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青藏高原玉珠峰下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在青藏高原玉珠峰下采访

多年前,我凭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幸成为青海青年报社的一名记者,可以用笔记录发生在身边诸多故事,总是满腔热血,怀揣理想走在采访的路上,成就着自己的那份幸福和理想。

骨子里那份傲然地追求在我的笔墨之间游走,别有一番滋味在自己的心头升起,摸爬滚打中无疑地理想主义特质思想,在这里,让我学会了观闻记,探究竟的思想;学会了如何发现事物之间真实的因果关系,学会了如何才能为人们提供视角更为独特的新闻分析。我渐渐明白,什么才是赢在未来的理想,那些“战绩”一流的同辈,在耀眼的“数字”和“光环”背后,可能存在与新闻相反的东西,对此,我更加选择性地报道一些典型事例,形成一种强大的新闻力量,来提升我们社会真善美;更需要为青年们提供清新的勇气和力量、方法和路径;使青年们深深懂的,青年报新闻媒体记者首先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其次才可以创新发展。所以,2001年,在我的日记里,记下了:我是新闻人,更是青年人,以观察为支点,以记录为使命,探寻社会发展的本质,捍卫社会真善美,追寻青年人本位的立场,致力做好青年思想工作的摆渡者。

2004年后,我开始感到纠结,我发现自己关注的和笔下记录的,与感动有关,与新闻有关,但似乎距离青年创新发展很远。我开始问自己,在这条路上自己到底能走多远?这种情绪始终与心中清晰但又有些模糊的目标纠缠在一起,这是一种难言的痛。事实上,所谓的纠结,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所导致的,而成长也正是在这样的困惑和矛盾中发生的。

2005年,我有机会到《西部法制报》媒体平台发展,告别了奋斗多年的《青海青年报》,正式加盟《西部法制报》。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与众不同的媒体,她在探索一条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拓展市场发展之路。尽管她还很稚嫩,刚满2岁,而我幸运地抓住了她走过2年的尾巴,赶上了新闻市场全新发展的新时期。美好时期是所有人的期许,而新闻市场问题常常被放大成了问题新闻,被“人人喊打”。今天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围观,习惯于批判,习惯于谩骂,和数落媒体自己。其实,就像现在新媒体(微信·qq)每个人都是传播者一样,每个人也都可能是这个“新媒体”的帮凶。

自己的路终是要靠自己去行走;掌握去的方向。2009年我卸任《西部法制报》记者站长得职位,步履走上《中国商报》的舞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舍我其谁的姿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主张:聚集一批有相同想法的人,以站点为支点来舞动选题的空间,来改变自己的新闻视角,让中国商贸流通业因自己的微薄力量而精彩。这是一份媒体人的立场和雄心。

从此,《中国商报》青海记者站不仅仅致力于发现商贸流通业的新业态,报道新业态,更专注于引领新业态下青海经济崛起发展的历程。就是这样媒体人的行走方式,自不量力的不能阻止自己前行的脚步,始终矢志不渝,我总是创意跌出,创新不断,甚至让读者有些应接不暇——搭建“两位一体”的媒体人架构,与青海多家部门战略合作,推出很多行业内的调研性的报道,给地方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性的文稿,忙得我不亦悦乎,草原深处;群山峻岭穿梭着我们编辑记者的身影,这是一个媒体人独行的特立行走。

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的“奔跑”中不断成长和读懂幸福的……

我深深地爱着这个集体,也对这个单位充满感激。因为记者不仅让你对自己的职业心生敬畏,让我对未来充满向往和信心,更让自己在自由、自主的发展环境中可以大胆释放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可能是吸引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奔跑”的原因所在。一直在不断转换自己关注的范围,而最初的那股激情始终未曾褪色。

我倍加珍惜《中国商报》这个阵地,她可能是央媒中读者最少的,影响力最小的,但是,却是全国“唯一”的。我珍视这样的“唯一”,我希望这个“唯一”能成为中国商人第一精神读本,能成为推动民族商贸发展的第一媒体力量。

在社会发展中关注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关注社会是我不断“追杀”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平均一年见报文稿30篇之多,这是报社对我肯定,亦是青海新闻局对我表扬和嘉奖的依据,它是舒缓青海经济的晴雨表;但自己感到写得很是幸福,有那么点心中的喜悦,好在总是有读者为我提振信心,每一次接到读者电话与我交流对某一篇文章的感受,我们都告诫自己:不能懈怠,继续“追杀”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再次再次地舒缓自己的情感。

这个时代,人们可以奢谈改革,奢谈理想,奢谈幸福(金钱),但鲜有人奢谈信仰。尽管我们很多人还没有真正触摸到信仰,但是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追求,我们依然愿意把自己置身在不停歇、不懈怠的位置,以我的行动和追求带来的影响得到理想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