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的人民大会堂,我想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作为党和国家举行重要会议,及接见外国政要和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人民大会堂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国内外的媒体报道之中,可以说是举世闻名。
因为人民大会堂现在允许人民群众参观,和使用的缘故,所以说起人民大会堂内部的布置,多数人肯定都是信手拈来的。
好比说起人民大会堂有几个厅,多数人肯定知道人民大会堂内主要设有中央大厅(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万人大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地方)、迎宾厅(举行欢迎宴会的地方)、国家接待厅(党和国家领导接见贵宾和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地方)、金色大厅(举行党和国家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地方)及34个地方会议厅。
图|万人大礼堂
但是,若要问起为什么要建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是谁设计的,又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人民大会堂建造用了多少时间?人民大会堂为什么要叫人民大会堂?是谁为人民大会堂起的名等等这些问题时,大多数人或是完全不知道,或是一知半解的。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一一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建人民大会堂是毛主席的夙愿
为什么要建人民大会堂?这源于毛主席在延安时的一个心愿,因为毛主席的这个心愿,最终才有了人民大会堂的竣工落成。
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召开。中央大礼堂于1939年开始修建,历时3年才竣工落成,因为当时我党所面临的形势很严峻,根据地内物资奇缺,且资金短缺,所以中央大礼堂的规模
并不大,只能容纳数百人。
然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出席大会的人民代表就有
多达755人,因此会议召开时,中央大礼堂是挤满了人,摩肩擦踵,显得很是拥挤。此时,坐在主席台上的毛主席,环视着代表们挤在这只能容纳几百人的中央大礼堂中,内心很是感慨。
毛主席当即就心生出一个愿望,那就是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建一座能容纳万人开会的大会堂,从而可以让更多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代表聚拢在一起,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
图|中央大礼堂
会议进行时,毛主席也将这个心愿告知了与会的代表。
伴随着庄严的《国际歌》,毛主席郑重地跟代表们说道:“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能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
时间转瞬即逝,来到了1949年。
这一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再次提及要建一座万人大会堂的想法,只是新中国刚刚建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什么都缺,每个地方都需要用到钱,发展经济、开展建设、恢复民生等等。
这时,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新中国着力于恢复民生,发展经济,因此急需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所以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和物资去建造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故而,毛主席这时只是在筹划大会堂的建设,并没有付诸行动。
图|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
在此期间,毛主席再次提及建设大会堂一事,当时毛主席就询问过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完全依靠我们自己,能否盖起一座万人大会堂?”
1956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英明领导下,新中国仅仅只用了3年的时间,便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至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较1952年增长67.8%;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较1952年增长25%;铁路通车里程达2986
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职工平均工资达637元,较1952年增长42.8%,农民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
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轨,经济、民生等领域都进入到了发展的快车道,毛主席关于建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的建议也随之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谈及北京城改建问题时,再次明确提出了要在北京建万人大会堂的初步设想。
图|人民大会堂
8月,在北戴河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正式向与会的政治局委员们正式提出在北京建一座万人大会堂的建议。
尔后,与会的政治局委员们一致同意毛主席的提议,在北京修建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会后,党中央正式下发通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北京进行包括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
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农业展览馆等10大工程,且务必要在1959年10月1日前交付使用。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
1958年9月,随着党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包括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10大建筑,献礼即将到来的新中国10年华诞,全国各地知名建筑师云集北京,为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等10大建筑的设计出谋划策。
当时参与设计大会堂的设计师共有十几位,包括毛梓尧、张镈、赵冬日、陈伯齐、梁思成、张开济、吴良镛等等,并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担任大会堂设计组组长。
图|杨廷宝
党中央对大会堂的设计要求可以说很简单,但也可以说难度很高。
说它简单,那是因为要求很简单:建筑面积控制在5.5万平方米,只要满足有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既可;说它难,难
