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下午,北京西郊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人来人往,不管是气氛还是人们的表情都格外庄严肃穆。原来,开国第六元帅陈毅老总的追悼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场追悼会按照李天佑将军的规格办的,因此能来参加的人数不多,就连宋庆龄也被拒之门外。

原本毛主席等中央委员不会参加这次追悼会,可谁知79岁的毛主席突然决定参加,他着急的在睡衣外面套件中山装便忘目的地赶去。这时的周总理也接到通知:凡是要求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的,都能去参加。周总理在得知主席前去悼念后也迅速赶往追悼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一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

在追悼会的现场,面对好战友的遗像,回想到建国的种种艰辛,心中不禁感概万千。他的视线来到灵台两侧的花圈上,上面的内容基本相似,忽然注意到一个角落里的花圈,那上面的挽联与众不同。

毛主席驻足观望,看完后大为赞叹地说道:挽联写的好啊!在了解这位挽联的作者和情况后,他立马交代周总理为挽联作者安排工作。挽联写的什么内容让毛主席如此赞赏呢?挽联的作者究竟是何人?与陈毅老总又是什么关系呢?

出身显赫,爱好独特

经过毛主席向陈毅夫人询问,得知挽联的作者是张伯驹。张伯驹在1983年3月14日出生于河南省项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张镇芳,也是袁世凯的内弟,家族横跨政商两界,在当时可以说是真正的家门显赫。张伯驹自幼聪慧,七岁开始学习,在九岁时就能写诗,被人们称为“神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二张伯驹

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早早计划好了他的人生大事。他的父亲张镇芳为了培养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把他送入袁世凯的部下的混子模范团,后因张伯驹不喜军阀混战又被送入盐业银行进行学习,希望他以后能通吃政商两界,扛起家族重任。

年少有为的他与大帅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和晚清皇室的溥侗、袁世凯之子袁克定被人们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明辨是非的张伯驹对为一己私利发起战争还经常欺压百姓的军阀十分不满,又不喜欢商界,所以没有走上父亲安排的道路。

对那些不满的同时,他喜欢上了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戏曲、古玩、诗词歌赋、名画等。在普通人眼里,张伯驹所喜欢的的领域就是富家子弟不务正业,在袁世凯看来觉得张伯驹被张镇芳培养废了,没有教出一个优秀的儿子。

心之所向,一生以往

张伯驹不仅只是喜欢这些“偏门”爱好,而且还把一生精力都投入在了这上面,甚至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作品,还成为了书画文艺鉴赏界的大家。在1930年,张伯驹与梅兰芳、李石曾等人一起创立了“国剧学会”,并且在他四十岁生日时,国剧学会为赈济灾区义演了《失空斩》的大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三国剧学会人员合影

在那个战乱时代,我国许多书画流失海外,张伯驹每每想到这就十分痛心,为此他还不惜花费大量财产求购书画珍品,就算在后来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据也不把这些珍品据为己有。他为了我国瑰宝不流落于他国,他时常找人打听文物消息,再花大价钱从别人手中买回。

那时的他手中有许多藏品,在当时的书画收藏界他可以说是“天下第一藏”。他还有两件极为宝贵的藏品,一件是《平复帖》,另一件是《游春图》,两件分别是我国传世最古的墨迹珍品和画迹珍品,这两件可谓是无价国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四左《游春图》右《平复帖》

为了购买《平复帖》他耗尽家中财产。有次歹徒知道他手中有字画后便绑架张伯驹,提出超高赎金敲诈勒索他,意图张伯驹交出字画。可是视字画如命的他,交代妻子不要救他,一定要保护好字画,要不然他会生不如死,他甚至开始绝食,让绑匪知道他的决心。绑匪无法,只好降低赎金,这样与绑匪僵持了8个月的张伯驹才得以解救。

在知道《游春图》落入古董商人手中,商人还打算卖给外国人时,张伯驹十分生气,亲自去找商人协议,岂料商人狮子大开口索要二百多两黄金。在知道自己可以购买下《游春图》时他十分开心,可令他担忧的是他为了购买字画已经负债累累,哪里弄这么多钱呢?深思熟虑后他变卖了自己的宅院凑够了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五张伯驹与妻子

