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缩水”。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半年报发现,截至8月29日16时,在已披露半年业绩的23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2家银行上半年信用卡贷款余额规模下滑。此外,多家银行信用卡数量、交易金额等也有缩减。

受访专家建议,银行需不断发力产品创新及运营手段,打造信用卡一体化经营服务体系,未来不仅要从场景、便利化、功能差异、个性化需求方面提升营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创新、增值和风险控制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用卡业务规模下滑

从已披露的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来看,当前信用卡贷款余额前五位的分别是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除交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72亿元至4961.78亿元外,其余四家均有不同程度“缩水”。其中,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4709.99亿元,较上年末缩水约430.93亿元,同比下降约8.4%。

此外,部分银行在信用卡流通户数、信用卡交易量和业务收入方面也出现下滑趋势。例如,中信银行上半年实现信用卡交易量12410.7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44%,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286.77亿元,同比下降3.37%。兴业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额为9849.84亿元,同比降幅达到18.17%。交通银行尽管保持了累计消费额的排名,但较去年同期的14329.23亿元缩水近两千亿元,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数量也出现三连降,由去年同期的7455.98万张,降至上年末的7132.42万张,再至今年6月末的6488.83万张。

据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0亿张,环比下降0.85%。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2.76万亿元,环比增长0.42%,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54万亿元,环比下降1.74%。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采访中表示,上半年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缩水”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信贷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整体业务质量有所弱化,持卡人还款能力降低推高信用卡不良率,使得机构在授信方面更趋谨慎;二是在“断卡行动”等政策活动影响下,机构加速对存量卡片的精细化管理,可能导致存量卡片透支缩水。

“信用卡业务普遍放缓受多方面影响,目前信用卡处于存量博弈阶段,增量趋势放缓。国内消费仍处于复苏阶段,居民消费贷需求有待释放。”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场景化运营成关键词

当前,信用卡已然迈入了存量竞争时代。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动作频频,显示出“跑马圈地”时代后,银行对更优质的客户群体、更好的产品结构和更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思考。

一边是联名卡的推陈出新,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停发多款联名信用卡,与此同时新的联名IP也在源源不断地推出,包括社交、电商、游戏等多个领域,以触及更精准的客群;另一边,通过清理睡眠卡、调整部分信用卡的权益规则和礼遇门槛等手段,加强信用卡管理,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半年报中,信用卡的数字化、场景化运营成为多家银行的业务关键词。例如,中信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该行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服务,发布了“动卡空间”APP和支持手表、手机多端联动支付需求的“信收付”,并通过多模态AI(人工智能)打造有温度的信用卡服务。兴业银行、青岛银行等也提到对汽车生态圈的构建和对车主权益的丰富。

“现阶段,信用卡业务逐步迈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各家银行的信用卡经营除了基础发卡量以外,还会重点关注用卡量、交易金额等,同时会对重点场景给予更多关注,例如国内消费者在境外的用卡频次、交易金额,再如汽车信用卡在购车、养车等场景的交易情况等。”苏筱芮指出。

而在周茂华看来,目前相关产品设计仍难以完全匹配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需求,且存在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机构展业粗放,以及少数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不够规范等问题。“从每年信用卡业务投诉量情况来看,未来信用卡业务改善、优化和创新的空间仍大。”周茂华直言。

提升用户体验感,增强用户黏性,将是未来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银行需在信用卡营销效应、盈利收益、用户满意度之间做个平衡,可从拓展使用场景、打造差异化功能、创新产品及服务、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着手。”周茂华建议道,“未来还是需要在场景、便利化、功能差异和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着力。同时,机构信用卡业务竞争力方面,不仅要提升营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创新、增值和风险控制能力。”

苏筱芮最后建议道,信用卡机构需要不断发力产品创新及运营手段,以“卡片+信用卡手机应用+场景+权益”为锚,打造信用卡一体化经营服务体系。此外,也可以考虑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卡、用卡需求,寻求差异化创新,打造突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