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娘,这是什么塔?"小女孩指着路边的高塔问道。

老妇人脸色一变,"别问,快走!"

"可是,我好像听到里面有哭声..." 老妇人猛地拉住孩子的手,快步离开。

"记住,永远不要靠近那座塔。"她低声说,眼中闪过一丝恐惧。

这座神秘的高塔,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它又为何让人如此畏惧?

01

道光十五年(1835年),福建沿海地区瘟疫肆虐。贫困的渔民们不仅要面对生计的艰难,还要承受丧子之痛。许多家庭因为贫穷,无力为夭折的婴儿举行体面的葬礼。婴儿的尸体常常被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加剧疫情的蔓延。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林茂的善良商人站了出来。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决心要做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林茂对着一群当地商人说道,"这些可怜的孩子,生前没有享福,死后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实在是太惨了。"

一位老者叹息道:"林老板,您说得对。可是我们能做什么呢?"

林茂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集资建造一座塔,专门用来安葬这些夭折的婴儿。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入土为安,也能避免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他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就这样,福建沿海地区的第一座婴儿塔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成了。

这座婴儿塔高约三丈,塔身呈六角形,塔底有一个小窗口,可以将婴儿的遗体放入。塔内设有多层木架,用来安置婴儿的骨骸。塔顶刻有"婴儿塔"三个大字,彰显其功用。

起初,这座婴儿塔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不仅为夭折的婴儿提供了安息之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卫生状况。林茂的善举得到了广泛赞誉,婴儿塔的建造也逐渐在其他地区推广开来。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出于善意的创举,却在日后演变成了一场人性的悲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塔的功能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最初,人们只是将已经夭折的婴儿放入塔中。但渐渐地,一些人开始将重病垂危的婴儿送入塔中,心存侥幸地希望神灵能够保佑孩子康复。

更为可怕的是,一些人开始将不想要的健康婴儿丢弃在婴儿塔中。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女婴。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位年轻的母亲偷偷来到婴儿塔前。她怀中抱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脸上满是挣扎和痛苦。

"对不起,我的孩子,"她轻声啜泣着,"我多么希望能把你留在身边。但是你外祖母说,如果我不把你送走,她就要赶我出门。我们家已经有两个女儿了,她说再也养不起了。"

她亲吻着婴儿的额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放入塔底的小窗。就在这时,婴儿突然睁开了眼睛,天真无邪地望着母亲。

年轻的母亲浑身一颤,几乎要将孩子抱回怀中。但是想到家中的境况,她最终还是狠下心来,转身离去。身后,婴儿的啼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这样的场景,在晚清时期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婴儿塔,这个本应是安息之所的建筑,却成了无数活婴的葬身之地。

02

随着婴儿塔的滥用日益严重,这一问题终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咸丰年间,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看到了婴儿塔的弊端,决心要有所作为。

"这简直是滔天罪行!"左宗棠在衙门中怒斥道,"婴儿塔本是善举,怎能变成弃婴的场所?这不仅有违人伦,更是对朝廷律法的藐视!"

他的幕僚劝道:"大人息怒。此事确实令人发指,但恐怕难以根除啊。"

左宗棠沉思片刻,说道:"立即拟一道告示,严禁将活婴送入婴儿塔。违者重罚!同时,命各地官员加强巡查,一旦发现有人企图弃婴,立即拿办!"

很快,一道措辞严厉的禁令颁布下来。然而,这道禁令的效果却十分有限。贫困、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社会对非婚生子的歧视,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并没有因为一纸禁令而得到解决。

在暗地里,仍有不少人冒着风险,将婴儿送入塔中。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送婴人",他们收取费用,帮人将婴儿送入塔中。

一位被抓获的"送婴人"在审讯中坦白道:"大人,小人也知道这事不对。但是家里有老母要养,不得不干这种营生啊。再说了,那些要送婴的人,如果我不帮忙,他们可能会做出更过分的事情啊。"

这番话,道出了问题的复杂性。单靠禁令,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婴儿塔问题。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林则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年间,林则徐在一次出巡中路过一座婴儿塔。塔周围的景象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感到震惊和悲痛。

"这...这简直是泯灭人性啊!"林则徐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悲愤。

回到驿站后,林则徐彻夜未眠。他提笔写下了《婴儿塔记》,痛斥弃婴行为,同时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之爱子,乃天性也。何以至此?"林则徐在文中写道,"盖因礼教之陋、贫富之悬殊,使人丧失天良,做出此等惨绝人寰之事。吾辈读书人,岂能袖手旁观?"

林则徐的文章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引起了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婴儿塔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03

然而,尽管有官府的禁令,知识分子的呼吁,婴儿塔的悲剧仍在持续上演。在一些地方,婴儿塔甚至成为了一个可怕的"产业链"的一部分。

有一天,一位名叫王大娘的老妇人来到了婴儿塔前。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塔底的小窗,探头张望。突然,她听到了微弱的啼哭声。

王大娘赶紧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抱了出来。她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是个健康的男婴。

"谢天谢地,"王大娘长舒一口气,"这回可算是找到个好货色了。"

原来,王大娘是个"牙婆",专门从婴儿塔中"捡"婴儿,然后卖给那些想要孩子的富户。这种行为,在当时被美其名曰为"善举",实则是一种赤裸裸的人口买卖。

就在王大娘准备离开时,一个年轻人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站住!"年轻人厉声喝道,"你在做什么?"

王大娘吓了一跳,但很快镇定下来。"小伙子,你别误会。我这是在救孩子啊。你看,这孩子被人遗弃在塔里,我要是不管,他就要活活饿死了。"

年轻人狐疑地看着王大娘,"是吗?那你打算怎么处置这个孩子?"

王大娘笑呵呵地说:"我认识几户好人家,他们一直想要个孩子。我把这孩子送去,不仅救了孩子的命,还能成全别人的心愿,这不是两全其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