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微观史学家王笛

一百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疯人之口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话:满眼中国史,竟是一部“吃人史”。他痛斥的是所谓封建仁义道德对人的戕害。

当我们再次审视中国历史,还会发现另一种“吃人”。

翻开从前的史书、历史教材,我们读到的多是“帝王将相的励志史”,“国家更迭的战争史”,至于普普通通、活生生的人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生活,几乎一片空白。

如想了解古代人真实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宋代人的《清明上河图》提供了一些市井图景。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也深入刻画了一百年前的京城市民如何生活、社会变迁何等摧残普通人。

但大多数时候,历史并不会如此书写。我们悲哀地发现,四五千年来的普通人,要么被历史“吃掉了”,要么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万骨”,有时甚至连一个数字都算不上。总之,普通人的社会生活踪迹难寻。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

从前的史官,既没有责任写,也缺少那种情怀;如今的历史学家,既缺少这种意识,也大多不愿意做那样的学问。

年轻的历史学者们受到的是类似这样的训诫:“只有做重大题材,才可能成为杰出(出名)的历史学家”。

而直到成都人王笛一系列专注普通人和基层社会的历史作品问世,我们才摆脱了历史窠臼的层层遮蔽,洞见到某些真实却不为人知的历史:

· 通过《袍哥》,王笛为1949年之前活跃于四川的这一民间秘密社会立传;

· 通过《历史的微声》,王笛用近40年的读史观察,发现民众的真实声音;

· 通过《茶馆》《那间街角的茶铺》,王笛书写20世纪百年间四川茶馆风貌变迁,一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公共空间的误读;

· 通过《走进中国城市内部》《跨出封闭的世界》等作品,王笛更致力于发现“权力怎样引导甚至挤压地方文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性大问题......

《南风窗》评价王笛:因为他的研究,我们得以看到普通人的生命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