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 年),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革命活动家。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 年南昌起义后,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1976 年 1 月 9 日的早上,晴天一声霹雳,周恩来逝世的噩耗,通过播音员低沉的声音传到了正生病住在北京医院的郭沫若耳中。听着收音机里的噩耗,郭沫若悲痛欲绝的坐在那里两行热泪顺着两腮不断地下淌。过了好一会他才在办公桌上颤抖的写下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次相识

1926年4月,郭沫若刚到广东大学不久就听到了周恩来到大学的演讲。那时的周恩来,年轻,英俊潇洒,浓浓的眉毛和炯炯有神的双眼都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来那从容不迫的风度,清晰简练的语言,以及通俗透彻的逻辑分析,都令郭沫若折服。

此后的一段时间,两人在各种场合都有过接触,但是都是一般性的接触和简单的交谈。让郭沫若记忆最深的是1926年6月21日到24日,北伐军总政治部召开的战时政治工作会议上。郭沫若后来在《纪念邓泽生先生》一文中说:这次会议“有好些计划,大抵是出于恩来之手。因为他是中国政治部工作的开山,他的经验丰富而且头脑致密而迅速,在那时我实在接触着一个奇迹。”

7月,郭沫若决定参加政治部随军北伐,在周恩来的推荐下,郭沫若担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后又到蒋介石手下工作4个月,正是在这四个月中,他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遂于1927年3月底 4 月初在朱德家中,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和“敬告革命战线上的武装同志”(第二篇文章至今没有找到)两篇讨蒋檄文,公开发表和广为印发,彻底揭露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明确提出了蒋介石已是一切反革命力量的中心,号召大家起来反抗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14日,郭沫若化妆潜入上海,当天晚上在朋友家中见到了周恩来。在总理去世几个月以后,郭沫若回忆起了那一次见面,郭沫若劝周恩来尽快离开上海,因为当时的形势太恶劣,太危险。而周恩来说,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亲自处理和安排,短期内他很难离开上海,安全问题他会特别注意,请郭沫若放心。周恩来劝郭沫若马上离开上海,尽速回武汉去,组织力量,讨伐蒋介石。

南昌起义之前的,郭沫若和周恩来在武汉相处了两个月,郭沫若很多重要的情况都及时向周恩来汇报,商量对策征求意见。

6月的时候郭沫若加入了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任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7月15日汪精卫也露出来反共倾向,张发奎也日渐右倾,郭沫若和张发奎也由“志同道合”而变为“貌合神离”。

南昌起义之后,郭沫若追寻起义的部队,到达部队以后,郭沫若一直和南下的部队在一起,负责政治工作。8月在瑞金的时候加入了共产党,但是再部队撤出汕头,在海陆被敌人伏击拦腰切断。郭沫若和周恩来失去了联系,两人后来虽然都分别抵达了香港,但是两人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郭沫若在国内呆不下,经过和周恩来的商量,决定他去苏联。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是在临上船前的1927年12月8日晚上,郭沫若又患了重病——斑疹伤寒,此时的他正和死神作斗争,去往苏联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郭沫若后来说这“真是一个大遗憾,一个偶然的因素,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世,甚至于一家一族。”后来在周恩来的细心安排下,直到第二年1月4日,才脱离危险,回家静养诗集《恢复》就是养病时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的身体恢复了以后,他的去向却成了问题,苏联去不了,欧洲去不去,国内呆不下去,唯一的选择只能到日本。

在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下,郭沫若决定去往日本,在临去日本之前,郭沫若迫切的想要见到周恩来,在郭沫若的家中,周恩来和他谈了很多,并且表示组织上愿意送他一部分资金,作为路费和生活费。但是郭沫若理解组织的困难,表示自己不能接受这部分钱。

郭沫若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晚上,周恩来让人通知郭沫若:他的住所已被卫戍司令部探悉,明早要来捉人。郭沫若当即离开家。从头天晚上郭沫若离家开始,李硕勋夫妇和一位负责保卫工作的同志,根据周恩来指示,一直暗中保护郭沫若,直到他上了日本邮船离开了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发生的叫未知,发生的才叫历史,我们只探索历史!追寻伟人的脚步,发现历史背后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