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壤塘,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近年来,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力量,紧扣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锚定让农业“兴”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的目标,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壤塘大地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逐渐丰富的产业,拓宽了乡村致富渠道

瑟谷村

瑟谷村

青稞种植和光伏,产业通向惬意生活

青稞种植和光伏,产业通向惬意生活

5月3日,2024年开耕仪式在尕多乡瑟谷村黑青稞种植基地举行。仪式现场彩旗飘扬,人头攒动,拖拉机、旋耕机等机械整齐列队,一派大干快上的火热景象。

仪式在精彩的文艺表演中拉开了序幕。藏戏团带来的藏戏以及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舞蹈歌曲,充分展现了壤塘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当地村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渴望。

瑟谷村村支部书记门各表示:“开耕仪式既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也承载着我们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午10时许,拖拉机开进田中,锃亮的铁犁划开肥沃的土地,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村民们手握种子和农具,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大家齐心协力,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壤塘现代农业产业园

近年来,壤塘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黑青稞等特色农作物种植。同时,壤塘县还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牧民群众收入的增加。

相比于种植这样的传统产业,瑟古村的光伏电站更显“现代感”。从公路望去,蓝色的光伏电站铺展在山坡上,显得气势恢宏。光伏电站是2019年5月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扶贫工程,总投资为742.83万元,总装机容量为1MW。项目涉及4个行政村( 瑟谷村、刑木达村、尕多村和孜梭村),其中瑟谷村占股50%。项目的成功运营,为尕多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为建设“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增添了更多绿色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瑟谷村光伏电站的运营,为建设“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增添了更多绿色动力

“2023年瑟谷村光伏分红40余万元,平均每一户脱贫户分到3300元。光伏电站正常运行以来,对我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瑟谷村第一书记罗双说。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的,还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村里设置农家书屋、修建娱乐设施等,推进“户改厕”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工程,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今,走进瑟谷村,一条条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广阔的草甸上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瑟谷村,“藏着”最惬意的生活,也“藏着”最踏实的幸福。

阳培村

阳培村

发展奶制品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发展奶制品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走进位于岗木达镇的壤塘县阳培畜牧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耳畔机器轰鸣,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阳培村当地“牧民工人”正忙着生产“香拉东吉”袋装鲜牛奶。

据公司负责人张岑介绍,壤塘县阳培畜牧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由多方合作建成。其中,帮扶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投资45.84万元,村民入股15万元,村集体经济投入9.4万元,一共投资70.24万元,于2023年11月建成。公司采取“党支部+ 专业合作社+ 村民”的经营管理模式,旨在发展壮大高原生态有机奶制品,助推老百姓致富增收。

据介绍,阳培村、昂科村的牧场位于香拉东吉、尚蓝天路一带,环境优良。而当地的牦牛也是著名的多肋牦牛。这些天然的优势,加上采用巴氏消毒技术,确保了香拉东吉牛奶的品质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培畜牧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据初步统计,公司已经定向签约64户村民。在牦牛产奶期间,阳培村村民预计每日可收鲜奶1000斤到1500斤,计划每斤鲜奶收购价5元——营养成分高,又是纯天然,所以价格偏高。每户每年可增收1.5万元至2.5万元,同时解决了该村十余名村民就地务工问题,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牦牛产奶旺季从6月初到9月底。为了解决牛奶的保存问题,公司还配套建设了冻库,也解决了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冬季市场的牛奶供应问题。

鉴于壤塘有着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公司还会进行更多相关产品的开发,如牛肉、牦牛干、牛肉酱以及糌粑等等,以此进一步激活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增收造血动能,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松得村

松得村

红色文化,带动“一村一特色”发展

红色文化,带动“一村一特色”发展

走进壤塘县吾伊乡松得村章腊小组,清澈的溪流在林间潺潺流过,蓝天之下,在碧绿的草坪和森林交汇之处,山风清爽、山花幽香。

早在2011年6月,章腊小组就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实施牧民新村建设,村容村貌改善,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走进一栋典型的二层楼石木藏式民居,古色古香的装饰看起来漂亮又别致。房屋旁边是一片平整的菜地,绿油油的蔬菜青翠欲滴。房子前面是一排石砌的围墙,高大的雕花铝合金大门半开半闭,庭院里木材堆放有序,衣物晾晒规整。来到二楼室内,只见各种物件摆放非常整齐,装修一新的客厅里面,壁柜、沙发、厨具……一应俱全。

