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个让人一言难尽的国家!

这一言难尽根源就是,几乎在每一次涉及全欧,甚至世界的战争中成为最勇猛,最无畏,也最悲催的失败者。

历史虽如此,但并非代表德国总是失败者,因为德国也在少有的胜利,或者说失败之后,拥有反败为胜契机。

可惜的是,这机会德国一直没有抓住!

究其根源,就在于德国少了真正拥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

这样的战略家特质是什么?

答案是用借力打力方式,避免战败的灾难,谋求最大的利益。

这点上,历史上的德国,要以史为鉴。

今日的德国政治家也应该有所警觉。

要不然就又会成为“欧洲十字军”,沦为其他国家眼中的炮灰。

我为何要这么说?

先看看真正的战略性政治家如何为国家争取利益,再看今日德国的教训就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历史,欧洲才是体系政治的建立者。

从最早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今日的雅尔塔体系,都有欧洲国家主导影响在内。

体系为何存在?就是为了在多边制衡或两强争锋中,寻求不至于水火不容的平衡。

平衡是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而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一次体系的建立,背后都有悲剧的德意志人。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大背景,是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当年的德意志地区,就是30年战争中的最大炮灰,战争让德意志地区人口减半不说,还在体系建立后,失去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完全成了一个地理概念,以体系的方式,彻底碎成了365份(约数)。

那么谁是赢家?

答案是获得进入德意志战略通道的法国。

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荷兰。

获得波罗的海、北海港口的瑞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属于德国的第一轮以史为鉴:弱小不是错,分裂才是原罪。

第一轮体系之争结束,欧洲在和平一百多年后,又迎来了搅局者:拿破仑帝国。

拿皇用气吞万里入虎的气势,让欧洲消停十多年,但依旧没有抵住英国主导的四强联盟兵锋,在滑铁卢战役后彻底失败。

彻底失败的法国人,却在奥地利配合下,让已经成为欧陆最末列强的普鲁士看到了一出政治课。

这政治课就是,法国代表塔列朗配合奥地利代表梅特涅,用一出妥协,不仅让法国摆脱被彻底清算命运,还让法国保留了大国地位。

在他们两人力主下,在英国潜在支持下,战胜国普鲁士和沙俄,反而成了博弈牺牲品:因为德意志的统一是要遏制的。就连付出最大的沙俄,他的力量也要导向维持君主制的稳定而不是扩张上,于是就有了三皇同盟。

这纵然是时代背景产物,何尝不是大国博弈教科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属于现代德国的第二轮以史为鉴:平衡和妥协的艺术。

这接连两次教训后,头铁的德意志人终于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分裂是原罪。

第二:平衡和妥协有时比强硬收获更多。

痛定思痛后,普鲁士开始了反思时代。

维也纳体系时的普鲁士,可说是欧洲先进制度引领者,将民族禀赋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倡导教育改革、健全政府体系、搞经济改革、建立新军事制度,拥有了欧洲最优秀的教师、公务员、工人、军人。

这一切让他们终于从弱小变的强大,变得潜力十足。唯一缺的就是一个能引领德国走出地缘困境的战略家。

于是,俾斯麦应运而生了。

俾斯麦充分吸取两轮历史教训,也明白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不过妄言,唯有经历战争,才能让德国统一,让弱小不是原罪。

但他也清楚铁血政策局限性,如果一味强调铁血而不知变通,结果就是国家分崩离析,这需要平衡和妥协的艺术。

这一切,先诠释在他如何玩转普鲁士上。

当时的普鲁士国内,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思潮并立时局。

这就让俾斯麦不得不化身双面人。

对外政策上。

一边:他跟理想主义者谈外交、政治手段重要性,让他们明白铁血政策强大国家。

一边,他跟现实主义者诉说太过强硬的铁血政策,容易让国家走上极端。

不仅对外如此,对内上,他也践行双面人风采,致力于调和保守派和激进派、军人跟政府,天主教和新教矛盾,用对内双面怀柔,对外双面施政方式,证明自己无愧于震古烁今的战略家。

完成内外双面人举措后,早就看透维也纳体系缺陷的俾斯麦,用一出借力打力,就完成了德国的小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借力打力,就是利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志大才疏。

在当时,法国其实是拿破仑战争中的失败者,他何以能维持大国地位?

关键就在于大国平衡的需要!

