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最为震撼的,莫过于实地探访。
8月31日,成都出发一路向北,参加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亚洲媒体考察团前往德阳广汉鸭子河畔,在三星堆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近距离感受古蜀文明的璀璨之光。
8月31日,亚洲媒体考察团参访三星堆博物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青铜大立人像高大挺拔、青铜面具纵目千里、通天神树演绎扶桑与金乌的神话传说......精美绝伦的展陈让考察团成员频频称赞。山河纵横,四季轮转,三星伴月,熠熠生辉,从1927年在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到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一醒惊天下”,再到近年来新六坑发掘等重大考古发现,拂去岁月尘埃,一个个出土文物再现了古蜀先民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青铜纵目面具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十分形象,骑兽顶尊人像是立体的‘叠叠乐’,还有青铜着裙立人像现在看来依然造型前卫。”一路参观,一路拍照,谈及印象深刻的“宝藏”,马来西亚《星报》首席商务官莉迪娅·王滔滔不绝:“真正打动我的是青铜时代的高超技术和精湛工艺,考虑到其古老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8月31日,亚洲媒体考察团参访三星堆博物馆。左一为马来西亚《星报》首席商务官莉迪娅·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去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1500多件(套)新老文物集中展示。一个多月前,“匠心妙手——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开展,50余件对外展示的代表性器物中,近九成均为首次“亮相”。
文物“上新”,离不开考古工作的推陈出新。这些年,三星堆遗址3-8号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 1.7万余件,相对完整器物4500余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等16家文保科研机构合作,截至今年6月,已完成4000余件文物的清理保护工作。
“三星堆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具象化呈现,通过参观,我深感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之一。”来自尼泊尔新闻在线的专题新闻记者西塔拉姆·巴拉尔感慨:“看到千年前的文物被妥善修复并完好保存,我特别感动,从中可见中国政府做出了大量努力。”今年6月,西塔拉姆·巴拉尔刚从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2024上半年“中国发展研究与媒体交流”项目结业,“我们亲眼见证、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会通过笔下的报道,与读者分享这些难忘经历。”
8月31日,亚洲媒体考察团参访三星堆博物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一个个神情各异的青铜面具与不同语种、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面孔隔空对视。从宝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曾经的巍然王都,展厅的天地人神,此刻的文化交流......在这里,时空被模糊,一眼即千年。
放眼世界坐标,如果北纬30度有记忆,它定会想起一个个“人类群星闪耀时”。从三星堆黄金面具“撞脸”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的金面具,到一号青铜神树“形似”苏美尔文明的“生命之树”,一个个“历史的巧合”,勾勒出世界各大洲世代相传的文明互鉴图景。
8月31日,亚洲媒体考察团参访三星堆博物馆。左一为老挝博利坎赛省新闻文化旅游厅厅长颂通·威本康。《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乔宇摄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亚洲孕育并保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老挝博利坎赛省新闻文化旅游厅厅长颂通·威本康说:“老挝与中国山水相连,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澜湄合作为深化双方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老挝人民更加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月31日,亚洲媒体考察团参访三星堆博物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文物活起来,文化走出去。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年来,已接待超5万名国外游客。今年以来,三星堆和金沙主题的数字展已亮相法国巴黎、埃及开罗等地,扩大全球“朋友圈”,提升国际影响力。
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在古今对话中感知中华文明的魅力,三星堆是桥梁纽带,也是一扇观察的窗口,这里必将见证更多文明互鉴的精彩故事。
统筹:曹鹏程
记者:邝西曦
责任编辑:王明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