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视角做有温度的汽车新闻
“成都车展要歇菜了,价格战打了一年多,除了个别企业外都没预算了。”
“成都车展活动分两种:一种是宝马邀请的,一种是蹭宝马邀请的。”
成都车展即将拉开序幕,但关于车展的热议,却不是这次车展展出了哪些新车,而是车展“被动”降级了——除了宝马负责部分媒体机酒外,其他车企要么展台活动,要么干脆只是让当地经销商去参展。
价格战的“恶果”,已经展露无遗,整个产业链,民不聊生。
和厂家的捉襟见肘相比,产业链下游的经销商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8月28日,国内最大汽车经销商集团——广汇汽车摘牌退市。这家巅峰时期市值曾超过1000亿元、全国拥有近700多家4S店的全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的“爆雷”,将整个产业链的窘境摆到台前。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仅有28.8%的经销商完成半年度销量目标,而目标完成率不足70%的经销商占比仍达到33.3%。另外,上半年仅有35.4%的经销商实现盈利,而亏损经销商比例达50.8%,盈亏平衡的经销商为13.8%。
经销商的困境,可以说是汽车行业困境的最好写照。
8月26日,华为在成都举办了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发布问界新M7 Pro和智界R7。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表示,问界新M7 Pro目前卖一辆最低配车会亏近3万元。
再加上此前冲上微博热搜的,“小米卖一辆车亏6万多”话题,以及昨天晚上以11.98万元起售价上市的小鹏MONA M03,可以说,“亏钱卖车”已经成为当下车市让人难以理解的怪现象。
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牺牲短期利润;另一方面,也说明淘汰赛在加速,很多企业已经陷入恐慌。
慌不择路的时候,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比如近期大家讨论最多的流量。“流量不等于销量”本是个非常显而易见的常识,然而,在雷军、周鸿祎的流量攻势下,包括很多传统车企的领导,开始信奉“流量=销量”的理论,要求团队全员搞流量,结果流量没搞来,自己原有的优势又丢了,得不偿失。
竞争的实质,是对主动权的争夺。
什么叫“主动”?要把对抗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孙子兵法》在谈到用兵时有一句名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也就是说,在对抗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对手,而不被对手调动;要塑造对手,而不被对手塑造;要控制对手,而不被对手控制;要摆布对手,而不被对手摆布。
不要在你对手具有优势的领域、以他具有优势的打法跟他对抗。要引导对手进入那些对你有利而对他不利的领域,以对你有利而对他不利的方式跟他较量。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暴露和利用对方的劣势。
然而,当下很多传统车企,已经进入到互联网企业的优势领域,被动挨打,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的处境越来越艰难的原因所在。
也有一些例外者。
比如奇瑞。奇瑞是这两年内卷车市的“幸存者”。究其原因,一是其最早发力国际市场,国际销量占到总销量的一半,利润更是高得惊人;二是其坚持做燃油车,在很多企业都没有燃油新车推出的大背景下,奇瑞的燃油车成为很多消费者绕不过去的选择,吃到了燃油车的“红利”。
再比如领克。哪怕市场环境再恶劣,也坚持不随波逐流,不放弃品牌建设,更不盲从流量。领克的坚守,也得到了市场积极的回馈,不仅销量节节攀升,品牌的认可度也非常高。
坚守之难,最大的障碍来自于销量的压力,以及销量压力背后的资金和生存压力。
上周,几大主流自主车企旗下的高端品牌纷纷发布了全新车型,包括极氪、 腾势 ( 参数 丨 图片 )、阿维塔、魏牌和星纪元等,他们也分别代表着吉利、奇瑞、长安、长城和比亚迪的“冲高梦想”。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几天前的一文中,已有比较深度的分析。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有勇气却不一定会有奇迹。
何小鹏说,未来10年,主流车企将仅剩7家。其他不少车企老总也表达过类似的言论,只不过,有人认为最后剩5家,有人认为剩10家。无论几家,目前近100个品牌肯定绝大多数是要被淘汰出局的。
这就是市场的残酷所在。
与热热闹闹的中国品牌不同,合资车企的声量很低,一是自身开源节流,非必要活动不做;二是外界的关注度和话题度不高。
但从销量来看,并没有声量那么惨。归根结底,买合资车的用户大多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却不愿意在网络上去分享太多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合资还有未来吗?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一些消费者,也困扰不少在合资车企工作的朋友们。
只是,当下的环境,又有几个人不迷茫呢?
正如一边是车展活动和邀请的遇冷,一边是主办方发布的“在展会规模上,成都车展更是再创新高,整体展览规模跃升至22万平方米”的新闻;海水和火焰交织融合,让人无所适从。
干就完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