但拿破仑三世没有看明白这一点,反而认为自己头衔中的拿破仑跟先辈一样给予自己荣光和地位。这让他错误的认为,法国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事实上也是)

拿破仑三世因此犯了个致命错误,主动去挑战本来保护法国的“维也纳体系”,成了体系掘墓人同时,不断推着普鲁士走,最后居然成了助力德国统一的最佳拍档。

这状况,俾斯麦当然不会放手。

在主政之后的每一次冲突中,俾斯麦都用巧妙的外交谋略,秉持一个真理:让普鲁士单线作战,让自己的敌人多线战斗。

比如,普丹战争中联合奥地利进攻孤立的丹麦,这是小试牛刀。

比如,普奥战争中联合意大利进攻孤立的奥地利,这是纵横之作。

比如,普法战争中联合德意志邦国兄弟,一鼓作气搞定法国,这是集大成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战全胜后,俾斯麦见好就收,没有志得意满,反而深怀焦虑!

是什么让俾斯麦焦虑?

不过德国所处地缘条件而已。

新统一的德国强大无比,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政治格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欧洲之中(中欧)几百年没有出现这样强大的统一国家了,这让身处四周的强国都起了敌对之心。

除了这之外,看似强大的德国其实力量相对庞然大物般的沙俄,还有潜力强国美国,地里面积上都过小了。

欧洲是强国纵横的地区,能在哪里混的国家实力都不俗,德国再强,真要面临两线作战,也力有不逮!

于是,当时俾斯麦放眼四顾,看到的就是如下时局。

东面:是强大且嗜土成性的沙皇俄国,不好对付,最好跟他做朋友。

南面:是一样刚统一的意大利,还有看似兄弟之邦,气势嫌隙不断的奥匈帝国。

西边:是英国和法国视为战略缓冲的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动不了手。

北面:是务实求自保的北欧国家,地广人稀不说,扩张必要性没有,还容易碰壁。

至于海外殖民地扩张,德国分成上下两段的海岸线,以及被英国封锁的现状和海外殖民瓜分殆尽的现实,都让俾斯麦明白,这条路不去抢就不好走。

这东、南、西、北甚至海外看过去、

德国每个方向都不好扩张不说,还因为统一后的强大,以及没了战略缓冲区,让德国有成为欧洲公敌的危险。

解析完这一切之后,德国为何不能成为世界霸主的因果出现了,这就是基于地缘的天生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缺陷之下,如何做?德国人其实有两个选择。

第一:追随霸主国,成为霸主国的僚机,充当欧洲区域代言人,就如当年普鲁士跟随英国故事一样。

第二:让霸主国成为过去,让世界迎来多元制衡时代,自己成为多强中最强一个。

第一个选择,德国或许想过,但英国不会愿意,原因很简单,欧洲对于英国甚至后来的美国而言,太过重要了。

一个拥有统一欧洲潜力的强国,真出现在欧洲,就是对世界霸主的最大挑衅,联合起来的欧洲,实力将超脱与世界霸主之上,最后反客为主。

除了外力因素之外,德国也不愿意,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英国,已经处于衰弱周期中,如果跟英国靠的太近,难免让德国失去战略主动权,最后结局就是,跟英国一起沉沦。

这点有无数欧洲大战过往为证。

普鲁士追随英国时,无数次为了英国大陆均势而战,收获是不少,但也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而且德国统一后的世界格局,也因为德国、日本、美国的崛起而改变了。

德国如果在英国授意下,跟欧洲列强打生打死,便宜英国不说,还会让远离欧洲的日本、美国获益,最后结果就是,欧洲整体沉沦,自己也不列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难题让俾斯麦苦思良久,最后都没选,反而选了俾斯麦式外交。

这外交政策精髓就是:德国在欧洲找寻除了世仇法国之外的一切国家当朋友,跟所有强国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用自己的实力代替英国充当欧洲外交纠纷调解人,让所有欧洲国家都离不开德国。

用矛盾论说法就是,德国跟所有强国或许都有矛盾,但只要他们的矛盾跟德国不是主要矛盾,德国就不会成为欧洲公敌,世界孤儿,也不会有反德大联盟出现。

这样一来,四战之地的德国,就不会直面两线作战的苦痛,而这其中最关键的盟友就是沙皇俄国

只要稳住俄国,一切就好说!

德国高深的战略博弈手腕背后,是一个如旭日东升般国家的强大实力底蕴诠释。

拥有这实力,加上俾斯麦的睿智,才有玩转五球的魔法外交时代出现。

空前复杂的三皇同盟,三国同盟,辅以各种保险条约,让德国迎来了安全的战略地缘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俾斯麦居然还能火中取栗,在非洲收获100多万平方公里殖民地,安抚国内诉求殖民地的声浪,说一句神迹不足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正因为神迹到无法复制,才让俾斯麦之后的德国,陷入了困境。

天才的构想,都有天马行空之处,以至于让人无法理解。同样的,德国实力越来越强,也让国内思潮涌动,反对俾斯麦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威廉一世去世后,俾斯麦遭殃了。