村里的红色文化广场是村里的核心建筑。一座党旗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雕塑的基座上是入党誓词。旁边藏式风格的旅游服务中心的入口是一个五角星雕塑。广场一侧,“长征”二字托起古铜色的红军战士雕塑,向我们讲述着这里的红色文化。

1936年6月30日上午7时,红四方面军一部沿杜柯河而上,经雪伊,过曾克寺木桥,翻山经尕窝寨到章腊沟,当晚在沟中村寨宿营。7月1日上午,红军请一群众作向导进入斯盖德沟,翻越斯盖德山向中壤塘进发,行程百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色文化带动松得村特色发展

吾伊乡章腊沟,作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为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和故事,使红色文化与旅游互融互进,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壤塘段建设稳步推进阶段的2023年3月,吾伊乡启动了“壤塘县吾伊乡松得村章腊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设项目”。该项目从沟口延伸至章腊小组旅游服务中心,包括服务中心、骑行道、红军小道、雕塑等建设项目。该项目投入资金约2600万元,现已完工。

下一步,松得村所在的吾伊乡将以建成“红色文旅产业+生态宜居乡村”为目标,通过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根据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打造红色章腊忆苦思甜基地、系列红色村寨以及壤古村天然温泉小镇、温泉酒店等,建设集探险、体验、红色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营地,形成“以红色旅游带动一村一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斯跃武村

斯跃武村

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高原小江南

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高原小江南

沿国道317线,车顺着绰斯甲河(杜柯河)上行,刚入壤塘县地界,便来到一个漂亮的旅游驿站。藏式风格建筑上“腾都驿站”的牌子提醒着游客,可以在此小憩。这里,便是有着“壤塘门户”之称的蒲西乡斯跃武村。

走到驿站的小广场,只见河水西来,河谷两岸青山葱绿,屋舍参差,让人忍不住要称赞一番。广场边一座80米长的红军桥引人注目。上面的文字讲述着桥的来历: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驻金川留守部队给养遇到困难,遂派部队进入壤塘筹粮。后来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红军经过此桥,遂将之称为“红军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西乡斯跃武村,河谷两岸青山葱绿,屋舍参差中

走过红军桥,进入村庄,只见宽阔平坦的村道上,轿车、农用车、越野车来来往往,藏式民居整齐排列,一派富裕乡村的景象。斯跃武村,位于壤塘县城南部,距县城92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农牧民群众111户490人,有耕地586亩、林地17.3万亩、草地24.5万亩。在过去,村经济基本为单一脆弱的传统农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国家全面实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以来,斯跃武村依托国道317线,提出“壤塘小江南·多彩斯跃武”发展目标,以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为抓手,打造了集微景观观赏、民俗风情体验、农优特产品购买、简餐速食住宿为一体的旅游娱乐休闲观光综合体。

其中,第一产业的花椒产业,通过多年来卫健委、卫生指导中心等省级帮扶单位开展的以购代捐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扶贫,目前全村花椒种植达300亩,单这一项就有效提升了村民收入。第三产业方面,7户牧民群众自愿把房屋出租给村上乡村旅游合作社,开设民俗客栈、娱乐设施等民宿接待场地,同时充分挖掘观音桥- 色达旅游线路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经过多年的发展,村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中村集体经济年收益40万元。斯跃武村在2020年被州委评为“法律政策七进”先进集体,2020年12月被评为四川省文明村寨。

达日村

达日村

院企研学助农,中药园开在壤塘

院企研学助农,中药园开在壤塘

“这些羌活长势不错!”一场初夏的雨润泽了高原大地,位于岗木达镇达日村的壤塘县国药天雄大健康产业示范生产基地(园)里,技术人员李西富、熊正莉正在检查羌活的长势。不同时期下种、不同种植深度、不同的肥水管理等条件下的羌活,长势各不相同。根据这些差异,最终将得出羌活在壤塘县最适合的生长条件——这将为大规模的种植提供关键的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药材示范生产基地,壤塘“未来产业”从这里开始

另一边的大棚里,几位村民正在给幼苗除草。这些村民来自本村。他们在基地打工,每天有上百元收入,关键还能学到药材种植技术。李西富介绍,目前基地除种植、培育羌活等中药材种苗外,还培育优质羊肚菌、全营养谷物藜麦、甘松、贝母,并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示范推广中药材种植。