就难在要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融为一体,这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为了设计出这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会堂,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知名建筑设计师们集思广益,充分地发挥出了各自无穷的想象力,提出了许多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比如有设计师就提出可以将大会堂设计成一个完全透明的“玻璃盒子”;再比如有人建议拆去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在此位置上建设大会堂。
期间,专家组先后提交7稿方案,交由周总理审阅。在此期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专家组先后解决了大会堂的选址、高度、是否要大屋顶,及各建筑的位置等各项问题。
图|周总理
1958年10月9日,当第七稿方案送至周总理处后,周总理就选取了七稿中最优秀的8个方案,之后便让人制成照片,发往全国,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尔后,专家组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所属建筑设计师们,在这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出一个综合方案。
在他们完成设计后,经专家组成员的反复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推荐上报,交由周总理审阅。
1958年10月14日,从外地返京的周总理再次连夜召开会议,审议了专家组推荐上报的3套方案,最终选定北京规划局提交的方案。
规划局设计的方案总体构思是:
万人大礼堂在中部,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结。正门朝东,面向
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5000人宴会厅在北部,正门朝北,面对长安街;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设计成中间包含一块空地的内院,犹如北京四合院,在南部。正门朝南,以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严肃性。
整个大会堂以中央大厅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中轴线,使其外表看起来宏伟壮观。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
图|人民大会堂三维立体图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规划局的大会堂设计方案,其建筑面积并未遵循此前定下的5.5万平方米,而是扩大至17万平方米,超标3倍有余。
为什么周总理会选中规划局这个建筑面积严重超标的设计方案呢?据事后有关人员回忆,周总理之所以选择了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主要是看
中了两点:一是该设计方案在尺度上较一般建筑的比例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不凡;二是该设计方案在大会堂的中心设计了一个很是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当作休息大厅使用,还可用来举行各种招待活动。
对于周总理选定的这个方案,最初还是有一些建筑设计师表示反对的,比如建筑学家戴念慈认为这个方案设计空间过大,很多空间都是浪费的,平时基本用不到;梁思成认为这个方案将门、窗等较平时放大了数倍,这样就会让在里面的人产生一个错觉,就是自己很渺小。
面对着许多专家对此的不解,周总理再次特意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平息这个方案所带来的争议。在会上,周总理向专家们解释了为什么要选这个方案的原因,周总理解释道:我们建的这座大会堂的寿命一定要比故宫、中山堂长,至少是350年以上。而选择这个方案,就是因为它能解决大会堂建筑所需要具备的2个关键性的问题,其一是不会垮,其二是漂亮。
图|人民大会堂
接着,周总理说道:“一个建筑物总要有自己的风格,要做到人人都满意,这是不可能的。只要盖起来后,它不垮,又实用,又漂亮,这就完全可以了。”
在周总理耐心地解释下,与会的专家们一致同意采纳北京市规划局上报的大会堂设计方案。
1958年10月28日,距离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还有11个多月,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
人民大会堂的建成
从1958年10月动工,到1959年9月竣工,人民大会堂仅用10个多月的时间就竣工落成,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为什么人民大会堂仅用10个多月就能竣工落成?这得益于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英明领导,及施工人员的日夜奋战。
当时,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后,周总理就亲自挂帅,与大会堂工程总指挥部成员研究制定出了一套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的“三边建设”方案。
这套建设方案,就极大地加快了大会堂的施工进度。
图|人民大会堂建造时的场景
此外,大会堂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建造,最大的功臣还是那些施工队员。当时,因为党中央要求在1959年10月1日前完成大会堂的建造,时间可以说很是紧迫,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建好大会堂,施工队员们组成了20多支突击队,“歇人不歇马”,日夜赶工。
与此同时,全国各级政府、各单位和人民群众更是全力以赴支持大会堂的建造。工地缺钢材,钢铁厂就日夜奋战,钢材一出厂就被送到大礼堂工地上;大礼堂需要贵州木材,贵州百姓一听到就把家里最好的樟木无偿捐给国家,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其运到北京大礼堂工地上。
正是因为当时全国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人民群众,都全力支持大礼堂的建造,最终我们才能创造出这么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仅用10个多月的时间便建好大会堂。
(http://www.ybxfw.cn)
来源:http://www.tjfcg.cn
(http://www.efk.net.cn)
来源:http://www.gzdrc.cn
(http://www.guoyinbo0.com.cn)
来源:http://www.hq2727.cn
(http://www.igrow2.cn)
来源:http://www.playsmallgame.cn
(http://www.35fashion.cn)
来源:http://www.a5871.cn
(http://www.dmxl.com.cn)
来源:http://www.pgzc.com.cn
(http://www.scsheji.cn)
来源:http://www.3808.net.cn
(http://www.shanghai11.cn)
来源:http://www.orhau.cn
(http://www.eduog.cn)
来源:http://www.quchunlin.cn
(http://www.gionee-jinli.cn)
来源:http://www.jfbo.cn
毛主席为大会堂取名“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是谁取得呢?
