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月,15岁的周恩来考入南开中学,编入一年级己三班(后改为丁二班),开始了他四年的中学学习生活。

南开中学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私立学校。创办人严修原是清朝翰林学部侍郎,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人士,主张教育救国,担任校董。另一位创办人张伯苓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南开中学学术气氛十分浓厚,教育作风比较民主,学习抓得紧,管理严格,办学很有特色,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报考。

由于南开中学是一所新式学校,考试不仅要考国文和数学,还要考英语,光这一项就让许多学生打了退堂鼓。

周恩来之前在奉天的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时,学校就教授英语,所以他有一定的基础,后来又在天津补习了半年,最终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

当时一个班里有不少外省的甚至海外的学子,他们的家境比较富裕,而周恩来的家境最为贫寒。当时他的生活费由四伯父周贻赓供给,伯母在家里做些针线活补贴费用,处境十分艰难。

当时南开中学一年的学费是36元,宿舍费24元,每月的生活费要5元,这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有的同学因为家庭困难而中途退学,周恩来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一直坚持到了毕业。

南开中学是一所有温情的学校,考虑到周恩来家贫,便给他在课余时间安排了一些兼职,干一些抄讲义、刻蜡版这些活儿,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经济上的压力,补贴伙食费和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第二年开始,由于周恩来品学兼优,学校免除了他的学费,这在南开中学创校历史上的第一例。

周恩来回忆起求学经历时说:“学费最初由伯父供给,后来就靠学校的奖学金。

在学校里,周恩来的国文、数学、化学等学科成绩都非常突出,唯独英文比不上那些海外华侨子弟。他自己意识到这个短板,每天利用早起、中午及下午的课余时间,发奋攻读,从不懈怠,到第二学年英文便已经十分优秀。

虽然是一所新式学校,但南开中学最重视的学科还是国文,每两个星期学生会做一次作文。周恩来才思敏捷,作文从不打草稿,下笔千言,一气呵成。

1915年春,由南开中学国文学会发起了一场全校作文比赛,以班级的集体名义参加,结果周恩来所在的丁二班荣获第一名,奖状是校董严修亲笔写的“含英咀华”四个大字。

韩愈的《进学解》里说:“沉浸醴郁,含英咀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学习,要善于消化,深入理解,得其精华。严修给丁二班颁发这份奖状,是勉励他们继续发奋努力,刻苦用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6年5月,南开中学组织了一次全校国文特试,11个班的200多位学生代表参加。试题有两个,学生可任选其一作文,限时三个小时,试卷上的名字是密封的,由教师集体评阅。

校董严修对这次特试十分重视,他深知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想要了解年轻学子们的思想。当天晚上,一篇名叫《诚能动物论》的文章交到了他的手里,负责阅卷的老师都对此赞赏有加。

严修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洋洋千余言的文章,连连赞叹道:“此子有宰相之才!

经严修亲自评定,这篇文章获得特试第一名,密封的姓名一经揭晓,果然不出老师们所料,卷首赫然写着“周恩来”三个大字。

严修是校董,并不亲自向学生授课,但对于周恩来这名学生,他还是有一些印象的。一年以前,周恩来与同学们联合创办《敬业》杂志,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想到让严修为杂志题词,周恩来理所当然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一个穷学生去请大名鼎鼎的校董题词,一不小心是要吃闭门羹的,周恩来当时也是心怀忐忑,不料严修待人十分和蔼,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挥毫给杂志题了词,并鼓励他们好好办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在学校尊敬师长,与老师们建立起了十分融洽的师生之情。

当时在南开中学教化学的老师伉乃如,周恩来便与他交情深厚,一直到中学毕业赴日本留学,两人还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伉乃如还在经济上支持周恩来的留学生活。

国文老师张暤如对周恩来这位学生更是喜爱有加,两人引为知音,并在周恩来的邀请下,他加入了学生们创办的“敬业乐群会”诗团,与周恩来经常有诗歌唱和往来。

数学老师马千里与学生们亲如手足,没有师生之分,他经常与学生们同台表演话剧。由于学校没有女学生,演话剧时就需要有人反串,马千里与周恩来两人都长相清秀,所以每次都是演女角。

校长张伯苓十分欣赏周恩来的人品和才干,周恩来对他也十分尊敬,经常上门叙谈,讨论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张伯苓知道周恩来家境贫寒,总是留他在家里吃饭,一般吃贴饼子、煮稀饭和熬小鱼。

