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初,根据协议,苏军开始从东北撤军回国。东北局立即抓住机会,命令各路部队迅速抢占大中城市,在国军到来之前造成既成事实,以达到与国民党各霸东北一方的战略目的。黄克诚是开国大将里面最具战略眼光的几位之一,时任西满军区司令员,深知四平的重要性,率领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迅速北上,一举攻占了四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当时东北九省之一的辽北省省会。中长(中国长春铁路的简称)、四洮(自四平至洮南的铁路)、四梅(四平至梅河口的铁路)三条铁路的交汇点,是东北铁路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3师占领四平,横断东北,控制了中长铁路的整个枢纽地带。企图独占东北的国军自然心有不甘,也将目光聚焦到了四平。

在民主联军一方看来,只要扼守四平,就能够巩固占领的长春、哈尔滨以北地区,达到平分东北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怎样也对防守四平非常重视,连电要求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根据这一指示,林彪调集主力8万人,积极构筑工事,决心死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7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孙立人新1军、陈明仁第71军等部到达四平外围,战斗打响。这是国共双方军队在东北的第一次主力会战,两军在围绕四平周围所有军事要点,来回争夺,反复拉锯,但谁都无法击败对方,战斗逐渐进入对峙状态。但是,随着5月3日廖耀湘兵团攻占本溪后,掉头北上四平,形势立即向不利于民主联军的方向快速演变,防线接连遭到突破,守城部队有遭国军合围的危险。

眼看形势发生变化,极其不利于民主联军,黄大将心急如焚,接连电告林彪、仲阳要求撤守四平、甚至连长春也建议弃守,这胆子真不是一般的大!但他哪里知道仲阳和林彪此时也有苦衷。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从政治大局来说,四平必须坚守,所以仲阳令林彪坚守,林彪也只能苦苦支撑。到了5月18日,四平东北侧的要点塔子山失守,整个防御已经动摇,再不撤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不待仲阳同意,当机立断发布了撤退命令,这才将全军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四平撤出后,在国军凌厉的攻势面前,长春也被迫放弃,一切都如黄大将预料的那样发展。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全军如此狼狈之际,总部作战科长王继芳竟然受女色诱惑,叛变投敌。这下全军战略部署和军事实力一下子全部暴露给了国军。杜聿明立即更改部署,指挥国军猛冲猛打,快速追击,甚至迂回包抄。新败之后的民主联军根本无力抵抗,部队一片混乱,立脚不住,一直被国军赶到了松花江北岸。蒋介石在日记中得意洋洋地描述道:“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即长征)逃窜时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林彪也算一代名将,此次被打得大败,急火攻心,病倒了。但因为实力差异,短期也无法扭转,他只好做了最坏的打算,没有去哈尔滨和东北局会合,而是率领民主联军总部退到了哈尔滨东南约100公里的五常,随时准备撤到农村去打游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军大胜后,按杜聿明的本意是乘胜追击,直接打过松花江占领哈尔滨。但是凯申公可不这么想,见下属取得大胜,他急忙飞来东北视察,国军高级将领纷纷前来觐见,不得不停止了军事行动。为缓解北满危局,南满的民主联军部队积极出动,从国军屁股后面连续攻击,杜聿明被迫分兵南下支援,再加上马歇尔斡旋,凯申公宣布停战15天进行和谈,杜聿明也只好将一腔宏图付诸苍苍流水,彻底偃旗息鼓。

而东北民主联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根据地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最后终于站稳了脚跟,恢复了元气,成长为双方决战战场上的绝对主力。3年多后,身在解放军战俘营中的杜聿明和偏居台湾仕林官邸的凯申公,当看到润公的“宜将乘勇追群宼,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后,回想当初的决策不知该作何感想。

徐达与王保保,两位旷世名将的最后对决

近代世界六大名将,中国元帅入选前三甲

葛从周,五代十国时期的闪电战名将

比胡琏还狡猾的国军名将,彭老总称他“打不死”

南昌起义关键时刻他率部叛逃,后来却成为抗战名将,被追授上将

国军第一抗日名将,被日军司令官推崇为“支那虎将”

号称“中国巴顿”的名将,竟敢与蒋介石叫板!不过恭喜他叫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