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大授衔期间,有过不少让衔的美谈,许多人都听说过徐立清让衔,却很少有知道郭化若让衔的事,郭化若的名气虽然不如徐立清,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是得到过毛主席认可的,他是毛主席的军事高参。
郭化若是福建福州人,1925年,21岁的郭化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四期,在校期间他深受马列思想影响,同年11月入党了,郭化若在黄埔期间成绩优异,蒋介石对他颇为欣赏。
1927年11月,郭化若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莫斯科学习炮兵学,郭化若对炮兵情有独钟,不过他的心愿一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实现。1928年冬,郭化若从苏联回国,第二年初被派往闽西到红4军工作。
当时朱德热情地迎接了郭化若,不久之后郭化若见到了毛主席,两人相谈甚欢,郭化若对国内形势的分析头头是道,毛主席忍不住连连称赞“难得!难得!”此后郭化若留在毛主席做参谋工作。
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毛主席提出了“十六字”的游击战法则,郭化若则进一步提出了十项法则,进一步对“十六字”法则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让毛主席对郭化若的军事才能更为欣赏。
郭化若不仅军事才能高,而且还善于搞思想工作,比如在龙岗战斗中红军缴获了敌人的电台和俘虏,为了能动员那些会电报业务的俘虏留下为红军工作,郭化若亲自逐个找他们谈话。
在郭化若的思想工作下,王诤等十多位电报人员愿意留下为红军工作,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电台,值得一说的是,王诤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中将,如果没有郭化若的细心沟通,恐怕开国中将就要少一个了。
工农红军大学成立之后,郭化若被任命为总教官,他专门负责高级指挥科的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员。长征抵达延安之后,郭化若仍从事军事教学工作,担任过抗大第二教育长等职。
抗战时期抗大办了一个参谋训练队,毛主席特地委托郭化若去讲课,并说:“郭化若授得不亚于我。”郭化若在延安期间长期在毛主席身边担任参谋,期间写了大量军事著作。
郭化若一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到一线部队工作,1946年7月,郭化若出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后来又调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协助王必成指挥了沙土集战役,全歼敌57师,俘虏了师长段霖茂。
后来郭化若还担任了华野4纵政委,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1949年2月9日,郭化若出任三野第9兵团政委,新中国建立后,郭化若出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足见郭化若在军中地位之高。
1955年大授衔时,按照郭化若的职务和级别,他是正兵团级的干部,符合授上将衔的标准,他的名字在拟授上将的名单上,当他得知需要压缩上将名额时,他主动带头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
并强调自己长期在军委工作,到一线工作的时间短,相比那些有着赫赫战功的同志来说,自己还差很多,因此他建议授自己中将衔足矣,最终在郭化若的坚持下,他被授予中将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