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人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辽宁省铁岭市,这个工业传统与现代创新交融的城市,率先突破编制管理的藩篱,独辟蹊径地建立了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新鲜血液,更以制度创新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成为铁岭市高质量发展新的驱动力。
突破编制困局,激活“第一资源”新动能
铁岭市委编办以制度创新为抓手,颠覆传统编制固化思维,构建了涵盖“市域统筹、保障重点、借后返还、周转使用”的全新编制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市直事业单位人才“编制周转池”,铁岭市有效破解了编制总量不足的难题,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开辟了绿色通道。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在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的前提下,通过精准测算自然减员情况,每年核定100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以“基本编制+周转编制”的创新模式,灵活保障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自2020年以来,铁岭市已通过这一模式成功引进284名高层次人才,涵盖教育、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为铁岭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智力支持。
机制创新,畅通人才晋升的“绿色通道”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铁岭市在人才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针对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问题,开辟了晋升的“绿色通道”。通过核定人才专项领导职数,铁岭市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打破了传统晋升路径的瓶颈,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开了新的空间。
与此同时,铁岭市委编办还进一步优化了人才优先提拔调任机制,特别是针对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制定了岗位倾斜政策。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为铁岭市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有效提升了人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精准评估,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在人才编制资源的管理上,铁岭市委编办坚持以效益为导向,创新性地开展机构编制履职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通过优化机构设置,成立人才储备中心,铁岭市构建了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高层次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后顾之忧。
铁岭市委编办还探索建立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指标体系,以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为引导,推动编制资源的精准配置。通过对选定的试点事业单位进行细致评估,铁岭市实现了对人才编制使用效益的全面掌控,确保了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后续监管,以评促建,确保人才资源最大化
在人才编制管理的后续工作中,铁岭市委编办坚持以评促建的理念,通过常态化的评估机制,实现了人才编制资源的动态管理。评估结果不仅作为编制管理改进的重要依据,还在人才专项编制和职数的核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编制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铁岭市委编办有效破解了编制管理中的难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铁岭市的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东北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铁岭经验,人才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
铁岭市的“编制周转池”制度,不仅为地方引才、留才、育才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更为中国城市的人才工作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铁岭市通过制度创新,成功激活了人才“第一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标志着铁岭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突破,更彰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的奋发作为。
铁岭,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章。
(万晓婷 |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来源:中国日报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