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4125字,7图

阅读预计:11分钟

一场战争结束后,胜负双方都要做同一件事,那就是总结战略得失,对参战军人奖罚分明,论功行赏,塑造自己的战斗英雄。其目的就是鼓舞军人士气,激发国民的爱国热忱。

印军的最高荣誉勋章是极限勇士勋章(The Param Vir Chakra)。

勋章直径为3.973厘米,中心部分是阿育王柱头上的雄狮造型。外圈分布着四个金刚杵的杵头,象征着无坚不摧的力量和智慧。

自1950年共和国日首次授勋以来,到2023年1月为止,共有21位军人荣获了印军最高荣誉勋章,其中16位来自印巴战场,有3位参加过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在全部获奖者中,有17位军人是阵亡后追授的。

印军第二档位的勋章是伟大勇士勋章(Maha Vir Chakra)。截止到2023年1月,共有129名军人获得了该级别的荣誉勋章。

在国际局势动荡下,印度多家网站推出了印度独立以来的十大“战神”。

在这10人当中,9位是极限勇士勋章获得者,仅有一位是伟大勇士勋章得主。

他就是贾斯旺特·辛格·拉瓦特(Jaswant Singh Rawat),也是十大“战神”中唯一一位在1962年与中国军人交手的印度军人。

印度推出的十大战神|图片选自thebetterindi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推出的十大战神|图片选自thebetterindia

我们从这十位“战神”中挑选出四位,基本可以了解印军最高勋章的授勋条件。

第一位,萨姆纳特·夏尔马少校(Major Somnath Sharma)是印军极限勇士勋章的首位得主。

1947年10月,在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时,印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

1948年,夏尔马少校率领一个连队,奉命守护斯利那加机场。面对三面围攻的对手,夏尔马冷静应战,多次击退了对手的围攻。他也当场阵亡,终年24岁。

第二位,陆军士官长阿卜杜勒·哈米德( Abdul Hamid)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表现突出。

哈米德于1933年出生于北方邦,20岁参军。在印巴爆发了第二次战争后,印军出动了400多辆坦克,其中120多辆被巴军战机摧毁。

巴军坦克也倾巢出动。印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无后坐力炮,对付巴军坦克。

哈米德指挥队友击毁了一辆巴军坦克后,又在甘蔗田中躲过了巴军战机的空袭,接着又找准时机,摧毁了对方5辆坦克。

9月10日,当哈米德指挥队友瞄准一辆巴军坦克时,对方也发现了他们,双方几乎同时开炮,哈米德和队友阵亡。

第三位,尼尔马尔·吉特·辛格·谢肯 (Nirmal Jit Singh Sekhon),是印度空军中唯一的极限勇士勋章获得者。

谢肯于1943年出生于旁遮普,1967年成为空军飞行员。

1971年12月14日上午,6架巴方军机从白沙瓦起飞,准备轰炸斯利那加的空军基地。

印度战机起飞迎战,谢肯驾驶的战机紧紧咬住了一架巴方战机,展开了空中缠斗。

当时空中雾气弥漫,影响了视线。谢肯用机关炮击落了两架巴军飞机,他的飞机也被击中,拖着黑烟撞向地面。谢肯当场阵亡,终年26岁。

第四位,约根德拉·辛格·亚达夫少校(Yogendra Singh Yadav),是最年轻的极限勇士勋章获得者。

亚达夫于1980年5月出生于北方邦。卡吉尔战争于1999年爆发后,他成为了夺取虎山巴方哨卡的突击队员。

5月26日,他和队友攀爬上近乎垂直的雪山。在距离巴方哨卡不到20米时,他身中三枪,仍咬牙爬到了哨卡附近,向哨卡内投掷手榴弹,炸死了4名巴方军人。

他和队友又开始攻占第二个哨卡,杀死了4名巴方士兵,成功夺取了虎山上的巴方据点。

亚达夫少校冲锋在前,一共身中12枪,终究大难不死,在19岁时就荣获了印军最高勋章。

一个国家的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战场上的胜利者也是如此。

不管胜利一方用何等词汇描述自己的战斗英雄,都很难说过分。

倘若战败一方把自己的战斗英雄渲染得气势如虹,那更多是在打悲情牌,凸显其精神和意志。

在印度网站评选出的十大“战神”中,贾斯旺特·辛格·拉瓦特曾与中国军人交手。

印媒对他事迹的渲染,实在经不起推敲。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贾斯旺特参与的那场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于1962年10月20日凌晨爆发。

