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情的背后,藏着残酷。遗产分割、重男轻女、代际伤害,这些东亚家庭文化中掩耳盗铃的暗涌,顺着电影中的小河一起流淌,粉饰出一片并不和睦的平静。

作者:木刃‍‍‍‍‍‍‍‍‍‍‍‍‍‍‍‍‍‍‍‍‍‍‍‍‍‍‍‍‍‍‍‍‍‍‍‍‍‍‍‍‍‍‍‍‍‍‍‍‍‍‍‍‍‍‍‍‍‍‍‍‍‍‍‍‍‍‍‍‍‍‍‍‍‍‍‍‍‍‍‍‍‍‍‍‍‍‍‍‍‍‍‍‍‍‍‍‍‍‍‍‍‍‍‍‍‍‍‍‍‍‍‍‍‍‍‍‍‍‍‍‍‍‍‍‍‍‍‍‍‍‍‍‍‍‍‍‍‍‍‍‍‍‍‍‍‍‍‍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东南亚越来越成为国产电影试探尺度、追求商业奇观的叙事土壤时,一部没有悬浮情节与夸张反转的泰国电影,给了观众一道温柔而强力的冲击。

《姥姥的外孙》,片名或许有催泪亲情戏之感,情节却是深深扎入生活的细节中,没有过度呈现苦难,也没有高唱情感赞歌,朴实、克制、细腻,平缓地带着观众从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故事中一步步走过去,直抵心底。

而温情的背后,则藏着残酷。遗产分割、重男轻女、代际伤害,这些东亚家庭文化中掩耳盗铃的暗涌,也顺着电影中的小河一起流淌,粉饰出一片并不和睦的平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致着观者的敏感争议。

温情也好、丑陋也罢,将那些辛辣议题大胆搬上银幕的电影本身依旧是平和的,不说教、不强行上价值。或许对于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来说,记录、呈现、引人推导,让人在电影外看清自己的生活,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情利冲突

让姥姥活成真正的人‍‍‍‍‍‍‍‍‍‍‍‍‍‍‍‍‍‍‍‍‍‍‍‍‍‍‍‍‍‍‍‍‍‍‍‍‍‍‍

“真金唤真情”,打在电影的海报上,明白地昭示,在其他故事中往往令人动容的祖孙“情”,这次掺了一个“利”字。

私欲被包裹在孝道的外壳中,后辈的任何举动都可以打出亲情与爱的旗号给予捆绑。这部电影,诚实不加遮掩地展现出了这一点。

清明节祭拜先祖时,姥姥摔倒,在医院意外查出癌症晚期,只剩一年寿命。这时,得知爷爷去世后竟然没有把遗产留给子女,而是给了生前一直照顾自己的外孙女,主角安动起了歪念头。

姥姥是中国潮州人,拥有三个子女,安是一位华裔外孙,一名土生土长的泰国人。但是那又怎样,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无业的安是一名游戏主播,在他眼里,完成任务就能得到奖励,即将去世的姥姥只是一名NPC。

而电影的巧妙之处在于,安的姥姥并不是传统概念里慈祥、迟缓、岁月静好,对一切都漫不经心的老好人。姥姥从一开始就对安的企图心知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安第一次来主动照顾姥姥,就因为行事敷衍买错了姥姥想吃的炸鱼后,被姥姥毫不客气地赶出了家门。

情与利,成了电影前期推动剧情的关键。姥姥存钱时不让外孙靠近以免泄露自己的信息,外孙用微波炉加热代替烧水只为图省事,姥姥把现金藏在橱柜零食的深处,外孙去医院用鞋子排队……导演写剧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部分融入了大量的中式元素与华人文化的生动细节,让观众在观看时坠入与自身相似的另一平行世界。

也正是这些看似缓慢实则关键的日常中,让外孙与姥姥完成了一份稳固的双向奔赴:不耐烦、行事草率的外孙渐渐变得稳重、靠谱;原本对外孙的“侵入”感到戒备的姥姥,也一步步敞开了自我。

