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祝融战共工的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场发生在上古时期的战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众多古籍记载中,无论是祝融还是共工,社会关系特别混乱,令人难以理解。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才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般认为,祝融与共工是一对死敌,《史记·楚世家》就有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根据《楚世家》的记载,楚人的先祖是帝高阳颛顼,颛顼的子孙追杀共工氏才来到楚地的。楚国最初兴起的区域是今天的江汉流域,而楚人的祖先颛顼是北方人,从北方到江汉流域大别人阻隔,在上古时期根本没有道路可走,唯一的途径沿东部平原南下,到达长江北岸后沿江而上,最后才到达江汉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史记·楚世家》开头这段文字记载很难理解,长期以来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比如,“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的“居火正”是什么意思?而最难理解的是“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帝喾为何要诛杀重黎呢?如果是因为重黎诛杀共工氏不够干净,为何不让他继续干下去吗?而这个时候诛杀军中主帅,势必引起军中大乱,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自古以来,临阵换将都是兵法大忌,更何况杀主将。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帝喾如何成功诛杀重黎的呢?

在对照其它古籍文献后才知道,《楚世家》的重黎不是人名,而是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展开较量,这个问题在《帝喾如何从颛顼子孙手中夺权?》这篇文章中已作详细讲述。这个时候的高辛氏还没有登上帝位,他的目的就是在军中制造混乱,以便从颛顼子孙的手中夺取权力。通过对照《大荒西经》中的记载,颛顼将权力平均分配给两个孙子,这就为日后的兵变埋下了祸根。

重黎诛杀共工氏不尽只是一个借口,争夺胜利果实才是目的。至于共工氏为何能够逃脱,大家对良渚古城遗址进行研究分析就可以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我在上一章节中已作详细分析,这一章节讨论另一个问题:传说中的祝融究竟是何人?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祝融就是光融天下的意思,重黎因为很有功绩,帝喾便赐予他“祝融”这个称号,然而这样一个功高劳苦的人,帝喾又找一个理由将他诛杀了,真的令人十分费解。还有,在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传说中,共工氏因为被祝融打败才一头撞向不周山,而《楚世家》的祝融明显是指卷章或吴回,这个时候的共工氏都基本上被剿灭了,祝融的出场似乎太晚了。

也就是说,传说中与共工氏对战的祝融既不是卷章,也不是吴回,而是另有其人。综合其他古籍来判断,她就是黄帝的女儿,有旱神之称的女魃,请看《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根据《大荒北经》的记载,祝融与共工大战的地方在北方的冀州,这场大战的起因是蚩尤作兵伐黄帝,后来发展成为各方势力围绕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展开较量。

共工之台在冀州的系昆之山,也就是传说中的上古帝都昆仑之墟。共工之台究竟为何物?为何值得各方势力的反复争夺?

古籍中找不到任何有关共工之台的相关记载,这个共工之台似乎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然而近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共工氏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传说中的共工氏。良渚古城内的主体是宫殿区,是良渚王和贵族居住、生活的地方。宫殿区的地基要比其它地方高出十几米,而且是由人工从周围挖土来堆积而成,显得格外壮观。

昆仑之墟的共工之台大概就是这种情形,与良渚古城相比,其规模肯定要大得多,不然就不会招引各方势力的争夺。通过对良渚古城遗址的研究分析,我们还可以认为,传说中的昆仑之墟是上古时期手工制作以及商品贸易的中心,谁控制了共工之台,谁就掌控了天下的财富。

良渚人加入了共工氏的阵营,共工氏战败后,遭到了来自北方联军的追杀。良渚人看到大军压境,知道自己毫无胜算,只好四散逃走。因此可以这么说,良渚的荒废是良渚贵族被北方人吓跑的。只有这样,良渚古城遗址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黄帝虽然打败了共工氏,但也付出高昂的代价,从主帅的变更就不难看出。战争开始的时候,黄帝阵营的主帅是应龙,后来变成了女魃,如果不出意外,为何要换帅呢?而且还要让一个女人作为主帅呢?