解放军不到一天就击溃了印军第7旅,不到三天就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俘虏了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

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提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并停止了军事行动。

印度没有理会中国政府的建议,而是向达旺、西山口、邦迪拉方向增调部队,至1962年11月中旬,印度在这一地区集结了12个步兵营、2个炮兵团,以及装甲和工兵等兵种部队,共计1.2万人。

印军企图依托西山口天险,固守达旺河以南地区,伺机夺回丢失的达旺、克节朗地区。中央军委决定于11月17日再次反击。

就在这个背景下,印军涌现出了一位所谓的“战斗英雄”——贾斯旺特·辛格·拉瓦特。他是印军第62旅第4高尔瓦尔步枪联队的士兵。

根据印方的介绍,在努如郎(Nuranang)战役中,贾斯旺特在两位门巴族女子塞拉和努拉的协助下,在不同防御地点放置了武器弹药。

他独自一人,与中国军人周旋了72小时,拖延了解放军的进攻,于11月17日被解放军击毙。

这未免让人生疑。中印边境战争的第二阶段战役尚未开始,贾斯旺特就死了。怎么还会有三天的战斗?

贾斯旺特头像和纪念堂内外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斯旺特头像和纪念堂内外景

贾斯旺特参与的努如郎之战,是西山口战役的一部分。

11月17日,解放军第55师163团、165团与印军前哨交火。11师的2个团开始迂回到印军后方。

11月18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在炮兵的火力掩护下,165团接连攻克努如郎、3号桥等战略要地。

印军在3号桥附近布设了1300多枚压发式反步兵地雷,造成了中方军人伤亡约30人。中国工兵立刻排雷,顺利开辟出了一条安全通道。

解放军55师163团很快占领了西山口,在18日下午3点钟与165团汇合。从总攻到战斗结束,耗时不到11个小时,消灭印军500余人。

其余印军纷纷躲进树林和山沟角落中。解放军开始搜剿残敌。

按照印军的介绍,贾斯旺特与中国军人战斗了三天。倘若这是真的,那么唯一的可能是,解放军在清缴残余印军时,贾斯旺特与中国军队周旋了三天,最后被击毙。

虽然贾斯旺特被印度媒体标榜为“战神”,他并未获得印军最高荣誉勋章,只追授了一枚伟大勇士勋章。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共有22名军人获得了该级别的勋章。

为何印度媒体对贾斯旺特情有独钟呢?原因就是印军编造的故事,颇为符合印度教徒崇尚神话的心理。

贾斯旺特来自北印度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是普通士兵,却不惧死亡,甘愿为国捐躯。围绕这些元素,印军进行了一系列神操作。

首先,在贾斯旺特战死的地方,印军建造了一个贾斯旺特纪念堂,具体位置在达旺东南 52公里处。

纪念堂旁边用铁丝网围起了一个中国军人墓地。印度的这种做法,如果出于尊重阵亡中国军人的目的,那是印方的善举。

中国军人墓地,铁丝网上悬挂着两张中国军人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军人墓地,铁丝网上悬挂着两张中国军人照片

若以中国军人墓地来证明贾斯旺特的神勇,只能是自取其辱。

印方介绍说,贾斯旺特击毙击伤中国军人约300人。

对于伤亡人数,参加此次战役的解放军第55师有精确的统计,共阵亡97人,负伤164人,伤亡总计为261人。这显然无法凑够印方宣传的数字。

悬挂的中国军人照片(左)与参战中国军人的服装和装备明显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悬挂的中国军人照片(左)与参战中国军人的服装和装备明显不同

中国军人墓地围着铁丝网,上面悬挂着两幅中国军人的照片。

世界武器专家芦先生指出,那张照片中的中国军人,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手持的是苏式冲锋枪。

