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桥镇友好村少年儿童相聚在村史馆

日前,闵行区马桥镇友好村的少年儿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批批走进村史馆,深入了解“董其昌故里”的人文历史,表达热爱家乡的情缘,立志“文脉赓续,故土常青”,而最使他们兴奋的是:“伲村里有个董其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不逢时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2月10日(农历一月十九日),董其昌在竹冈西董家老宅(位于今闵行区马桥镇友好村)出生。

董其昌出生之前,董氏家族已有6人考中进士。董家老宅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是名声远扬的科甲之乡。

可惜,董其昌生不逢时,经历一番“倭患”之后,家道已经中落,家中只有10多亩薄田。父亲董汉儒自幼耿介力学,为金山卫县学庠生,但屡试无果,以乡中塾师为业谋生。《董氏族谱》称董汉儒“质颖学邃,屡试不售,而家益贫,以砚舌耕。人高其学行,争延之。”母亲沈氏,娘家在华亭县浦南叶榭镇,亦出自名门。

董汉儒“为里中儿师,熟诵《通鉴》数叶,晚从枕上口授”。董其昌“悉能诵记”,勤奋力学,7岁起跟随母亲沈氏到叶榭镇上外祖家居住,并就读于水月庵私塾。水月庵,本名水月禅院,位于叶榭镇中市街,始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历代香火旺盛,声名远播。明万历年间,水月庵始设私塾,延聘名儒执教。当时,在水月庵执教的是正德年间进士杨秉义的儿子,其诗词书画俱佳,颇具声誉。董汉儒是慕名将儿子送来就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少年时期活动区域

有志成才

隆庆元年( 1567) ,董其昌13岁参加童生试,得到松江知府袁贞吉、督学耿定向的赏识,成为松江府学庠生。《董氏族谱》称赞董其昌,“公之过目成诵,出口成章,绪余所及,俱为世宝。”

隆庆五年(1571),17岁的董其昌与侄子董传绪结伴,同赴松江府城参加乡考。他写了一篇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侄子董传绪之下。原因是松江知府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也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令董其昌深受刺激,终身难忘。董传绪是董志学(号廷评)的长子,辈分比董其昌小,但董其昌却视这位堂侄为兄长,敬礼有加。

董其昌由此想到,沙冈西首俞庄(今金星村五组俞家里)的俞宗大(字养拙)喜工行楷,明初时以善楷书而荐授中书舍人。字写得好也能进宫做官,决不能因字写得差而落伍。

隆庆六年(1572),董其昌拜莫如忠(1508~1588,字子良,号中江,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为师,与莫如忠之子莫是龙(1537~1587,字云卿,号秋水)共读于莫家私塾。莫是龙比董其昌年长18岁,人称“神童”,董其昌拜其为兄。次年二月,他以《金刚经》为帖摹写,真正尝到了书法的乐趣。万历四年(1576),他21岁开始学画,对山水画渐渐入门。

离乡寻梦

经过10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画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次,他认真作了一幅《万里书》,拿到市面上去想换几个钱,可是人们都认为是件赝品,没人出手。为此,他深受感触,更加奋发,时常弄得衣袍、床帐上尽是墨迹,仍乐此不疲。

可惜,因家境比较贫寒,董其昌深感不安,若是全家苦守在吴会里,既难以应对政府名目繁多的捐纳,又生怕难以抗拒各种徭役摊派,更缺乏供养自己继续读书应试的财力。他只得恳求父亲另谋出路,以求改变命运。董汉儒也深有同感,打算外出寻梦。

于是,董汉儒率全家悄悄地离开了董家老宅,“弃家远 遁 ”,迁居到人文荟萃的华亭县天马山西的姚家浜(今属小昆山镇)。

万历五年(1577)四月,礼部尚书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祖籍朱家角人)辞官返乡,董其昌与好友一起赋诗相迎。爱才的陆树声发现了董其昌的才华,延请他到家中教授儿子陆彦章。董其昌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能尊其为恩师,也由此跨入了松江文人圈。

冒籍应试

万历七年(1579)秋,董其昌赴南京参加会试,结果落第而归。他没有消沉,但是有一件心事越加沉重,总生怕因自己出身贫困而遭受冷落。他考虑再三,决定从此对外自称为华亭县籍,以“松江城里人”的身份报考应试。

万历十三年(1585)秋,董其昌又赴南京参加会试,可惜再次落第而归。

万历十六年(1588),董其昌得到国子监好友范尔孚的资助,再赴南京参加会试,终于获第三名中举人。

次年二月,董其昌与好友陆彦章、袁可立相伴赴北京参加己丑科会试,三人竟然能一起进入殿试,同时获得进士。董其昌获殿试二甲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

应试得中,董其昌又喜又慌,怕的是被追究其“冒籍应试”之罪。为此,他平日不再提及“吴会里董家老宅”,一向自称是“华亭董氏”,有意隐匿出生地。

万历二十四年(1596),42岁的董其昌在湖南收到两封来自皇帝的诰封,分别给他和他的父母封官。一赐他的父亲董汉儒为文林郎,母亲沈氏为孺人;二赐董其昌本人为文林郎,妻龚氏为孺人。董其昌即用大字楷书把皇上的诰封完整抄写了一遍,书法工整,用笔庄敬,行笔不苟,一笔一画皆有来意。笔力遒劲,肥瘦得中,是其楷书的典范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诰身帖》(局部)

董其昌进入翰林院后,内心隐讳至深,处事一直保持低调,加上并不喜欢从政,便醉心于书画。一年之后,他索性请假回家养病,只是每年奉召出任南宫同考官。并正式迁居松江府城娄县坐化庵侧,在龙门寺西建起自家的宅院。

万历二十七年(1599)春,董其昌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正式还乡养病,就此居然“家食二十余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自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岳顺顺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