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冷战期间,美苏间曾悄然打响三场“粮食战争”,它名声不显,却为苏联的“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

而如今,美国似乎又使出了同样的手段。

沙利文访华影响未明,哈里斯“下战书”更为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国对付苏联的手段,对中国是否行得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冷战之下的“粮食战争”

二战后,美苏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悍,并称为世界“两极”

然而发展道路的不同,使得两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

美国因战争发家,它将“粮食安全”视为“武器”,正如基辛格所说“控制了粮食的人就控制了人类和世界”;

反倒是拥有世界最多耕地的苏联,因为过度追求工业化忽视了这点,最终落得个产量不足受制于人的境地。

为了集中力量同美国展开工业化竞争,斯大林把工业领域经验应用到农业领域中来。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就是这一策略的产物,生产资料国有化,某种程度来说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这也解释了为何苏联产粮逐渐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那一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剩下十多年前的四成。

以至于赫鲁晓夫上台后,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粮食危机”,没办法他只能用真金白银从外面换“牛奶面包”。

问题是苏联粮食缺口太大,一般国家根本难以满足,美国倒是有能力帮,可它提出的条件是苏联要低价出口石油。

苏联答应了,最终粮食危机得到缓解,可苏联能源经济又被重创了,这种局面到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没变。

为解决粮食问题,苏联领导人开始“两手抓”,一边拓荒生产一边加大外购,然而成效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迎来一系列自然灾害粮食严重歉收,眼看着就要“往事重演”了。

不过苏联这次学聪明了,一边对外宣传粮食大丰收一边悄悄地购粮,而美国那边也闹了个乌龙——

美国情报部门搜集图片显示,苏联确实到处都是金黄的麦田,“20年来最大的一次丰收”就这么从多方面得到了“证实”

既然苏联丰收,那美国囤粮就没意义了。

再加上农业公司、商业公司联合向美国农业部发起建议,最终大量的粮食流通到了苏联,极大缓解了它的粮食紧张情况。

等美国察觉到情况不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粮价暴涨。

美国吃了“哑巴亏”,却也积攒了经验,察觉到了粮食安全是苏联的一大“致命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80年代布洛克向卡特提出建议,利用粮食钳制苏联,卡特同意了,于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对苏联展开“粮食禁运”

此次出手的不仅有美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于广大欧盟国家。

只不过“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桥梯”。

苏联忍痛“割肉”,动用大量黄金储备,对美商界进行游说,最终的结果就是该计划没有太大效果。

不仅如此,卡特因为遭到了美国农场主们的反对,在下一届选举中还输给了里根,这促使里根转变了策略——

表面上里根政府强调“粮食贸易自由”,粮食大量往苏联出口,实际上却是借此消耗其外汇,并加强苏联对美国的粮食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苏联是靠能源贸易赚外汇的,在美国的打压下石油价格一跌再跌,国际油价只剩1/3。

苏联外汇不足,想买粮食也没钱,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全球歉收,粮价高涨,苏联的处境就更艰难了。

背上的近700亿美元外债都无力偿还,再想买粮食、或是借钱买粮食,都有心无力。

面包贵,食盐这类日常用品也贵,生活秩序一朝被破坏,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混乱中。

官员们一开始还没意识到情况多危险,驱车视察才发现商店里面都是空的,民众都跑到街上抗议了,这为“政治变革”埋下了祸根。

粮食战虽然隐秘且看起来无足轻重,实际上却不容小觑,苏联就因为它根基受损,最终无力回天。

而美国同样计划用这一阴狠手段对付我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美国对中国“故技重施”

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其实十分坎坷,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这是1948年朱自清在抗议书上签字时所说,当时日本战败,美国扶持其经济,引发了国内诸多知识分子的不满。

而朱自清在签字后两个多月就因为胃溃疡、胃穿孔而去世了。

“粮食”,简单两字在那个时代却重逾千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产量不多,平均每人每年只有四百多斤粮食可吃,折合下来一天才一斤多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完成工业积累,我国还在不断出口粮食。

因此当时有这样一句话:

“工厂里每颗螺丝钉,都是国人勒紧腰带从口粮中省出来的!”

凭借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计划供应,我国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小岗村的尝试激发了农业活力,袁隆平等人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小麦更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粮食格局。

7%的土地养活20%的人,成为现实。

即便如此,危险也从未消失。

1994年美国学者发布了一篇文章,其中明确指出“随着收入增加、饮食多样化,中国养活不了10亿人”。

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时候就可以利用粮食武器对中国动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大豆战”?