壤塘县国药天雄大健康产业示范生产基地是在绵阳援壤工作队牵线搭桥下,由西南科技大学与国药天雄药业有限公司以及壤塘县共同合作建设的,项目总投资570万元,基地核心区150亩。项目将搭建壤塘县中药材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及专用新品种选育优质种苗繁育,标准化引领、打造壤塘中药材区域品牌。项目在2028年全面建成后,预计将实现中药材年产值5亿元,示范带动中药材种植上万亩,年利税100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形成稳定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里村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冷水鱼养殖

伊里村

伊里村

利用资源禀赋,产业带“连珠成串”

利用资源禀赋,产业带“连珠成串”

沿着伊里村的卡龙沟行驶约1个小时,我们来到位于沟谷尽头的冷水鱼繁育基地。只见一根手臂粗的管道不断将山泉水引入鱼池,池水清澈透亮,成群的鱼儿在池中自由快活地游弋。“因为我们这儿水质比较好,非常适合冷水鱼的养殖。”冷水鱼养殖基地管理人员说。

2022年,伊里村增引项目资金100万元,建成冷水鱼养殖基地,提供休闲垂钓、自助烧烤、露营戏水等旅游观光服务,也满足附近水电站增殖放流需求。目前,基地已经完成首批鱼苗投放。冷水鱼养殖基地与第三方公司联合经营,公司一次性支付鱼苗等前期投入17万元,每年固定支付基地使用费8万元,另按基地每年收益的30%分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原“双低油菜”种植加工基地

伊里村位于国道317线沿线,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明显,该村打造村级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迈入“快车道”,沿卡龙沟布局产业带“连珠成串”。据悉,目前伊里村已建成有机肥生产、高原双低油菜种植加工、冷水鱼养殖等产业基地。

从事高原双低油菜种植加工的企业,名叫壤巴拉慧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采用微波脱皮、7D冷榨、物理精炼等工艺对原料进行处理,生产出的高品位、高营养菜籽油,瞄准高端市场,重点为客户进行小批量定制。因为高原菜籽油具有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的特点,该公司的菜籽油产品价格每斤高达38元至138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低菜油”产品价值高,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因为“双低”菜籽油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当地油菜籽能卖到每斤4.8元。这也为村民种植油菜增收致富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为进一步延伸高原双低油菜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粮油产业发展,今年4月壤塘县“天府菜油”暨产油大县项目已正式启动。在高原广泛开展生态双低油菜种植,预计年生产菜籽360吨以上,项目总收入达345.6万元以上。农牧民种植油菜亩收入可达1100元以上,加上种植补贴,较传统油菜种植亩增收600元以上,惠及农户1000户以上。

下大石沟村

下大石沟村

森工记忆博物馆,留住森工精神

森工记忆博物馆,留住森工精神

在国道317线旁的石里乡下大石沟村,路边一扇极具森工特色的大门非常引人注目。这是阿坝州第一家以“森工文化”为主题的森工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黑白照片,以及手工锯、双人手拉锯、马灯、计算机、水平经纬仪、办公包等各类森工人的生产生活用具。这些独具历史特色的物件讲述着壤塘的森工文化。

阿坝州壤塘国有林保护局一林场场长、博物馆负责人杜森介绍,壤塘林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这里有一所森工企业——阿坝州壤塘森林工业局(现为阿坝州壤塘国有林保护局)。森工企业生产时期,壤塘森林工业局为国家交售商品木材369.69万立方米,上缴利税2114万元;修建林区公路281.54公里,桥粱50余座,参与了龙尔甲林业局、州铁厂、松岗电站、成都阿坝宾馆等项目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大石沟村讲述森工记忆

自1998年四川省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曾经的伐木工人拿起锄头,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栽树人、护树人”的转变,扛起了“保护生态,还绿于山川”的历史使命。壤塘实现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三个同步增长。为了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岁月,2019年,壤塘县与森工局建起了这座集住宿、餐饮、观光、历史场景体验、森林科普为一体的“森工文化”主题博物馆。

2022年10月,壤塘县森工记忆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如今,游客们走进写着“森工记忆”的大门,漫步其中探索那段值得记忆的森工历史。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支撑。壤塘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凝心聚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如今,走在壤塘县各个村寨,硬件条件好了,村子越发亮丽了,一个个宜居宜业、具有本土乡村风貌特色的高原美丽乡村跃然眼前。

本文摘选自《四川画报》总第401期

文/益西平措 何永美 卢欣奕

图/陈俊汐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