●山西清廉家风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从红色家风中汲取养分,以清廉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山西省妇联挖掘本地资源,录制了100个清廉家风故事,用故事传承优良家风,用声音传递廉洁文化,为清廉山西建设凝聚“家”力量。山西半边天开设栏目,持续展播山西清廉家风故事,敬请关注。

本栏目内容均节选自《山西古代廉吏》,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山西廉政文化的丰厚积淀,感悟书中人物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引导广大家庭汲取榜样力量、培树优良家风。特别感谢本书作者杨茂林、张文广的大力支持。

7

以民为本李允则

李允则(953—1028),字垂范。太原府盂县人(今山西盂县),济州团练使李谦溥之子。

宋真宗咸平二年,李允则被任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太守。面对大量饥民急需救济,李允则想先将官仓的粮食发放,赈济饥民后再向朝廷奏报,转运史坚决不同意。李允则说:“如果先奏报,等朝廷批准后再发放粮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饥民都要被饿死了。若朝廷怪罪或担心影响来年赈饥,我愿承担责任并以家产抵押担保。”于是转运史才同意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之后,李允则又招募饥民中能够去服役的人去服兵役,共计得1万人。转运史要求将招募的这些兵员派去防御邵州蛮,李允则说:“现在蛮族并没有发兵捣乱,而要兴无名之师,则只会增加边境祸患。再说这些士兵都是新招募来的,他们遭受饥饿,身体羸弱不堪,故不便让他们去戍守。”于是上奏要求停罢此事。他还进一步制定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如供给耕畜,解决饲料和种子,鼓励农民积极开荒种地,“由是山田悉垦”,湖南大治,变成了鱼米之乡。

8

爱民如子刘从益

刘从益(1183—1226),字云卿,金代浑源州人(今山西浑源)。他一生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刘从益曾在叶县(今属河南)任县令。叶县是个大县,但由于抵御蒙古兵的入侵,赋税负担十分沉重,加之官吏的贪暴,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百姓因负担不起租税而纷纷逃亡,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田地荒芜了7000多亩,可是赋税还和从前一样,每年都要上交7万石,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刘从益向主管官员大司农力求减免赋税。在他的争取下,大司农最终同意给叶县减免2万石的赋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百姓安居乐业,他也赢得了良吏之名,受到了百姓的好评。流亡在外的2000多户人家,因此重返乡里。

当时金朝只剩陕西和河南地区,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各地均残破不堪,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刘从益在叶县治理有方,经济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也欣欣向荣,社会风气良好,考课为河南第一。

9

爱民护民宋子贞

宋子贞(1185—1266),字周臣,元代长子人(今山西长子),著名宰相。

元太宗七年,窝阔台命宋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大略平定,事情大多刚刚开始,行台所统辖的50多个城池,州县的官吏有的是从将校中选拔的,有的来自民间,对于处理政事大多都很无知,甚至有人专门以搜刮民财为能,官吏互相勾结贪图私利坑害百姓。于是宋子贞制定了考核官吏的制度,并根据制度罢黜了贪赃懒惰的官吏,奖励了廉洁勤恳的官吏,于是官府才有了纲常纪律,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

宋子贞早年在东平行台严实的幕府中做详议官。东平将校强占百姓为自己的私兵,称之为“脚寨”,向百姓征收赋税,摊派劳役,像这样的共有400处。宋子贞请求停止这种行为让百姓回归州县。严实开始还有些为难,经子贞极力劝说才同意照办,百姓都认为很好。

严实去世,他的儿子忠济承袭爵位,尤其敬重子贞,向朝廷奏请重用宋子贞。宋子贞被授予东平路事一职,兼任提举太常礼乐。宋子贞建立新庙学,聘请前朝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招收学生几百人,由官府出粮食来供养他们,让他们学习经艺。每季的程试,他都一定亲临考场。齐鲁一带的读书风气因此而大大改变。

来源| 山西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

编辑| 陈婧瑜

2024年

《山西妇女报》《生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