在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战争之前,解放军已经有了军衔,装备有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六式冲锋枪等。

在中印边境战争后,受到中央军委嘉奖的“庞国兴英雄连”有标准照片。对照其武器和服装,说明印方选错了照片。

贾斯旺特纪念堂已成为印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右上角是宣传贾斯旺特事迹的电影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斯旺特纪念堂已成为印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右上角是宣传贾斯旺特事迹的电影海报

电影《72小时:英雄不死》于2019年上映,再次渲染了贾斯旺特的所谓“壮举”。

印度是个多宗教、多种姓、多语言的国家。在强化国家认同方面,电影和大众传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结束不到两年,印度就推出了电影《严峻现实》(Haqeeqat),把中印边境冲突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同时开启了“印度式胜利”的爱国主义叙事模式。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结束后,有三位印度军人获得了印军极限勇士勋章。

这意味着他们的“战绩”可能远大于贾斯旺特,他们都未能进入印军的十位“战神”行列。

根据印军的资料介绍,解放军击溃了印军第7旅后,立刻越过“麦克马洪线”。

此时,二级准尉乔金德·辛格·萨汗(Subedar Joginder Singh Sahan)率领一个排,守卫在邦拉山口(Bum La Pass),企图阻挡中国军人的进攻步伐。

邦拉山口距离达旺37公里,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根据印军的资料,二级准尉乔金德·辛格·萨汗率领部下,阻击了两波中国军人的进攻。

在耗尽弹药后,萨汗下令与中国军人拼刺刀,他最后因失血过多阵亡。

战争结束后,乔金德·辛格·萨汗被追授了一枚印军最高勋章,他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二级准尉乔金德·辛格·萨汗》。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抗中神剧”。

参加中印边境西段战役的印度军人中,有两位军官获得了极限勇士勋章,分别是丹·辛格·塔帕中校(Dhan Singh Thapa)和谢坦·辛格·巴蒂少校(Major Shaitan Singh Bhati)。

三位印军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从左至右是二级准尉萨汗,塔帕少校和巴蒂少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位印军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从左至右是二级准尉萨汗,塔帕少校和巴蒂少校

根据印军的史料,塔帕少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拉达克东南部的楚舒尔机场。

在战争开始前,他就下达命令,让印军深挖战壕,以应对解放军的突然袭击。

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边境西段开始反攻。在炮火的掩护下,解放军先后清除的班公湖附近的三个印军哨卡,切断了印度通信设备。

塔帕少校率领D连的26名军人,在战壕中用轻机枪和步枪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

在打光子弹后,塔帕少校和部下与中国军人拼刺刀,最后只剩下了塔帕少校和另外两名军人,他们被中国军人俘获后,安排进了印军战俘营,并于1963年5月被释放回国。

塔帕少校回到印军后,没有被处分,反而提升为中校,并被授予了印军最高荣誉勋章。

印军第144步兵旅的库马盎团最初部署在克什米尔北部的巴拉木拉(Baramullah),在尼赫鲁总理推出“前进政策”后,库马盎团进入了拉达克。·

巴蒂少校成了第13营查理连的指挥官。

1962年11月18日,巴蒂少校率领部队在热藏拉(Rezang-La)与解放军交战。

印军所称的“热藏拉“”就是中国地图上的班公洛。印军没有抵挡住中国军人的猛烈进攻,全连120人,有114人阵亡,其中就包括37岁的巴蒂少校。

印度媒体说,印军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巴蒂少校在1963年1月26日被追授了一枚极限勇士勋章。印军当年还在拉达克的楚舒尔(Chushul)建立了战争纪念馆。

中印边境战争中的印度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印边境战争中的印度军人

印度网站thebetterindia的一篇文章写道:“1962年,长达一个月的中印战争以印度失败而告终。那场激烈的战争却造就了许多印度英雄。他们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使他们永垂不朽。”

每个国家都会树立自己的战斗英雄。他们也会被国民所铭记。假如一个战斗英雄是被虚假信息包裹而成的,那就没有真正的价值,总有一天会坍塌掉。

本文为印度通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 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 热文索引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