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一个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资产,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海洋资源,很多内陆国并没有这样的恩惠。
在于谦和郭德纲的相声《东游记》里,郭德纲曾打趣于谦,称于谦的岳父是“海军司令”。
其中暴露了两个信息:一是蒙古国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国,二是作为一个内陆国,蒙古国在海洋以及相关资源上的窘迫。
作为我们的邻国,蒙古国却对中国网友来说相对陌生,我们甚至鲜少在国际新闻中看到他的身影。
这些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工程,这个国家才偶尔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如果有个国家暗戳戳表示:我对中国制造不感冒,但是我要中国港口使用权。一定会被嘲笑:“凭什么?既要又要。”
然而这就是蒙古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立场。
为何我们的邻居会秉持如此偏激的想法?这其中其实有各种原因。
一、不把自己当外人,几百年前的亲戚
蒙古国是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地形大多为山脉和高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产业为矿产和畜牧业。
另外某种意义上说,蒙古确实不是“外人”。
说起蒙古国,我们时常会把他们和我们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联系在一起。
故一个称“外蒙古”,一个称“内蒙古”,而两者在人种、习俗、文化特征上,也确实诸多相似之处。
以前,蒙古国确实是中国的领土。
在经历了几届清朝皇帝统治后,此处正式归属于清朝。
然而近代,中国国际环境巨变,各大列强纷纷觊觎中国领土,并试图干涉内政。
在1921年,苏俄的支持下,外蒙古从我国分裂了出去,并于1924年正式独立。
因为在几百年确实是一家,习俗和文化上又与我国少数民族十分相似,广大网友从心理上觉得蒙古国“不是外人儿”。
中文网络上经常会有“何时统一蒙古”的提问,可见两国在身份认同和文化上,确实有共同之处。
有意思的是,我们觉得他们不是“外人”,蒙古国也没把自己当外人,不过不是好的方面。
就比如蒙古国很想要中国港口,但不想要中国制造。
那么独立出去的蒙古国,是怎么在国际社会上摸爬滚打呢?
二、夹在亚洲两个巨头之间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蒙古国只和中国以及俄国接壤,对于有着深刻地缘政治焦虑的俄国来说,蒙古国是其隔绝中国影响的缓冲地带。
在冷战的时代,这个内陆国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苏联的地缘安全感。
斯大林曾说,外蒙就是苏联隔绝中国影响的缓冲带,当有势力想要通过北上来影响苏联的时候,外蒙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和拖延的作用。
由此可见,蒙古国在亚洲扮演了一个中苏博弈的缓冲带的角色。
而作为这两大强国的“邻居”,蒙古国的心态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一方面要依靠这两位“大哥”谋求庇护和发展,一方面又不想完全依赖他们。
蒙古一直在积极寻求“第三邻居”外交,争取与更多非中俄的势力建交,如美国、日本、韩国、印度、越南、澳洲等,避免完全依赖俄中两个邻居。
近些年来,蒙古国高层曾多次访问美国、日本、印度这些国家,其他国家的高层领导人也多次前往蒙古访问。
由此可见,蒙古国仍有意向保持和中俄的友好关系,但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不想完全依靠中俄,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谋求更多的互动。
然而,蒙古国目前还无法摆脱中俄的影响,中国在蒙古国外贸中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
而俄国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凭借在能源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天然气,俄国能够持续的对蒙古保持长期影响。
未来不出意外,单就收取俄国天然气运往中国的过境费用,蒙古国就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外汇。
三、“中国制造”在蒙古国不是香饽饽?
远中俄,亲“第三邻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蒙古国的政策,这句话比较妥当。
其中,“第三邻国”暗指英美日等国家。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蒙古国主要的支柱产业为畜牧业和矿产,轻工业和制造业属于其薄弱项目。
打个比方说,蒙古国的矿产,羊绒等产业原料相当丰富,但是想造一个汽车,衣服和鞋子等,可能需要从国外进口。
按理说,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从运输还是原材料上都可以降到一个合理的成本。
只是蒙古国并不是一个热衷于消费的国家。
根据《国际经贸合作》在2020年发行的研究文章,2019 年中蒙贸易额达 89 亿美元,其中蒙古国对中国出口 67.98 亿美元,自中国进口 20.6 亿美元。
蒙古国对于多数国家皆表现为贸易逆差,然而在中国“一带一路”的扶持下。
蒙古国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上,表现出了惊人的“顺差”成绩。
尽管如此,蒙古国民间对中国的好感度不高。
相比中国,不少人对于日韩游客,甚至美国人更有好感,民间也更喜欢购买例如日韩汽车等非中国制造的产品。
四、港口是内陆国绕不开的困境
原本蒙古国还是一个只能依赖进口的国家,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蒙古国逐渐将国内的产品销往国外,例如矿产品、羊毛、稀土等资源。
此举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外汇,进而,蒙古必须需要港口的支持。
在这个方面,蒙古国选用的是最大程度节约成本的方式,即借用邻国的港口。
考虑到建设的完整性和当地政策的优待程度,在中俄之间,蒙古一般会选用中国的港口。
根据《天津日报》2019年的报道,天津港已经为蒙古国设立了专属出海口,并成立了一个“中蒙国际物流园有限公司”,专门用来处理蒙古国出海贸易事宜。
然而这些资源还无法满足蒙古国的需求。
2023年,蒙古国希望能够免费租用天津港10公顷的土地,用作本国出海贸易的仓储,并且整个租期长达50年。
这个基地主要用于储存和运输蒙古的稀土资源,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
蒙古国认为此举对双方都有好处,蒙古国可以得到更多的出海机会;而蒙古对于中国的交通依赖性也会进一步提高。
有专业人士分析,此举或意图提升蒙古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且以稀土资源为依凭,吸引其他有购买力和资源需求的大国的注意力。
然而,也有人认为此消息的信源不明确,还有有网友分析说这有可能是国外势力为了挑唆网络情绪的假消息。
然而无论如何,港口是蒙古国的一个痛点是可以确认的,也难怪国际舆论场上经常有捕风捉影的传言。
蒙古国作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家,左右逢源是基本操作。
某种意义上,蒙古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并合理发挥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来冲破“内陆国”的枷锁,在这个过程中又努力去平衡和大国之间的关系。
这种政治敏锐度其实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也不必对其太过苛责。
目前为止,蒙古国仍有意和中国维持友好的合作,和中国的外交往来从未中止。
2024年7月份,蒙古外长巴特策策格在与我国外长王毅会晤。
回顾过往,在疫情爆发时,蒙古国还曾向中国捐赠了3万只羊以助中国渡过难关。
然而蒙古国又不肯放弃和“第三邻国”之前的关系,在国际社会上眉来眼去。
在国际局势风云诡谲的今天,为求利益急攻进切,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甚至的贪心不足蛇吞象,都是国际关系中的大忌。
况且,作为一个亚洲有着巨大资源潜力的国家,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也会联动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人民就业,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结语:
笔者认为,蒙古国应当认清自己的在国际局势上的位置,过于偏向西方只会造成反噬,而对中国的一味索求,中国也未必全盘接受。
从短期来看,依赖中国的扶持或许能为蒙古国带来短期利益,然而从长期来讲,如果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下去,中国也不得不去掂量一下这个“朋友”对自己的意义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