此前,有人说茅以升是“人民大会堂”的起名者,为此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1959年9月24日,大会堂落成后,周总理特意邀请国内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大会堂。参观途中,周总理提议大家给大会堂起个名字,大家笑着说:“请总理给大会堂起个名字吧!”
“还是大家起名好,集思广益嘛!”周总理也笑着回道。
之后,周总理便让人给他们每人一张白纸和一支毛笔,让他们把自己心中的大会堂名字写在纸上。此时,只见茅以升思考许久后,便在白纸上写下“人民大会堂”五个大字。
周总理见到这五个大字,顿时就兴奋地连说:“好!好!人民大会堂这名字起得好。”就这样,大会堂被定名为人民大会堂。
图|茅以升
那么“人民大会堂”真的是茅以升取得吗?当然不是。
人民大会堂的真正起名者,其实是毛主席。
说起毛主席为人民大会堂起名,这还得从1959年9月9日那天说起。
1959年9月9日凌晨2时30分,毛主席同周总理、朱德、陈毅、刘少奇等人,在万里、齐燕铭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即将竣工的大会堂参观。此时,毛主席同迎接的人们一一握手后,便径直走进万人大礼堂,登上主席台。
来到主席台后,毛主席先是与正在安装电动幕布的工人们挥手,致以最真挚的感谢,然后便乘电梯来到了大礼堂的第二层。
在视察第二层的布局时,毛主席就饶有兴趣地坐在了边上的一张座椅上,体验座椅舒适度、柔软度,及是否能看到底下的主席台。
随后,在参观好万人大礼堂后,毛主席便穿过中央大厅,来到了北京厅短暂休息。
在这里,毛主席详细地向万里询问了大会堂的一些情况,当万里向毛主席汇报大会堂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大,但是只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便竣工落成,毛主席就很是风趣地说道:“万里,万里,你日行万里,施工进度快,好嘛!”
图|万里(左数第二位)
此时,万里谦虚地说道:“主席,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2万多施工人员日夜赶工和全国大力支援的结果。”
“好!他们都是好同志,不为名,不为利,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啊!”毛主席听到万里说的话,感慨地说道。
之后,万里就接着说道:“主席,这个工程至今没有命名。周总理当时说过,希望主席您能为这个工程命名。”
“你们平时都是怎么称呼这个工程的?”毛主席问道。
“工人们都叫它大会堂工地,我们平时一般叫大会堂或是人大会堂。”万里说道,接着万里又说道:“主席,有人提议它应该叫人民宫。”
“人民宫?不好,“宫”字,有些封建了。”毛主席听后,很快便否定了“人民宫”这个名字。
图|北京厅
“还有人建议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万里紧接着说道。
听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9个字,毛主席沉思了一会,便说道:“这个名字好,就是太长了,可以缩短些。”“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就这样,大会堂从此被定名为“人民大会堂”。
本来,毛主席还想亲自给人民大会堂题字的,只是当时身边没有纸笔,再加上是凌晨,工作人员都在休息,所以最终毛主席未能给人民大会堂题字。
毛主席心里装着人民,所以就有了人民大会堂
为什么毛主席觉得大会堂加“人民”合适呢?那是因为在毛主席的心里,新中国是人民的,新中国政府就是人民的政府,包括毛主席自己,新中国所有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1948年,毛主席在党的九月会议上,就明确指出:
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机关也都要加上“人民”二字,比如法院就要叫人民法院,军队就要叫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建大会堂的初衷就是为了可以和更多的人民群众聚在一起,一起共商国是,所以大会堂叫“人民大会堂”在毛主席的心里,无疑是最合适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