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尽管2015年底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并在2021年进一步开放三胎政策,但“生娃率”依旧没有好转。

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新生儿出生率连续下降:2017年新生儿约1700万,到了2019年只有1450万左右。我国2022 年总和生育率,已经下跌到1.09,新生儿数量902万,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就下降约为700多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生娃率”持续走低,厦门教授给出建议

这种趋势持续发展,引发了许多讨论和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厦门教授赵燕青在某次会议上的提议——将生育与社会保障挂钩。

赵燕青教授在之前一次会议上提出,要让生育变得更有意义,就应该将生育与社会保障、养老金挂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说,就是对不生孩子的家庭下调养老金,反之,生育多胎的家庭则能享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争议。

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建议不仅缺乏现实依据,还带有强烈的强制性,违背了年轻人对生活和家庭的自主选择。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普遍面临巨大生活压力的背景下,这种说法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事实上,赵燕青教授的观点存在几个明显的误区。

02

厦门赵燕青教授的误区

误区一:年轻人不看重“社保”

赵教授认为,年轻人不愿生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生育与未来的社会保障联系起来。但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关心的是眼前的经济压力,而非将来的养老金。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有1.7亿的90后,只有1000万左右选择了结婚。难道是因为“社保”不足而不结婚吗?

显然不是。结婚率低的原因在于很多年轻人连基本的生活和经济独立都难以实现,更遑论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二:抚养成本高昂

当前,“养不起”已经成为阻碍生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正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的那样:“当房价超过3万时,再怎么涨都和普通人没关系了。

”高房价、教育成本、医疗开支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很多家庭感到压力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连一胎都不敢生的情况已经普遍,更别说二胎和三胎了。

即使下调养老金,年轻夫妻也不会因此而贸然生育。他们面对的经济压力远超“社保”的影响。高昂的房价、居高不下的教育成本,已经将许多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

误区三:忽视抚养成本

“生而不养,妄为父母”,这句话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仅仅报一个普通的兴趣班,费用就可能高达数千元;一个普通幼儿园的托费也在几千元上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费用,少说也要上百万。面对这样的抚养成本,“生而不养”的风险远比“没钱养老”更让人担忧。

年轻人不愿生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网络上有网友表示,自己35岁就被公司辞退,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怎么可能去养育孩子?

这种现实的困境反映了许多年轻家庭的现状——生活成本高昂,养育孩子的支出巨大,让人望而却步。

要提高“生娃率”,最关键的是解决年轻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住房、教育和医疗成本等,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社会保障,让年轻人有信心和能力去生孩子。

果妈寄语

面对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能选择生一个孩子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更别说生二胎和三胎了。

赵燕青教授的建议虽然出于好意,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增加出生率,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显然忽视了年轻人面临的实际困境。与其逼迫大家去生育,不如从根本上解决住房、教育等现实问题,让年轻人真正看到希望,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待赵燕青教授的建议?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生育率呢?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