可谁知那商人故意刁难又给他多加了银两,还是他妻子卖掉首饰才凑足银两。在变卖房子后,他和家人来到了早期的一处房产,并给它改名为“展春园”以表自己对《游春图》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张伯驹对收藏字画十分痴迷,可他不仅是因为喜欢才收藏,更多的是因为他自觉肩负起保护祖国文化不外流的使命。

报效祖国,无偿捐献

1955年末,政府发行公债,鼓励大家购买。那时许多人都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纷纷响应。张伯驹亦是如此,他十分信任新中国,觉得这个新政府和其他党派不一样,值得热爱和贡献。受到鼓舞的张伯驹对买公债的事热血沸腾。可那时的他为了购买收藏字画早已花光家中财产,只好另想它法。

经过与妻子商量,他们夫妻二人决定把自己家收藏的字画无偿捐献给国家。为了支持国家发展,也为了让更多人一览中华瑰宝的风采,他决定将自己斥巨资买来的8件珍品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这八件国宝分别是《平复帖》、《白书诗》、《张好好诗》等名作,这些作品个个价值不菲,随后他们又陆陆续续交了一百多件藏品。

张伯驹与其他收藏家不同,他从不把这些自己买来的文物当作自己的私有品,觉得这些东西是人民的、国家的,他只是代为收藏。他说他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都非常多,这些对他来说都是过眼云烟。政府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决定奖励他20万元,可张伯驹却不愿接受。人们皆为他的慷慨感到震惊,甚至开玩笑说半个故宫都是他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六褒奖状

1956年7月,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了感谢张伯驹的无私奉献,亲自为他颁发了褒奖状。1962年,时任吉林省博物院副馆长的张伯驹,见博物院藏品较少,而且藏品较差,他决定再次慷慨解囊,捐献自己珍藏的字画,丰富馆中藏品。

相识相知,患难之交

1957年的一天,陈毅受邀来到北海参观明清时代优秀作品的展览会,这些作品中许多都是名家字迹,具有很高的赏识度,陈毅看到这些不由得非常高兴,觉得这次展会办的不错。经过别人介绍他了解到这次展会是由张伯驹组织的,张伯驹煞费苦心联络了许多字迹收藏家和部门举办的,展品里还有许多珍品是他自己捐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七陈毅

陈毅得知后,对张伯驹大为赞赏,也非常想与他结识。而张伯驹早就慕名而来拜访过陈毅,但那时陈毅不在家中。这次会展没过几天,陈毅就把张伯驹请入自己家中做客,陈毅首先就肯定了张伯驹收藏国家文物的赞举,随后两人不知不觉便聊到了诗词,一聊发现品味爱好如此相识,二人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慨。

两人一见如故,聊完之后还下了围棋。陈毅的真诚、豪爽和他温和谦虚的品格打动了张伯驹,还专门为陈毅写了首诗夸赞他的为人。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就算以后二人不再常见,也互相把对方放在心中。这次见面不久后,张伯驹便迎来自己特殊人生的转折点。

后来,由于“反右”行动不断扩大化,张伯驹也受到了牵连被定为“反右”分子。张伯驹为此事十分苦闷,又怕连累陈毅不敢告诉他。那时的陈毅工作十分繁忙,就算这样在那个许多人选择明哲保身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力挺张伯驹,并为好友发声说张伯驹把自己耗尽家产买来的藏品全都捐给了国家,这样一个忠诚的人怎么会反党呢?

