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1956年3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一届民盟中央常委、原北京四中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金融街教育公司教育总监、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拥有“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全国最有魅力的校长”等称号。
【正文】
什么是人的天性?我就学习方面谈几点。
首先,学习是人的本能,人天生爱学习,天生会学习,天生能够学习。高级动物只有通过自觉的学习才能提高个体生存的概率,这是生存的必需。正因如此,学习就必然成为人与生俱来的自觉行为和先天具备的能力,就像吃奶一样,而产生这种行为的机制必然会通过遗传植入到人的基因中。观察婴儿我们会发现它们很多主动学习的行为。进化使人成为一个完美和谐的机体。正因为学习是生存的必需,所以学习必然会给人带来愉悦,这是人的神经系统进化的必然结果。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是人类行为动机的基本取向。人需要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人可以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人会因享受快乐而主动学习。当然,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如志趣倾向不同,认知风格不同,智能优势不同,才智结构不同,学校教育要“以其所长,学其所爱,长其所能,尽其所兴”,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既然人天生爱学习,为什么还会厌学?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天性,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我们需要回归学习的本原价值。学习是为了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考试,尽管考试是我们今天不得已要面对的事情,但考试通常不能给人带来快乐。
我们的社会还处于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阶段,今天的教育还带有显著的工业时代特征:
一是班级授课制——所有学生必须学习被规定的相同的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二是评价标准化——用统一考试标准要求学生,尤其是ABCD选择题把这种标准化考试的形式推向了极致;
三是同质化竞争——这是标准化考试带来的必然结果。同质化竞争使学校失去活性,学生的生活失去丰富性,学生的发展也失去了多样性;
四是偏重工具性——过度偏重操作性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人本价值。这种教学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灌输,从而忽视了人天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我们要让学生为享受快乐而学习。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的本性,是人行为动机的基本取向,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没有对幸福的追求就不会有灿烂的人类文明。这是快乐教育和快乐学习的基本前提。
学习应该是“苦”的还是“乐”的体验,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我给大家展示一张合成照片,拍摄者是润泽学校的在校生,合成的素材都来自内人迹罕见的地区。这位学生为了拍摄照片,背着帐篷和睡袋深入无人区,不怕艰辛,不怕寒冷,甚至不怕危险(据说露营时曾听到附近野狼的嚎叫,还有熊的出没)。他合成这张照片用了8个多小时。请大家想想,他是在受苦还是在享受快乐?我再给大家展示一个面塑作品,这是一种非遗艺术,作品之精细堪称大师水平。这位小艺术家告诉我,完成这样的作品大约要40到50个小时,每天7、8个小时甚至更多,要持续一周。请大家想想,她是在吃苦还是在享受?
什么是快乐教育?快乐教育是指让学生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精神层面的苦与乐不等同于感观层面的苦与乐。如果我们让学生在精神上感受到苦的话,就很可能出心理问题。孩子们为什么感受到苦?是因为学习的单调、乏味、枯燥、压力、竞争、低效、束缚、无奈、孤独、不能自主,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所以,我们应该对以往的那些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教育观念提出质疑——必须先把学习变成苦,然后必须让学生吃下去,这个教育观念的理论根据何在?认为学习一定是吃苦的过程,这样的认识有何理论根据?只有苦学才能使人成才,快乐就一定使人颓废,真的是这样吗?不少人认为快乐教育会使青少年变得脆弱,我的经验恰恰与此相反,只有充分快乐的体验才能提高抗挫的能力,就如同健康的身体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一样。
每当我谈到快乐教育的时候,都会遭到一些同行的质疑和反驳,他们会用外国精英学校的学生如何勤奋,如何苦学来反驳我,我要质疑的是,“4点钟起床,4杯咖啡,4.0的成绩”是唯一有效的学习途径么?我要质疑的是对于苦与乐的传统理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什么非要成为“人上人”?如果总认为读书是苦的,工作是苦的,那么什么才是快乐,什么才是幸福?难道就是“黄金屋”、“颜如玉”,吃喝玩乐,升官发财吗?我要质疑的是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成年人和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快乐?为什么害怕孩子快乐?为什么不敢让孩子快乐?当我们都不愿意让孩子快乐的时候,当孩子生活中缺少快乐的时候,他们怎么能不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缓解青少年抑郁的问题?答案和简单——必须把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变成一个体验快乐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这是好的学校教育的标志,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今天,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勇敢的付诸行动——顺应孩子的天性,回归人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