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烽火不断的那段岁月当中,大多的开国将军都是从底层冲出来的,自小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鲜少有机会能够饱读诗书。

在这其中,有位将军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将才,在建国之后,还凭借一部小说拿下了茅盾文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毛主席对他也有着非常高的评价,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都有着他的身影。

1955年,在授衔仪式上,同为八路军师长的其他5人都被授予元帅军衔,却唯独萧克晋升为上将。

这让很多人感到十分遗憾,纷纷感叹:"萧克怎么就只当上了上将呢?"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战功赫赫的萧克又是为何落选元帅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军长征

1935年,国共矛盾激化,国民党对我党红军尽是诋毁。

事实上,红二、六军团在连续两次粉碎蒋介石的"围剿"后,越战越勇,从最初的8000人发展到21000人,成为革命群众唯一的依靠。

蒋介石一度以为"剿匪"的胜利指日可待,但他万万没想到,红军部队竟然能够在重重包围中厮杀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这一举措大大缓解了中央红军向北撤退的压力,这才得以从容地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然而,蒋介石却企图将这些战果最终归咎于"匪徒"的行径,他在报纸上频频贬低和抨击红军,试图颠覆红军的革命地位。

眼看着老蒋如此血口喷人,萧克带领红二、六军团开始发起了反击。

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战略空间,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带,成为革命大势的主要支撑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敌我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打到后期,红军迫不得已选择了长征之路。

据萧克后来回忆,当时走到了张家界,那时他们根本顾不上欣赏美丽的风光,只想赶快摆脱追兵,最终,他们决定撤往贵州。

不过,这一次行军并没有白费劲,在湘中富裕地区,红二、六军团得到了短暂的休整,得以充实自己的力量。

这让他们在接下来的行军中,拥有了更加旺盛的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衔惹争议

再次出发后,红军终于成功越过了滇军的防线,来到了南北盘江地区

只不过,他们似乎还是没能在这里站住脚。

就在这时,红军总司令部传来了新的电报指示,要求他们赶紧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事情,萧克等人当时还不知情,他们只是按照总部的指示,认为全国形势已经转向北方,因此决定执行这一命令。

于是,他们在丽江和石鼓等地,出其不意地渡过了金沙江,等到追兵龙云的部队赶到江边时,红军早就远走高飞了。

1936年的一个夏日,红二、六军团成功与三十二军会合,短短几天后,这支部队便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次会师中,年仅二十九岁的萧克被任命为红二军的副总指挥,他的上级长官包括了著名的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贺龙和任弼时。

之后,红二方面军进入到了甘南岷州,正当萧克在后方疗养时,突然接到了红军总司令朱德的电话,要求他立即赶往总部一趟。

到了总部,朱德告知萧克,西北局决定要打击胡宗南,并派他前往三十一军担任军长,负责这场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萧克当场就接下了这一重任。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萧克那可是相当被器重的,当然了,在这个特殊时期,萧克以出众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气概,为抗日事业,甚至是之后的解放战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1955年解放军进行军衔改革时,萧克却始料未及地只被晋升为上将,未能晋升为大将或元帅。

按理来说,以萧克的能力,不应该只是上将,可为何他会被如此对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学者猜测,可能当是解放战争时期,萧克被安排负责创办华北军政大学,由于没能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所以才会给他上将军衔。

其次,还是为了遏制一些将领自诩军功、妄图争权夺利的歪风邪气。正如毛主席所说:"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

这显然出自整体大局的考虑,而与毛主席关系密切的萧克也能体会其中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是将军

尽管许多人对此感到遗憾,但萧克本人却表现出非凡的淡泊。

他引用了东汉名将冯异的故事,说每次战斗冯异都冲锋陷阵,但到了封赏时,却主动回避躲到大树后面,这也就是所谓的大树精神。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种高尚品格,萧克还传承到了家庭,成为家风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将领的崇高形象。

当时萧星华出生之后,由于前线战事紧张,萧克两口子只好将这个孩子寄养在农户家中。

自小,这个孩子就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不得不忍受种种苦难。

对于这个从小遭受磨难的儿子,慈父萧克理应表现出更多的关爱和纵容。

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对儿子根本没有溺爱,反而还用很严格的标准要求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在儿子上学时,萧克再三叮嘱:"不管什么时候,都别说你是萧克的孩子。"

不仅如此,萧克还坚持让儿子住校,不让他走读不搞特殊,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而且路途遥远,萧克也不肯派车接送。

有时,萧星华在待人接物上稍有不当,萧克也会严厉批评:告诉儿子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其实他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

可以说,在萧克的教导下,这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大后,萧星华也进入了军队工作,并最终获得了少将军衔,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一路走向辉煌。

这种严格的家风,无疑源于萧克个人的革命品质。

结语:

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人,他时刻以身作则,要求自己和家人都能坚持原则,不沾染任何特权和腐败。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成为萧克家风的根基。

可以说,萧克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不仅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家风,也体现了一个军人家庭的独特风貌。

既严格要求子女,又恪尽父亲职责,既不徇私情,又呵护关爱,实在让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