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汕尾市

民间有逢年过节

“煎甜粿、睇虎狮”的习俗

麒麟、狮、象都被统称为“虎狮”

汕尾各地民俗略有差异

在汕尾海丰县

人们最钟爱的

一定是那气势磅礴的麒麟舞

《广东印记》之《海丰麒麟舞

将带你走进海陆丰

感受麒麟舞刚猛强劲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丰麒麟舞。

麒麟舞溯源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性情温和,不伤人畜,古人称之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有祥瑞,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麒麟瑞兽。

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被称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后传入民间,广为盛行。

作为一种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传统民间舞蹈,麒麟舞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扎根海丰

汕尾市志》(2013)记载:“麒麟舞原为古代体育运动,与民众反抗强暴、抵御异族入侵有关。”

相传,明代将领俞大猷、戚继光在海陆丰沿海打击倭寇时,便在民间传授俞家棍和藤牌阵。

海陆丰习武之风盛行,舞麒麟是练武者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

海丰地处沿海,古来多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当地民众便以传说中的祥瑞动物——麒麟来消灾祛难保平安,原来强身之用的舞麒麟,逐渐演变为海丰麒麟舞表演,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丰掠影。

造型古朴

海丰麒麟以竹篾、冰秋纸、颜料为主要材料,“狮被”长约丈余,宽约三尺。大头、阔口、大眼睛、配以金色独角,形象夸张而又古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丰麒麟造型古朴。

海丰麒麟的造型分为有须和无须两种,对此,当地流传着两个不同的说法。

一说,这与麒麟的成长有关,即麒麟一年落地不带须,二年可带黑须或红须,再往后则要换白须。

另一种说法是,这与舞麒麟队的武术源流有关,即拳法本地自创自传的不带须,外地传入的则带须。

海丰麒麟舞队的组成基本上以乡、社为主体,近年来,一些武馆也成为麒麟舞表演的生力军。

“舞”动祥瑞

在海丰,几乎所有的重大节日或喜庆之日,都少不了麒麟舞表演。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海丰各门派武馆的“虎狮”班到各家各户拜年庆贺是传统民间风俗之一。

而农村的晒场、空地,即为海丰麒麟舞的表演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丰麒麟舞。

海丰麒麟舞的配乐,为粗犷的吹打乐,当地又称锣鼓大吹,常用的曲牌有“吃四门”“咬蚤”等。

锣鼓一敲,唢呐声起,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矫健的麒麟先向天朝拜三下,然后伴随配乐的轻、重、缓、急,时而匍匐在地,时而腾空跃起,打滚、舐脚、洗须、咬蚤等风趣的动作,将麒麟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得栩栩如生。

人们寄望,这威武雄壮的舞蹈,能够以祥瑞驱除煞气,带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武”出豪迈

麒麟舞的威猛与刚劲,离不开舞者扎实的南拳功底。

在海丰,舞麒麟者多数为强悍能武的师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舞麒麟表演与武术表演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

海丰麒麟舞后半部分的全套武术表演,便是其传统精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术表演。

拳术、棍术、徒手斗双刀、尖串斗铁尺、藤牌挡尖串,轮番上阵,最后是集体持棍对打,整套表演紧凑连贯、气势如虹。

每个班子的武术表演项目虽不尽相同,但起码要有五项,所以麒麟舞的武术表演,又称“搬五彩”。

最后,麒麟再次起舞,以三朝拜的碎步后踏舞蹈动作向观众致谢,鞭炮声中,一场气势磅礴的传统海丰麒麟舞表演便落下帷幕。

因其对南粤古代民间舞蹈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08年,集舞蹈、武术于一身的海丰麒麟舞入选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麒麟舞教学。

今天的海丰

习武之风依然盛行

在一代代习武者的坚持与传承下

海丰麒麟舞继续在城镇与乡村

舞起一股刚猛强劲的硬核民族风

气势恢弘的舞蹈

沉淀着海丰人的集体记忆

见证着海丰人的自信

也凝结着海丰人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

News

策划 | 广东发布、方志广东

编辑 | 张源

校对 | 肖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