所以说,传说中祝融战共工大概就是围绕共工之台控制权的争夺战,与共工氏对战的祝融就是女魃,她是黄帝的女儿。

那么,祝融为什么会是女魃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易经》的八卦有所了解,原因很简单,八卦是包牺氏创立的,是一种古老的信息交流工具,而黄帝属于包牺氏,他们就用八卦来交流信息的。

大家若稍加注意,众多古籍文献在讲述上古时期的人物时,总喜欢以“德”字来概括,如木德、土德等等,其中在讲黄帝时就说有土德。

那么,什么是土德,什么又是火德呢?

《易经》对这个“德”字有很详细的讲述,其中《系辞》下篇的第七章和第十一章都是讲德。简单地说,“德”是远古人类在险恶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结合《易经》的八卦分类,就是卦的特征、性质。

火,用八卦离来表示,就是说离具有火的特征性质。所谓的火德,就是指离卦的重要特征:象征着光明、温暖、美丽。

包牺氏创立八卦,用八卦对世间万物进行归纳分类时,凡具有火这种特征性质的事物都归属于离。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发光发热,因而太阳星辰甚至雷电都用离来表示。

除了上述的自然现象外,动物的雉,家族成员的中女也用离来表示,大概是因为雉与少女都具有离的某一特征:美丽。雉总比家养的土鸡要好看,女子总比男子爱打扮。《说卦传》这样说道:“震一索而得男,故称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为之中女……”震为龙,离为火,按照包牺氏八卦命名传统,龙就是长子,离就是中女。

当然,在理解离卦时,不能死套物理定律。用离卦表示中女,并不是说中女能够真正象燃烧的火焰一样发光发热,而是说,父母在看到女儿时,感到贴心的温暖,这就是卦的象征意义:离就是代表美女。

包牺氏用离卦代表中女,恰好祝融就含有离卦的象征意义。“祝”就是祝福,“融”就是温暖,这是父母寄予了女儿的美好愿望,希望她能够象火一样发光发热,犹如春天的温暖融化了寒冬的冰雪。因此,人们常常将女儿形容为贴心的小棉袄。

在与共工氏对战的上古人物中,唯一可以从古籍文献中查到的女子只有女魃,而她又是黄帝的女儿,因此,与共工大战这位祝融就是黄帝的贴心小棉袄。只是她出场的时间太晚了,就算没有六十岁也有五十吧!再也不是娇美动人的年轻女子了,而且她还把共工氏打残了,再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共工氏的眼里就成了恶魔、灾星。

有关祝融的形象,在《山海经·海外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世间上没有兽身人面的怪物,说她兽身就是说她身穿兽皮缝制的衣甲,威风凛凛。一个人不可能乘坐两条龙,按照《易经》八卦的解读,龙就是良马。所谓“乘两龙”,其实就是乘坐两匹神骏拉着的战车。不过当时的马车相当简陋,但在其他族人的眼里,堪称简易的房子,古人称之为轩辕,黄帝的部族又称为轩辕氏。

在作战的时候,祝融乘坐两匹神骏拉着的战车,就算打不赢也可以从容离去,共工氏一大群人却对她毫无办法。只是她给共工氏带来的伤害实在是太多了,共工氏将她称作魃。哪怕是相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因对她的态度不同,于是便有了不同的称号。

因此,祝融和女魃的名称虽然有所不同,却是指同一个人:黄帝的女儿。黄帝的族人称她为祝融,而敌人则称她为女魃,也就是恶魔的意思。

因此,传说中与共工大战的祝融是黄帝的女儿,来源于八卦的离。

那么,《史记·楚世家》的祝融又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楚世家》的祝融也是来源于《易经》八卦,是两个离卦上下重叠而产生的象征意义,也就是卦象。离卦的卦象是:“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两作”就是两个离卦上下重叠,也就是重离,或者《史记·楚世家》所说的“居火正”,或者“重黎”。