图利是必然的,可要说无情也是不可能的。人心都是肉长的,除去血脉的羁绊,真正的情就在这样日常交互的习惯中发芽,如姥姥门前的那颗石榴树一样开花结果。当观众也跟姥姥一起逐渐认可外孙时,姥姥的那句“你也是在播种,希望将来有收获,对吗”的质问才显得那么惊心动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犀利是她,隐忍也是她。当发现自以为遗产势在必得的外孙提前把她的房子放在网络上售卖后,姥姥并没有戳破,只是默默埋在心底。

对于这种处理,饰演姥姥的演员在采访中回答,无论发生什么,姥姥的心都是不会改变的。这种说不清、毫无道理的包庇妥协,就是亲人间最真实的偏爱。‍

直到电影过半,观众才会意识到,《姥姥的外孙》中,外孙只是提供了一份视角,带着观众看到了真正身为主角的姥姥。

这是一位破除了固有身份标签的姥姥,她被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她是坚守的。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卖粥,数十年来风雨无阻,只为将三个子女拉扯大。她是自我牺牲的,明明最爱吃牛肉,为了大儿子的病快些好,便开始求佛吃素。她是固执的,明明大儿子给她买的鞋并不合脚,她也执意穿了好多年。

她自然也是孤独的。每到周日,她都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坐在门口等亲人来固定聚会——尽管这份聚会越来越形式化,不过只是走个过场。她曾向外孙吐露心事,说自己最害怕春节结束的那一天。当我们以为她要说自己很孤单很想念亲人时,她说出口的却是“冰箱里那么多剩饭剩菜,我一个人哪里吃得完”。

这是一句多么值得推敲的厉害台词,简单一句话,孤单、简朴,什么都有了,甚至也从侧面指向姥姥之所以得癌症的真相。杀死她的哪里是癌,是如沙漏般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死亡,她是恐惧的。白天,她看似淡然地接受了命运,告诉周围人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可到了夜里,当梦魇与病痛一同降临,她呓语着“爸爸妈妈,来接我吧,我害怕……阿公阿嫲,你们在哪里,我想死……”。

是的,姥姥也不是生来就是姥姥。她也有爱自己的父母长辈,有一起加油鼓气的朋友,尽管她的朋友也因为患癌放弃化疗早她一步离世。她爱打牌,她会松开衣服下摆的扣子秀性感,她其实也舍不得当下的生活,不敢真的与亲人们诀别。

电影有个泪点,是姥姥弥留之际,学会闽南语的外孙轻轻抚摸着她,给她唱了一首摇篮曲《唪金公》。一位潮汕观众说,这是所有潮汕人出生后听到的第一首歌。

正是这种种对真实生活的拾掇,一举一动都叠加了每一位观众的姥姥身影。她是如此具象,以致于任何一句“骗人眼泪”的评价都显得不合时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际相传‍‍‍‍

东亚女人的隐痛‍‍‍‍‍‍‍‍‍‍‍‍‍‍‍‍‍‍‍‍‍‍‍‍‍‍‍‍‍‍‍‍‍‍‍‍‍‍‍‍‍‍‍‍‍‍‍‍‍‍

一些作品的普世反思能够突破地域限制,但也有一些电影,恰恰是由于击中了某些特定的痛点,才让它达到了一种定向的共鸣。《姥姥的外孙》虽是泰国电影,但片中却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也在背后暗藏了国人心知肚明的“传统陋习”。

从第一次家庭聚会就能看到,子女吃完饭后纷纷表示有事要走,几乎没人愿意留下陪患癌的姥姥打牌。看似凝聚的家庭,其实貌合神离。

电影不动声色,却也花了大量篇幅揭开了温情背后的人心失散。

姥姥最引以为傲的大儿子,专精炒股,收入不菲,家庭美满,却只是把孝挂在了口头,似乎是做给了别人看。大儿子一家带着姥姥去寺庙时,愿望里全写着自己,只有姥姥祝福全家人身体健康,愿望长得几乎写不下。