1974年美国公司窃取中国优质大豆源种,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高产转进大豆。

靠着广袤平原、现代化种植技术,美国的大豆培育成本非常低,甚至低到漂洋过海运到中国,综合成本仅有国内大豆种植成本一半的地步。

靠着价格优势,美国很快抢占大量中国市场,为破坏我国大豆产业链埋下隐患。

就在国人逐渐对买美国大豆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突然宣布“没货”了,国内厂商只能去美国高价购买。

结果“天价大豆”买回来没一个月,美国又宣布大豆增产。

这一来一回国内上千家油商直接破产,美国趁机大量收购,顺利进入我国大豆相关产业链。

以至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品牌粮油背后几乎都有美国四大粮商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大豆战”,还有“玉米战”“小麦战”,为了攻破我国主粮领域,美国不止一次故技重施。

但我国应对得当,及时强化了国家粮食储备制度,这才没有让美国得逞。

“中储粮”这根定海神针就曾公开放话:

“中国的储备粮规模是一亿吨,炒粮之前掂量掂量你们能不能吃得下!”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尝试夺回大豆阵地,目前在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突破。

相信只要给够时间,这棵“新蕊”必能茁壮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粮食安全方面,当下许多人都已经放松警惕。

毕竟早在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就将近达到了全球1/4,是世界上产粮最多的国家。

中国已经逐渐从“吃得饱”走向“吃得好”,“粮食危机”这个词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

可事实并非如此,就在本月23日,《中国经济时报》发文呼吁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而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美国产粮能力强,第二,美国对中国“不太友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两原因警醒“粮食安全”

先说第一条,美国的产粮能力。

这份能力来自令各国艳羡的超大平原,来自全球第一的耕地面积,更来自现代化生产方式——

美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1/4左右,可它的耕地面积却比我国还要多20多万平方公里。

再加上播种机、收割机这类大型器械广泛进入农村,美国的农业生产甚至到了“过剩”的地步。

粮食多到吃不完怎么办?答案是卖给其他国家。

为了抢占各国市场,美国开始广泛打“价格战”,逐步掌控粮食定价权。

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让其他国家觉得种粮没有买粮划算,粮食自然好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植成本低,只是美国粮食价格低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政府给农民提供了大量补贴。

这种做法前期多多少少是有些不划算的,不过美国不在乎,毕竟其他国家只要失去粮食生产能力,它后续能成倍地赚回来。

最重要的是,粮食给美国带来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地位”。

美国不止一次利用粮食安全颠覆其他国家,苏联我们上面已经说了,与它境遇相仿的还有智利等多个国家。

这些国家不是没试过抗争,可是结果并不大好。

20世纪60年代初,智利因为自然灾害极度缺粮,美国二话不说就送上了粮食缺口两倍的粮食,还只收了1/4的钱。

看起来是做了好事,可实际上重创了智利本地农业,并导致智利粮商大规模破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年后,智利总统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局面,鼓励农民自己种粮,可他没想到的是此举引起了美国的强烈报复。

一方面是在国际上展开“管控”,不让其他国家向智利卖粮食,另一方面是挑起内乱,让智利内部陷入混乱。

民众没有足够的粮食,不满情绪逐渐堆积,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趁机发动政变,直接推翻了原有政府。

紧接着智利又重新变成美国农业殖民地,至今都没能摆脱这一耻辱身份,这时刻在提醒我们粮食安全是多么重要。

不仅是土地小国没有“粮食安全”。

在美国的霸道管控下,就连阿根廷这类“粮食大国”“没饭吃”,只能处处倚仗美国,属实令人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利文26日起访华,不少人都将这看作是美国向中国释放友好信号。

毕竟沙利文此前与王毅展开多次会面,战略沟通后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此次他来华会有利于中美达成新的共识。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沙利文近段时间寻求中美建设性合作,就忽视了他一开始是将中国视作美国唯一挑战者的。

拜登退选后沙利文也即将迎来“期末测试”,此时他的态度与表现,是否能在新一任政府中得到延续呢?

答案恐怕不太乐观,毕竟当下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对华态度都称不上友好。

一贯鼓吹中美竞争的特朗普不必多说,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在芝加哥的演讲中,也对中国“下战书”,承诺美国将引领未来并保持全球领导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对华政策并不是哈里斯此次演讲的核心议题,可是从她的讲话中看得出来,她几乎全盘继承拜登政府的政策方针,对中国也是警惕防范为主。

即使她击败特朗普登台,中美两国关系也不见得会得到改善。

而对于中美关系未来将如何发展,新加坡前外交官曾给出自己的猜测:

中美两国的竞争步伐都将在今后十年提速。

因为根据美国智库的数据来看,美国大概也只剩下这10年阻止中国成为世界领先者。

粮食安全作为美国的“杀手锏”之一,我们不得不防,也希望美国能看清局势,不要“自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中美竞争步伐未来十年将提速》 参考消息

《从大豆到玉米小麦,中国是如何与国际四大粮商斗法的?》观察者网

《美国是怎么利用产能过剩操控世界的?》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