为什么是“重黎”而不是重离呢?离为火,也代表太阳,离是天空中永不熄灭的太阳,而黎则是落山的太阳。太阳落山后第二天会从东边的山上升起,这就是黎明。颛顼的孙子卷章曾经拥有到高无上的权力,但他被帝喾诛杀了,这就好比落山的太阳,失去了应有的光环,故称为“重黎”,如果他能够重新夺回至高无上的权力就称为东山再起,好比太阳从西边落山后再次从东边的山上升起。

《史记·楚世家》中祝融含义就是来源于卦象的下半句:“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意思是说,这位“大人”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众人所仰望的首领,他就象天空中永不熄灭的太阳,不断地发出光芒,照亮四方,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这就是 “能光融天下”。

因此,祝融就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代表温暖人心的女儿,二是代表功高劳苦的首领。这两种含义都是一个称号,而且都是来源于离卦。

一个离卦就是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离为火,凡是具有火这种特征的事物都归属于离,如太阳、星辰、闪电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家族成员中的中女,与共工氏作战的祝融就是黄帝的女儿。

两个离卦上下重叠就表示某个人很有功德,“能光融天下”,犹如天上的太阳,散发出无限的光芒。这种解释一般指南方之主,比如征讨共工氏到达南方的卷章、吴回以及他的儿子陆终。

颛顼子孙征讨南方时,联军来自不同的氏族部落,这此部落又来自不同的地方,各自都有独特的语言,彼此互不相通。八卦是包牺氏的信息交流工具,就包牺氏内部也未必能够顺利交流,更何况其他氏族部落呢?一个离卦是离,两个离卦重叠也是离,如果只是口头上的交流,谁能分得清楚呢?

神话传说中的祝融与《楚世家》所载的祝融,所指代的对象虽然有所不同,但与共工都是敌对关系。然而,在《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中,祝融与共工竟然成了父子关系:“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句话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呢?难道共工真的是祝融所生?恐怕没有人能够接受!

我们不能一看到“生”这个字就理解为生儿育女,比如《千字文》中的“金生丽水”,并不是说一个叫“金”的人生下“丽、水”这样的儿女。综合众多古籍来看,共工氏是延续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群族,不是某一个人能够“生”下来的。不过这段文字既然提到祝融生共工,说明祝融与共工之间肯定存在某种关系。

根据《楚世家》记载,颛顼的子孙从北方来到长江沿岸,“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前文已作分析,颛顼的一个孙子因为有功绩而获得“祝融”的称号,然而,这个“祝融”却又因为放跑了共工氏而被帝喾诛杀。因此,所谓“祝融生共工”并非祝融生下一个叫“共工”的子女,而是放跑了共工氏。

祝融放跑了共工氏,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将陷入困境的敌人放跑,无论什么年代都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被有心人记录下来了。我们知道,上古时期并没有文字记载,这些历史事件如何流传下来的呢?就象祝融放走共工氏这件事情,很可能是用图形来表示:一个人将小孩送走,这个人代表祝融,小孩则代表共工氏。《山海经》的编辑看到这样的一幅图形后,误以为是祝融生下了一个名叫“共工”的小孩。

另外,“共工生术器”也不能理解为共工生下名叫“术器”的子女。还有“术器首方颠”的“首”应该是首先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术器”的脑袋是方形的。所谓的“术器”应该是一种能够方便组合的工具,主要用来犁田翻土。“方”是将田地划分成方块,“颠”就是用犁将土壤翻转过来。“首方颠”就是下文的“复土壤”,是人类历史上首先用犁翻土进行农业耕种,这种耕种方式可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在前文引述《山海经·海内经》这段文字中,后半部分是对共工氏作一些补充说明,主要是讲述共工氏的两大贡献,其一发明了一种能够顺利组合安装的工具,有了这种工具就可以大规模进行翻土耕种。另一个贡献就是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