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被国民党摧毁,陈毅在苏北重新建立的新四军军部,日军很喜欢看中国人内乱,他们正好可以座山观虎斗,但是当他们发现新四军在江北渐渐取代了国民党军的地位后,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
粟裕和陈毅
尤其是粟裕领导的苏中军区,迅速扩大,刚开始日军并没有瞧得起粟裕,但是被粟裕搅黄了日军好几次任务之后,他们把目标瞄准了粟裕的苏中军区指挥系统,想要彻底摧毁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可惜粟裕直接创造了一个记录,刘少奇日后总结:“在我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而粟裕率领的指挥部在整个抗战中,一次都没有遭遇日军袭击。
整个过程要从黄桥决战开始,黄桥决战粟裕带领部队以5000之众打败了国民党江苏主席韩德勤的30000大军,迅速在苏北站住了脚跟,开始在苏北发展壮大。
但是苏北当时还是日军的天下,在黄桥决战的时候,粟裕也担心日军从中作梗,结果日军只派了一部到前线观察并没有干预,日军将领为此在后来懊悔不已,要是当时直接对粟裕部进攻就不会有后来的烦心事了。
最早驻扎在苏中的是一个日本联队,但是苏中太大了一个联队根本没用,1939年日军经过调整,苏浙皖地区的治安任务由日军第十三军负责,十三军司令把原本驻扎在镇江的第十二旅团派往泰兴。
粟裕在法国诺曼底
但是苏中对于一个旅团还是太大,所以在黄桥决战的时候,日军才没有动手,当时日军除了十二旅团外只有3个师的伪军部队,在黄桥决战后,日军一边组织“扫荡”一边诱惑那些不坚定分子,好多地方保安旅叛变成了伪军。
其中泰州的李长江叛变,被日军树立成一个榜样,其他地方部队分分效仿,对抗战起到了极坏的影响,使得苏北的伪军直接增加到13个师,37000多人。
这样的祸害不揍不会做人,于是粟裕发动“讨逆战役”直取泰州。
这个李长江是背着部队投敌,突然宣布成了伪军,让部队的士气十分底下,于是出现啦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事情,让粟裕乐坏了。
粟裕率领的一师,有一个老侦查员,骑着自行车赶到泰州去侦查敌情,车子骑的太快,没注意李长江的哨兵,直接单枪匹马的闯进了敌人的某团的集合地。
侦查员傻眼了,当时一个军官正在训话,侦查员就这么的创了进去,几百双眼睛都刷刷的看着他,退又不能退,他腾的一下跳下车,迅速的把那名军官抓住,并掏出手榴弹,拉下弦线大喊一声:“快下令部队缴枪,否则,你死我也死。”
军官吓坏了,乖乖的下令士兵们把枪支堆在了空地上,然后集合四五百人齐齐的跟着侦查员走了,走了……
泰州打了三天,攻克了泰州,李长江跳墙头才得以逃命。
与此同时日军为了接应李长江,迅速集结三个旅团对苏中进行“扫荡”。
1941年2月19日,日军十二旅团包围兴化,兴华是韩德勤的老巢,韩德勤被赶出了兴化,国民党苏北行政机关很快丧失机能,国民党江苏党部搬到了溧阳,半年后就基本消失不见了。
日军十三军泽田在战后做了详细的“战果报告”:“重庆军(韩德勤部队)被打死和被俘4000多人,我方战死26人。”
面对如此悬殊的对比,泽田显的很高兴,随后写到:“此次作战进展顺利,完全如我当初预料的那样完成了。奉谢皇恩。”
但是这个日军中将完全是犯了选择性失忆证,他发动这“第二次扫荡”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接应李长江啊,结果跑去把国民党给狠狠的揍了一顿,李长江的泰州根本没管,他在自己的日记里清晰的记录着:“消灭苏北兵匪,尤其是新四军。”
其实也怨不得他,因为整个“二次扫荡”中日军根本没遇到新四军的影子,因为粟裕知道,日军不是韩德勤那样的无能之辈,硬碰硬不是好办法,打可以,但是拼光了怎么办?