周恩来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小时候,校长经常给我熬鱼吃。”

张伯苓则常对家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周恩来才识过人,正直重义,又相貌堂堂,校董严修甚至产生了招他做女婿的念头。

1917年6月5日,严修的长子严智崇在家书中说:“周恩来之为人,男早已留心,私以为可为六妹议婚,但未曾向一人言之耳。

6月9日,严智崇再次写信给父亲说:“今日为星期六,四妹拟令六妹出来一次,以便当面询之也。”

信中的“六妹”是严修最小的女儿严智安,当时在北京贝满女中读书,年仅16岁。

严修是海内外知名的大教育家,他的女儿自然品貌皆优,而周恩来当时不过是个穷学生,如果是一般人,攀上这样的高枝,自然求之不得。但当有人将这个意思传达给周恩来时,却被他委婉地拒绝了。

对此,周恩来曾对同学张鸿浩说:“我是个穷学生,假如和严家结了亲,我的前途一定会受严家的支配。

当时周恩来刚满19岁,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心中装满家国天下的抱负,并没有谈论儿女私情的打算。

经过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严修会心存芥蒂,不会再像以往那样赏识和看重周恩来了。事实上,面对周恩来彬彬有礼的婉拒,严修虽然有些失望,但他更加欣赏这位年轻学生的人品了,不贪图现成的财富和安逸,靠自己努力奋斗选择未来,正是一个有志青年应该持有的人生态度。

另外说一句,严修的小女儿严智安后来终身未嫁,于解放前病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7年,周恩来以89.72分的平均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这个分数在当时是毫无疑问的优等生。由于当时南开大学尚未建立,学生们不得不另寻求学之所。

从南开中学毕业的学生,都能找到不错的大学,以周恩来的成绩,更是不在话下。

当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思想进步的中国人想要寻求救国的真理,一般会面向西方,选择欧美等国家。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学习资本主义,改革封建社会,成为了东方的强国,也有不少中国青年到日本留学,想从这里寻找解救祖国的理论和方法。

周恩来在中学毕业前后就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思虑,最后他下定了救国的决心,决定到日本留学。但当时他家境贫寒,一个只有一袭蓝布长衫的学生要渡海赴日是不可能的。

6月底,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然后接下来的两个月,他一直奔走于京津两地,向老师和同学们筹措旅费。大家都有心帮助这个有志青年实现理想,纷纷慷慨解囊,最后勉强给他凑齐了东渡日本的旅费。

即将生平第一次离开祖国,19岁的周恩来心潮起伏,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突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在日本的学习十分刻苦,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但他的学业完成得并不顺利,因为他将大多心思都放在了留学生爱国运动上。同当年的鲁迅一样,他逐渐意识到光靠死读书是救不了中国的。

周恩来到日本来是想要寻求挽救中国的真理,但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种种行为以后,又让他对自己的当初的决定产生了怀疑,一时陷入苦闷之中,不断地问自己:“解救中国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到日本,周恩来感觉豁然开朗,仿佛在阴云密布的天空里看到了一线光明,一个新世界的曙光。

1919年4月,周恩来得知南开大学成立以后,从神户登上航船,告别了樱花盛开的日本,回到充满苦难的中国。

回到天津以后,周恩来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感,这一次比考南开中学时容易得多,学校直接让他免试进入了南开大学。

严修和张伯苓为了创办这所大学,曾四处奔走,多次到美国考察,发动社会捐了很多资金和书籍。在他们的教育理念里,再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都比不上像周恩来这样的学生重要,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虽然未能成为自己的女婿,但严修像从前一样对他非常器重,他相信假以时日,这个年轻的学生会成长为一代文化大师。但是,周恩来前进的道路与严修预想的不同,他对于文化知识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渴望,而是积极投身各种爱国运动,成为学生领袖,让政府当局无比头疼。

1920年1月,周恩来在率领爱国学生和群众向政府请愿的时候,遭到了逮捕,被关押在警察厅的拘留所里,他在这里度过了长达半年的牢狱生涯。

7月,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周恩来等学生代表终于获释,但此时南开大学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对于这个坐过牢的学生,还要让他继续留在校园里吗?

