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散土地到规模化经营,从传统种植到特色种植,从“靠天吃饭”到“旱能浇、涝能排”,在潍坊峡山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农业生产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今年以来,峡山区通过扎实推进旱涝调平衡、零散调规模、作物调结构“农业三调”工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旱涝调平衡,农田水利保障粮丰

“多亏了村委牵头疏通新建的这些沟渠,今年的强降雨来得多,雨水去得也快。以前我们这里一遇到旱涝就发愁,庄稼收成全靠天。现在好了,旱能浇、涝能排。今年的玉米长得特别好,丰收在望啊!”潍坊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朱马村的种植大户肖德福,难掩喜悦之情,他的小麦田还在今年粮食高产实测评审中入选高产典型。

这种可喜变化的背后,凝结了峡山区党工委、管委会和广大党员干部无数的辛劳和汗水。

面对旱涝不保收的困境,峡山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打通主脉、疏通血管、畅通沟渠等方式,实现全域河流水系与农田水网的互联互通。构建“1+4”区域水网共治模式,通过“铺管引流+河道清障+沟渠疏浚”,形成覆盖全域的农田灌排一体化水网布局,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目前,已勘测完成300余公里农田灌排渠道,新建改建各类水利设施60余座,地表水存蓄能力扩大10%。同时,针对易涝区开展系统整治,配备大功率排水设备,确保在强降雨时能够及时排水防涝。这些举措使“短板”土地焕发出新活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为了保障水网建设的顺利进行,峡山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实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项目,不断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基层党组织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也发挥了引领作用。王家庄街道林家营村是远近闻名的韭菜之乡,耕地1100亩,其中韭菜近400亩。该村地处红板岩区,耕地条件较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情况。2022年强降雨造成大田作物普遍受灾减产。林家营村两委班子决定大搞水网疏通工程,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构建水网通畅、旱涝保收的良好格局。党支部牵头引领,村“两委”全员参与,群众积极响应,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旱“主动战”。确定了三纵五横水网疏通方案,通过“铺管引流+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先后清理老沟渠5500米,新挖排水沟1800米,彻底打通了南排史角河、北排五零沟的排涝通道,基本解决了大田排水问题,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零散调规模,碎片土地化整生金

走进峡山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成方连片的“大田”,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昔日的零散小田已不见踪影。这一变化,得益于峡山区大力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

面对土地碎片化、农村空心化、发展薄弱化等问题,峡山区探索“土地流转+农事托管+集体经营”立体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结构向规模化、规范化转型升级。区农业农村和水资源局副局长吴金春表示,“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当前峡山区农业发展难题的关键。”

为此,峡山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让群众明白土地流转的真正含义和带来的实惠。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峡山区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示范村和基层党组织。岞山街道颜家庄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村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通过宣讲土地流转政策、典型案例,帮助农户分析效益比、算好经济账,让群众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惠,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打消了群众顾虑,仅用5天时间,颜家庄村就流转土地1006亩,分别承包给4个种粮大户,全村1960亩耕地实现了全域流转,村民每亩收益1000元,村集体每年增收30余万元。流转后的土地,由种植大户统一经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太保庄街道新河头村是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集体经营的典型。新河头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硕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从320余户群众手中流转土地1100余亩,2023年合作社纯收入50余万元,上交村集体12万元,村民增收20余万元、分红6万元。新河头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土地流转后,我们村的粮食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升到了550公斤,农民收入也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土地流转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干点其他工作或外出务工,实现了增收致富。”

土地流转带来的实惠,让群众信心倍增。颜家庄村村民卢大爷说,“以前我家只有几亩地,种起来又累又赚不到钱。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我每年能拿到1000元的租金,还可以去附近的工厂打工,每月收入四五千元。这样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6万亩、大田托管面积1.24万亩,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5个,成立强村公司96家,辐射带动2.7万农户增收致富。

种植调结构,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峡山区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针对农业产业存在的种植结构单一、亩均效益偏低等问题,峡山区立足资源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培育打造盛峡韭菜、禄牌有机姜、丰年年蓝莓等10多个设施农业品牌,开辟以销定产、抱团展销、借船出海等新型销售路径,设计4条特色种植产业带,助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约10万元,推动农业高产高效、向“新”提“质”。

在峡山区丰年年数字农业种植园里,一排排蓝莓树整齐排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蓝莓成熟后运往南方市场销售,每斤能卖到近百元。目前,丰年年数字种植园年产蓝莓100余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

峡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为特色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该区先后引进了秋月梨、大樱桃、火龙果、西梅等优质品种,并成功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其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戴其辉介绍,“我们合作社从2018年开始种植秋月梨,目前园区已扩大到近300亩。去年合作社每亩纯收益约1.5万元,远超传统农作物的收益。”

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峡山区积极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益和产品质量。开展为北大农研院“寻找现代农业技术经理人”活动,组织北大农研院42个课题团队与32个农村社区构建利益共同体,北大农研院提供农事技术,社区提供实验田、农技助理,合力推进12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戴其辉表示,“我们合作社采用了智能温控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精准灌溉和施肥。不仅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还节约了水资源和化肥用量。”

峡山区还注重品牌打造和销售渠道的拓宽。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参加各类农产品评比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峡山区正在将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沃野调出新气象。潍坊峡山区通过扎实推进“农业三调”工作,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快车道”,真正让老百姓富脑子、鼓“钱袋子”、挺直腰杆子,蹚出一条库区乡村振兴新路子。峡山区正在继续深化农业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峡山样板”。(刘涛 王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