吃亏的买卖粟裕可不会干,面对日军的进攻,粟裕果断的撤出了泰州,不光是黄桥,泰州,除了新四军总部外,任何地方都可以放弃,日军找不到,很正常。
粟裕到了农村,又开始运用起游击战,他为这一选择加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日军占领苏中城市,无异于把圈套套在了自己脖子上。
泽田一直非常重视东南米盐的最大供给地苏中,然而这些东西最大的生产地却是在农村,他占领城市却需要大量兵力,这是自己把好地方奉送给了粟裕。
而日军占领的城市集镇越多,这样的包袱就越重,为了摆脱这个包袱,必须对城市周围的农村进行扫荡,泽田把这个挠头的任务交给了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
这个十二旅团跟新四军是老对手了,下辖5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特种大队,有5000多人,粟裕从泰州撤退,十二旅团就把旅部设在了泰州,摆出一副死磕到底的态势。
1941年4月以十二旅团为主,加上李长江的伪军准备对新四军发动“第三次扫荡”日军称为七路扫荡。
粟裕采用“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当然游击战纲领第一条是敌进我退,而粟裕变成更大胆的,也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
当日伪军到了目的地时游击队和民兵就会跑出来,并且化整为零遍地开花,从而使日伪军的速度被拖慢。
接着,粟裕派一个团和独立支队向敌军的据点进攻。
敌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并判断新四军主力已经出动,当然就中了粟裕的缓兵之计,粟裕派出的是假主力,进攻当然也是佯攻。
真正的主力埋伏在敌军回援的必经之路上,突然对敌军发起进攻,击沉日军一艘汽艇,歼灭一个日军小队,俘虏2人,首开苏中军区俘虏日军的记录。
虽然这次战斗规模不大,但是以国军韩德勤部的数据做对比就知道,粟裕是一点吃亏的买卖也不做。
日军除了大规模扫荡外,经常还有小规模的扫荡,粟裕的新四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各县的政府粉粉成立,县级游击队发展到10个团6000多人,脱离生产的民兵有近万人,不脱产的民兵有16万之多,而且经常对日军饭扫荡,使得战士们的战法战术都非常熟练了。
就像《亮剑》里李云龙的部队,一个团的主力部队发展到上万人,县大队,区小队的民兵更是数不胜数。
日军再也不敢小瞧新四军,已经成了泽田的一种心病,既然新四军主力找不到,但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那就拿新四军军部开刀。
泽田又策划了一场“夏季扫荡”,以闪电战的方式来突袭陈毅新组建的军部,为了胜利实施,他派遣其他部队接替十二旅团的防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1941年7月20日,由十二旅团长南部襄吉少将率领日伪军17000多人分四路向盐城合击,这次“夏季扫荡”其策划之周,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创下了徐州沦陷以来的记录。
南部是一个典型的日本武士,他曾经重赏一位抗日将领的人头,在这位将领战死后,他又对割下来的人头上香、行礼、并对别人说:“我们是两个国家,他是为中国,我是为我的国家,但我崇拜他的英勇,要学习他的精神。”这位抗日将领就是陈中柱,其妻子曾孤身一人,身怀六甲独闯日军军营,要回了她丈夫的人头。
这样的一位东瀛战将可比那些“猪头小队长”“骑驴大队长”难对付的多,他能攻克韩德勤的老巢绝非偶然。
这家伙也玩了一把“虚晃一枪”的把戏,进攻前他先是做出一副进攻苏中军区的架势,新四军的情报部门已经把日军可能扫荡的情报送了过来,但是具体是那里还不知道,而且军部机构烦杂,不是说撤就能撤的。
新四军军部行动慢,日军行动却非常快速,当时正直雨季,河水上涨,日军可以迅速通过汽艇快速突袭,因此当天就占领盐城。
掩护军部的是新四军第三师,毕竟人数上太少,虽然战斗力很强,也只能保护军部转移,后方还有许多机关来不及撤走,遭到严重损失,其中作家丘平东等人不幸遇难。