就算陈毅多次发声事情也没得到解决,为了保护好友张伯驹他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吉林省省委书记于毅夫,希望他能帮张伯驹在吉林找一份工作,让张伯驹离开北京,暂时远离是非之地。张伯驹夫妇正好是吉林所招人才类型,于毅夫便很爽快的答应了这件事。张伯驹在受到吉林省文物局发来的电报后,很快与陈毅分享了这个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八张伯驹一家

过了几天,陈毅怕张伯驹因为文人气节不愿意离开还特意请他到自己家中吃饭。陈毅派人把张伯驹接到家中闲聊,两人一见面又是一番畅谈。陈毅先是责怪陈伯驹被认定为“右派”为什么不告诉他,还表示他自己是非常相信陈伯驹是爱国的,这不禁让陈伯驹热泪盈眶。

当谈到要去吉林工作时,张伯驹不禁欢喜告诉陈毅自己十分愿意在吉林为国家文化建设贡献力量,陈毅看到张伯驹如此开心,心中的石头也落了下来。

在送走陈伯驹夫妇后,陈毅还专门给于毅夫打电话,嘱咐他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二人并且表示他们是非常爱国的。很快,陈伯驹夫妇便来到了吉林,他们在那里受到了热情款待,陈伯驹还被任命为博物馆副馆长,两人十分感激,更是认真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九张伯驹在写作

在1962年春节时,张伯驹还特意带了东北的特产去感谢陈毅,还表示自己在吉林生活得非常开心,这次一别后,两人就再也没见过面,他们谁都没想到这次竟是永别。

忠贞烈胆,终得清白

好景不长,到了1967年,张伯驹的“右派”身份又被翻了出来,也因此被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强行辞退。丢了工作之后,张伯驹夫妻二人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远在北京的陈毅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为张伯驹写了首词以证明二人清白,谁知这首词给二人带来更大的麻烦,当地部门像是关押犯人一样把张伯驹送入监狱进行改造。

就算在狱中,张伯驹还十分坚定自己的立场,他相信党和国家会还给他一个清白。他还在监狱中写诗,表达自己的清白和对自我的鼓励。1969年,在狱中关押了8个月后,他又被送到吉林农村改造。这时的张伯驹已是一位老人,人民公社嫌弃他年龄太大不愿接受。

无奈之下,张伯驹夫妇二人只好悄悄回京,因此两位老人成为了没有户口的“黑户”。回到北京后,二人年龄过大,又没有经济来源只好依靠往日亲戚朋友的接济。就算张伯驹自身处境如此困难,他还不忘担心自己的好友陈毅,奈何没有机会与好友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陈毅在医院

此时的陈毅已经因重病住院接受治疗了,可他却始终记挂张伯驹的近况。在得知两位老人的处境时,他十分痛心,尽管他重病缠身还是用实际行动关怀二人,专门派吴同志去看望二人。陈伯驹从来看望的人口中得知陈毅癌症切除手术后又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病情后,十分悲伤,话没听完便落下了泪。

在周总理来医院探望陈毅时,他还不顾病情向总理讲述陈伯驹夫妇二人对国家的贡献和忠诚,希望周总理能够为二人正名并安排生活工作问题,周总理是这件事做出了安排,却不知为何进度十分缓慢。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病去世。可这时张伯驹夫妇二人情况也没有得到好转,无法亲自去看望陈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一陈毅一家

张伯驹在得知陈毅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他含泪为自己的好友写下一副挽联。他用寥寥数语,清楚地表达了陈毅的一生。张伯驹带着挽联来到陈毅家中,向陈毅夫人表达了自己的沉痛的哀悼,想着自己清白未证便嘱咐她不要把挽联挂在灵堂,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陈毅夫人因为陈毅的离世十分痛心,表示陈毅同志已经离去,自己也没什么好顾虑的。在追悼日当日她不顾张伯驹的劝阻把挽联挂在了灵堂一处不起眼的地方。

尽是如此 ,毛主席还是被张伯驹的文采所吸引,被挽联的真情实意所感动。在得知张伯驹夫妇处境如此困难后叮嘱周总理亲自过问此事,并尽快为他们解决问题,还说张伯驹是个好同志,要马上给他安排工作。不久,张伯驹夫妇户口和工作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陈毅对张伯驹品格的赞扬和美好的祝愿,张伯驹也像诗中所愿,在晚年自身清白得证。1982年张伯驹因病逝世,人虽去,但芳名存,我们将会铭记这位爱国老人为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