初登大宝的威廉二世,是个志大才疏的少年人,看着老成稳重的俾斯麦左右不顺眼,然后就让帝国缔造者下台了。

俾斯麦下台后,没人可以玩转复杂无比的外交体系,结果就是安全体系的瓦解。

威廉二世,没有签署俄国跟德国的《再保险条约》,将诉求工业化资金的俄国推向了法国。

威廉二世,施行世界战略,世界殖民,世界海军,挑起英德海军竞赛,将英国推向了敌对。

双方开始阵营对垒,形成危机螺旋。

然后,就是手舞威廉二世空头支票的奥匈帝国,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后,有恃无恐的发起了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引燃战火。

战火过后,曾经平衡的世界,变了格局。

俾斯麦极力避免欧洲大战,目的是维持德国的仲裁者地位,让德国能火中取栗。

结果自己成了导火索,在打烂了欧洲的同时,也让日本和美国有了崛起的机会。

日本借助一战机会,夺走德国殖民地不说,还在远东开始全面扩张。

美国借助一战机会,强化对于欧洲的经济控制、精神渗透和文化入侵。

这三连手腕,给欧洲埋下了下次战争的苦痛,却也给了德国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咧?看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和凡尔赛体系就懂。

德国在战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战争清算。

这看似让德国遭遇了噩梦,却阴错阳差的让德国收获了战略地缘优势。

曾经没有扩张方向的德国,突兀的发现,南方的奥匈帝国没了,哪里出现了众多小国,北方曾经直面的沙皇俄国变成苏联不说,中间还多了个波兰。

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原则,虽然没有让战败的德国完成大德意志统一,却让德意志人获得广泛同情,弄的英国民众纷纷认为:德国在一战后受尽欺辱,他们的正当诉求要被严肃对待。

这就让德国收获舆论声援,除了舆论声援之外,苏联的步步壮大,以及美国崛起,英法衰弱,也让战败国德国,重又成了一个能左右欧洲制衡格局的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来二去,德国居然在战败之后,迎来了两个机会。

第一个:是1871年统一之后最佳的扩张机会,大德意志不是梦。

第二个:是1871年统一之后最佳的战略机遇,英国、苏联,甚至法国都需要德国维持战略平衡。

于是,才有了一个状况的出现。

德国跟苏联成为朋友,英法就会担忧。

德国跟英法成为朋友,苏联就会担忧。

可以灵活的选择左右,就让德国拥有自主权,也有了一个能八方借力,左右逢源,壮大自己的战略机遇。

弱势的德国,反而是英国落幕后,决定世界战略格局的关键力量之一。

这就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能一步步走出衰败,迎来经济、政治复兴关键所在。

但这复兴的关键,却在后续因为希特勒的上台,还有无节制赌博成为了虚幻。

希特勒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结局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何当时的德国,主政者不是希特勒而是俾斯麦又会如何?

答案或许会大为不同!

俾斯麦外交风格是什么?就是将德国作为筹码投入时局之中,左右逢源收获利益!

基于此,俾斯麦主导的二战德国外交,也会是强硬跟务实结合的。

他一定会让大德意志完成统一,但或许不会马上跳动欧洲的大战。

他或许还是会跟日本友好。

但却不会鼓励日本的对东亚大陆战争?

不会鼓动日本的对美贸然开战。

因为深谙大国博弈的俾斯麦明白,日本实力有限,擅自开启东亚战争,只会让自己的国力消耗在中国,不如背靠德国跟意大利谋求南下,收获战略资源产区,渐渐摆脱美国依赖,收获主动权同时,还能用自身的实力,牵制最可怕的潜在敌人美国。

这一切如果成型,等于德国利用了日本。

同样,德国不仅可以利用与日本,还可以跟若即若离的苏联搞好关系,顺带扶持本就关系不错的印度独立组织。

这既有助于瓦解大英帝国,也能更进一步让德国顺利介入世界事物之中

至于意大利,薄弱的工业基础决定了意大利的地位,它既没有什么威胁,也不具备什么结盟价值,有了当个拉拉队也不错。

凡尔赛体系是一个有利于德国的体系,只要不跟希特勒一样彻底击碎凡尔赛体系,德国就可以在英国主导的国际规则上权力框套取实利。

这个时候,最该做的不是翻脸,而是致力于套取实利,稳住阵脚,看准时机,绝对不能先于苏联、美国、日本等竞争者发起战争,反而应该乘坐英国航船继续前进,促成其他崛起大国与英国冲突,这其中存在微妙量度,需要复杂的操控艺术去把握。

这一切,唯有外交大师玩的转,想的明白。

那么看过历史之后,在看德国今日政治家该做什么,其实也很明显了。

当年的英国就是今日的美国,促成冲突,保持定力,壮大自己,独立欧洲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这其中,壮大自己独立欧洲最关键,也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真要让德法联盟主导了欧洲,美国就会成为世界病夫,退守美洲才是唯一道路。

现在德国最缺的就是俾斯麦这样的人物,希望他们真能以史为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