粟裕得到消息后非常着急,因为他知道军部后方机关庞大而烦杂,不适合打游击,皖南的军部已经没了,新四军新军部再有什么意外就麻烦了。
粟裕的苏中军区虽然跟军部相连,但是已经被日军分割开来,为了保护军部,粟裕必须掩护策应,先派出第二旅协助第三师保护军部,自己带剩下的两个旅,要来一次围魏救赵。
粟裕对众人说:“这好比光屁股等挨打,那我就不客气了。”
第一旅旅长叶飞首先把目标定在三分区中心据点古溪,但是粟裕对于这种强行攻坚向来谨慎,容易遭到重大打击,但是粟裕并没有反对这个计划,让叶飞自己想办法。
这一逼迫叶飞也谨慎起来,对这场攻坚战研究的特别细致、周到,打的也特别认真,最后证明逼逼是有好处的,叶飞仅用二个小时就攻下了古溪,叶飞伤亡却不到百人。
叶飞将军
打下古溪后又进攻黄桥,黄桥伪军望风而逃,逃到了泰兴,叶飞率领军队又包围了泰兴,对外宣称一定要拿下泰兴。与此同时,陶勇率领第三旅也在敌人后方搅和了个地覆天翻。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南部却不为所动,并没有回援。
粟裕令叶飞加紧对泰兴的进攻,泰兴伪军急电南部,结果南部看了看电报,就扔在了一边继续追击新四军军部。
粟裕一看这南部也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家伙,好吧,那就给你见见棺材板,他以地方武装继续包围泰兴,抽出叶飞一旅向第十二旅团团部所在地泰州杀去。
这下南部坐不住了,只能率军回援,在距离泰州还有半天路程的时候,粟裕撤掉了泰州、泰兴的包围圈,南部扑了个空,这让他如何甘心,跟在粟裕后面追着不放,这时粟裕和叶飞给他来了一个著名的战术“蘑菇战术”。
“蘑菇战术”在红军时期已经就有了一个雏形 ,就是利用敌人急于寻求决战的心理,像蘑菇一样跟他们躲猫猫,转圈子,最后达到初级不易攻其不备的目的。
在深山里打了三年游击战的粟裕对这个战术太熟悉了,一师主力先在根据地府邸隐蔽集结,等十二旅团东进跟过来的时候,马上以夜间急行军的方式,相向而行,转到了十二旅团背后。
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那有那么容易,两军相对而行,方向正好相反,新四军和日军只相隔三五里的距离,甚至是擦肩而过,但是日军毫无察觉。
南部扑个空,得到消息新四军已经跑到泰兴和黄桥之间,把一个日军小队打掉了。
南部气急败坏,赶紧掉头,从东向西追击,粟裕再施展“转蘑菇大法”,在日军接近之时,又急行军往南。
“蘑菇战术”最大的考验就是体力,十二旅团原路返回已经累的口吐白沫,而新四军也是一路行军,连托运物资的牲口都累的跌跌撞撞,谁都恨不得赶紧睡个十几分钟,但是谁也不敢这么干。
就连叶飞带队“转蘑菇”的时候,因为太困,走到一座桥上时,竟然噗通一声,连人带马一起掉进了河里,新四军带了南面,有马不停蹄的转道回了根据地,而日军转了一圈实在跑不动了,只能回泰州。
日军这次“夏季扫荡”开始还是非常顺利,最后被粟裕给搅黄了,并且伤亡1000多日军,4000多伪军,缴获战利品颇多,新四军军部仍巍然屹立在敌后,不可动摇。
三次围剿失败,让日军把粟裕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泽田和南部放弃了新四军军部,将重点瞄准了粟裕。
1941年8月13日,南部集中一万多人向苏中军区展开报复性“扫荡”史称“八一三大扫荡”,此次南部来势汹汹,很快就把苏中军区的大部分乡村集镇给占领了,刚开始运用游击战还相对容易,后来就不太容易了。
南部占领的地方越多,就和整个日军的处境一样,陷入包袱就越多的怪圈,没办法集中大兵力进行扫荡,机动兵力减少,这就给了粟裕的机会。
但是南部真的不简单,他抽出大部分兵力向两个战略要点发起进攻,也就是攻其要害使敌必救的战术,一为三仓,二为丰利这是粟裕当时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般的集镇粟裕不会着急,唯独这两处,粟裕绝不会轻易让给南部。
三仓北与盐蚌区相连,就是和军部连接,南边与三分区和四分区接壤,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而且有大片浓密的芦柴和茅草丛,利于新四军隐蔽潜伏,利丰次之但正好和三仓成犄角之势。
南部机会占领三仓和丰利后,打通东西、南北的两条交通交叉线,进而对苏中彻底分割和压迫,那样苏中军区就完了,粟裕连快集结地都没有了。
粟裕提出了“保卫三仓”和“保卫丰利”的口号,但是不能死打硬拼,而是“死缠烂打”。