校董严修感到十分为难,如果不开除周恩来,南开大学就会承受来自政府的各种压力,学生们就无法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学习。如果开除周恩来,这可是他最为欣赏的学生,实在有些下不去手。

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严修最后决定以大局为重,作出万般无奈的决定:开除周恩来。

因为这件事,严修遭到了很多爱国进步人士的质疑,有人讽刺他是个“迂腐的老古板”。周恩来中学时期的数学老师马千里此时是南开大学的庶务主任,他当面将严修大骂了一通,然后愤然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严修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开除周恩来,他比谁都不舍,但作为校董,他必须从全局考虑问题,如果直接与政府对抗,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那是对南开其他学生的不负责任。

严修虽然开除了周恩来,但他已经为这位他心爱的学生安排了一条更好的出路。在南开大学,以严修个人名义设立了“严范孙奖学金”,专门资助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留学,他自己首期就捐了7000银洋。“严范孙奖学金”选中的第一批留学生只有两个,周恩来和李福景。

李福景是南开大学教员李琴湘的儿子,成绩优异,表现出色,被选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周恩来是一个被开除学籍的闹事学生,依然让严修青睐有加,让很多人感到十分意外。

严修最开始为周恩来二人安排的留学国家是美国,当时的美国经济已经非常发达,超过了英法德等老牌欧洲国家的总和,但正是这样,在美国的生活成本太高,后来才临时改成了去欧洲。

临行之际,严修特意给驻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了一封信,简单介绍了一下周恩来的情况,请他多多关照。顾维钧见严修对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如此看重,也意识到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学生,对他有所留心。

1920年冬,周恩来登上了前往欧洲的邮轮,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欧洲的生活,周恩来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虽然学费不用自己出,但吃饭的问题就已经难倒了很多像他这样的留学生。

出发之前,严修给了周恩来一张支票,作为他在欧洲第一年的生活费,但当时的欧洲物价高涨,这笔钱很快就花光了。如果去做工挣钱,又必然会耽误学习,这让周恩来感到有些无法兼顾。

严修得知周恩来在欧洲的生活窘迫以后,再度伸出援手,他在银行专门设立了一个户头,每半年给周恩来汇一次钱,四年里从未间断。

严修虽然是名满天下的大教育家,但他的家底全部都掏出来办学了,还常常为了募集资金到处低三下四地求人,能够始终坚持对周恩来的资助,可见他对这位学生是多么看重。

1922年春节,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特意到天津拜访严修,感谢他对儿子一如既往的照顾。周贻能是清朝的秀才,思想比较传统,对儿子最大的期许就是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最好将来学业有成,当个大官。如今看到严修这样的大人物对儿子都如此器重,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消息传出以后,有人找到严修说:“周恩来已经加入了共产党,你不要再资助他了。

严修是一个教育家,对于政治上的事情一直是开明包容的态度,何况他当年对周恩来就有过“宰相之才”的期许,面对他人的劝告,他只是淡淡地说:“人各有志。

尽管周恩来不愿意给自己当女婿,严修依然将他当作南开最好的学生对待。尽管周恩来走上了一条在当时还为世人所不容的道路,但严修依然尊重他的决定,继续支持和帮助他。这就是大教育家的风范,也让他赢得了周恩来一生的尊重。

正是因为有严修的大力支持,周恩来与其他赴欧洲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不同,除了为研究劳工组织曾到工厂短暂做工以外,他并未从事其他任何体力劳动,节省下了大量时间用于政治活动。

1929年3月,严修在天津病逝,享年69岁。此时,他资助多年的穷学生周恩来,已经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而他创办的南开大学,后来也成为全国一流的学校。

1949年,周恩来成为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严修当年的话成为了现实,他果然是“宰相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成为总理以后,曾在西花厅接见了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给他带来了一张严修的老照片。周恩来望着照片上精神矍铄的老人,感慨地说:“我在欧洲时,有人对严老先生说,不要帮助周恩来了,他加入了共产党。严老先生却回答‘人各有志’,这话是颇有见识的。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对他很感激。

周恩来心里清楚,像严修这样的出身,要帮助一个参加革命的年轻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始终对他存有感激之心。遗憾的是,严修未能亲耳听到他的感激,也未能亲眼见到他成为“宰相之才”。

或许对于严修来说,周恩来的感激并不那么重要,作为一代大教育家,他的责任就是培养后进,振兴中华,只要国家人才辈出,走向富强,他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