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㵑(1903年5月19日-1988年5月20日),字幼臣,后改幼尘,浙江绍兴人,生于北京。中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微生物学家。1923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1929年,他获哈佛大学卫生学(细菌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1930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任中央防疫处技正。1930年与李涛、汤飞凡合作翻译的《秦氏细菌学》,是中国第一部细菌学译著。1933年他的第一部专著《病原学》问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㵑(he)及夫人刘淑卫是周恩来与邓大姐老朋友,邓颖超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经常到同学刘淑容家,并结识了刘淑容的妹妹淑卫。后来周恩来和邓颖超投身革命,刘淑卫则和余㵑结婚,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他们消息相通,余㵑则是当时的西医名家,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避免给他们带来猜忌与麻烦,他们的关系就没有外露。

1946年11月,国共谈判破裂,在返回延安之前,委托余㵑先生保存三只皮箱,对于皮箱里面是什么东西,余先生并不关心,对于将来可能遇见的麻烦自己也不在乎,心里想的则是如何才能不负重托,可以安全保护皮箱。在当时收藏共产党要员的物件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但是余先生却毫不犹豫妥为保藏。

1949 年“八一”建军节那天,邓颖超受周恩来委托去上海请宋庆龄先生到北平,并且探望老友,顺便取走了皮箱,并对余㵑夫妇表示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邓颖超请余㵑夫妇在上海愚园路寓所吃便饭,饭后邓颖超亲自动手收拾餐具,这给刘淑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感慨:

这位幼年的同学辈,著名的共产党要人、社会活动家,竟一点架子也没有,始终保持着老百姓的本色。看似平凡,但在这平凡中又包含有多少不平凡啊。

邓颖超离开的时候邀请余大夫前往北平,1949年国庆后不久,余大夫进京,邓颖超到车站迎接的,周总理邀请他们共进晚餐,在餐桌上,总理嘘寒问暖,关切地说:

“你们辛苦了,先休息两天,由傅副部长给您安排工作。”

余㵑长期从事医学,对共产党的了解不深刻,对总理的为人处事也不清楚,他和总理虽然是老朋友,但是见面的机会不多,就显得拘谨一些。

总理说道:“随便一些嘛。你们对党有什么看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余㵑感叹解放军纪律好,长官没架子,于是提出了心里的疑虑,向总理问道:

“共产党来了,咱们当医生的还能当医生吗?”

总理则爽快的笑道:

“是啊,我们党重视科学,凡是愿意为人民服务的,都会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在座的傅连璋同志就是医生。”

得到肯定的答案让余㵑放下了心里的担忧,和总理聊着各自的经历。

坐上南下的列车,余㵑回想着总理勉励的话“为人民服务”。此后的几十年,余㵑努力工作,孜孜不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革时候,当他得知总理的处境困难的时候,就天天看报,寻找有关周总理的消息和他的照片,看到总理日渐消瘦的身体,他特别的担心,他想亲自去探望总理,再次为总理检查次身体,可是这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通过邓大姐多次向总理表示慰问。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举国悲痛。余教授全家彻夜恸哭,他透过泪眼,久久凝视总理的遗像……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昨天。

未发生的叫未知,发生的才叫历史,我们只探索历史!追寻伟人的脚步,发现历史背后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