南部因为“包袱”问题,兵力并不多,粟裕才敢这么打,他在三仓镇外围修建隐蔽工事,等日伪军进行完火力覆盖后,突然开火,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迫其退兵,如果敌人兵力占优,就打一下,马上撤退,撤完了再合围三仓。
三仓地理位置重要,但是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三仓地方非常贫瘠,交通不便,那条交叉公路,并不在三仓镇里,所有补给都必须从外输入。
粟裕就利用这个特点,一边围困,一边破坏桥梁和道路,切断三仓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样没水,没粮,没军需的地方谁待的下去,日伪军只能撤了出来。
三仓保卫战打了七次,每次粟裕都全力以赴,日军都以失败告终,这是粟裕最早的“七战七捷”。
12月9日石井大队和部分伪军700多人进占三仓,粟裕组织主力和抗大九分校学员,将敌人包围,这是三仓保卫战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最后因为攻坚火力不足,让敌人跑了,但是也给予敌人重大杀伤。
经过反复争夺,只有20户人家的三仓被夷为平地,但日军始终没有在三仓安下据点,更别说修建公路了。
丰利也打了五次,其中一次新四军将进犯敌军全歼,南部派出的督战代表被击毙,一名日军分队长主动投降。
除了寻找粟裕的主力,找到粟裕的指挥部一直是南部的重点。
对捉迷藏粟裕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本来丰利战役结束后,马上就要过年了,本以为能过个好年,可惜南部不干啊,日军在几条战线上都开始增兵,又一次扫荡要来了,粟裕马上率领机关和警卫部队向敌人来路出发,又一次“敌进我进”。
第二天拂晓,机关到了一条河边,河南岸有一条通向敌方据点的小路,粟裕一想,前来“扫荡”的日军很可能走这条路,河边不能待,于是大家走了一晚上已经很累了,但是没有休息就过河了。
机关刚过河,日军就来了,警卫部队跟敌人交上了火,部队交替掩护,也安全的过了河,虽然部队和机关安全了,但是部队撤退方向被敌人知道了,日军开始穷追不舍。
中午机关刚到一个地方准备做饭,敌人又上来了,日军还玩起了诈术,前面假装在河边跟新四军平行追击,后面的马上过河追了过来。
粟裕拉起部队就走,晚上刚到一个地方,准备做晚饭,刚要吃饭,北边敌人又过来了,于是粟裕又带着部队往南,凌晨到了第三个地方,才知道日军刚从这过去。
日军“扫荡”过的地方,按常理应该很安全,但是这么多年来粟裕这么多年已经养成异常谨慎的性格,一边令机关和警卫部队休息,一边向几个方向派出侦查员进行侦查。
一名侦查员跑回来,说是鬼子正在集合,指挥官在训话,还有一部分日军把抢来的东西往车上搬,看样子像是要回据点。
这样的情况,粟裕的反应却跟别人截然相反,他分析:日军返回据点,没必要在晚上还有集合训话,这不是要回据点,这是要杀“回马枪”啊,目的地肯定就是这个第三次的休息点。
南部襄吉
这地方一分钟也不能待,马上走。
部队继续往南,来到公路边,在公路边会不会遇到敌人,谁也不知道。
粟裕对周围进行了仔细的侦查,他发现路边有一堆人的粪便,用树枝一挑,还是软的,再看过去还有许多皮鞋印。
根据这些,粟裕估计日军以夜晚为掩护,偷偷的向扫荡区域增兵了,一股日军刚刚从公路过去了。
后面应该还有鬼子兵,占时不能通过,听完粟裕的分析,众人就屏住呼吸,爬在公路两边,果然没多久,后续日军就来了,假设机关马上通过公路,正好会和日军遭遇,那是极其危险的。
当这股日军通过后,粟裕抓紧时间越过公路,并在第二天成功的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他这时才知道,从他们第三个休息点通过的日军,真的杀了一个“回马枪”,当然最后扑了个空。
日军战俘
一天两夜,粟裕率领机关奔袭200多里,有的临时转移过来的还多走了一天,这样的艰苦行军,野战军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机关人员来说,实在是了不起,说明粟裕领导的机关人员,已经可以战斗化和游击化。
粟裕当然不会只挨打,在南部发动“冬季大扫荡”寻找粟裕指挥机关的时候,他也调动10个团,向日军薄弱据点主动出击,称为“十团大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