无业闲散的小儿子浑浑噩噩,嗜赌成性,只有当自己缺钱时才会造访姥姥,一边撒娇翻找零食一边顺手拿走了姥姥的积蓄。对此,姥姥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希望他不常来,那才说明他过得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从清明上坟的戏份开场,全家人都心不在焉,唯独女儿(安的妈妈)帮衬着姥姥,甚至姥姥意外骨折,也只有女儿陪同去了医院。年轻时,女儿心疼姥姥太过辛苦,毅然退学帮姥姥卖粥;成家后,为了白天陪同姥姥化疗,她特地改成了晚班,连轴转地几乎没有睡觉时间。

东亚家庭里,男性的缺席、女性的付出,被安然又讽刺地呈上了银幕。自我牺牲式的爱,在女性中代代传递,而女儿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付出总比回报更让人心安”。

代际传递的爱中,也夹杂着伤害。

电影中有着令人窒息的一幕。为了给自己买块风水好的墓地,姥姥终于决定去见见自己的哥哥。哥哥一家住着豪宅,与姥姥自己的老破小天差地别。上一秒,久未相见的兄妹俩还依偎在一起唱歌,下一秒镜头一转,房间里,哥哥就果断拒绝了妹妹要钱的请求。

姥姥很是委屈:“爸妈临终前,尽心尽力照顾他们的是我,到头来,为什么房子遗产全给了你,我什么都拿不到?”

但哥哥不为所动,呵斥姥姥已经是“外姓人”,“不同姓就已经不是一家人了”,让姥姥永远别来找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这份潜意识在血脉里的根深蒂固。因为身为受伤者的姥姥,其实也排斥着“外姓人”,从未把大儿子的媳妇当成自家人,也一直引发着大儿子的不满;更令人心寒的是,到了分遗产阶段,外孙尽心尽力地照顾,女儿全身心地投入,却仍然没能改变姥姥的主意:房子,还是留给了二儿子。

“儿子继承了房子,女儿只能继承癌症。”女儿轻轻的一句话点破了真相。对此,姥姥虽然内疚,也只能表达,“但我还是最希望你在身边”。

这样的剧情走向,对于女性观众来说,观感其实不太轻松。电影前期细腻地铺陈,把观众沉浸带入后,却告知了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也对女性观众造成了伤害。网上不乏女性观众的笔伐,认为电影主创刻意表现出女性角色的软弱,默认并纵容了重男轻女的陋习。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人性使然,但一味地要求电影中的角色奋起反抗,似乎也有些牵强。在思想浪潮的前进下,我们或许惯于思辨,惯于道德批判,希望人人觉醒,能从不公中得到成长。但这道浪潮是徐缓而坚定地推进的,当下,它或许真的铺盖不了,一个东亚普通小镇走出的普通中老年女性。

理应看到,在各种观点的叠加下,就是有那么多东亚女性一生都围着家庭转,无偿付出。把愤怒归咎于电影中的一名老人,一名中年妇女,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需要承认,能不带道德价值评判地呈现出这一点,其实也是主创方的良性。因为当问题被看到,就在开始努力走向它的求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一个角度,在姥姥最终的决定中,大儿子也分文未得,反而是外孙因为少时的承诺,拿到了姥姥的存款。或许在姥姥心里,大儿子事业有成,无须照看;给了外孙钱,也算是给了女儿一笔遗产;唯独二儿子最让人放心不下,她老了,她只剩下房子可以帮到他。

姥姥也是一个妈妈,妈妈心疼自己的儿子,哪怕宠溺、哪怕偏爱,也只是天性使然。这样的不均,或许正是电影对现实人性最凛冽的洞察。

但其实,外孙最后的选择,暗藏了主创的价值表达。为了钱才来照顾姥姥的安,两次拒绝了舅舅们的现金酬谢。为了实现诺言,他取出了姥姥为自己存的所有钱,为她买了一处上好的墓地。

情与利的冲突,在这一刻,全然让位给了亲情。作为男性受益者,他自由且坚定地退出了这场利益迷局。这么一处少年的决定,虽然不至于打破东亚家庭的命运循环,但至少他走出了积极的一步。更积极的步伐,则需要电影之外的观众,一同踏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