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不是肉身出去,连带着走掉的,还有财富。

今天朋友去做家教,听到了一件事。

就在上完课后留在孩子家吃饭的间隙,家长问朋友,你买房了吗?

朋友说,自己还没买房;原本朋友以为是家长劝自己趁房价低赶紧买,但没想到家长脱口而出,还没买房,这是对的,现在还是别买了。

朋友纳闷,问为什么?

家长说,住房养老金开始试点了,你不知道吗?全国22个城市,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全部覆盖,我看这房地产是到头了。

朋友上完课回来后第一时间告诉了我这件事。

我打趣道,你那位家长很富裕啊。

“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送出去。”这是家长的原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几何时,很多人不是这么想的。

至少在互联网上,他们不是这么想的;但越来越多人,的确正在用身体力行去做出一些选择,而这些选择又或多或少,对今天本就复杂的国内环境,造成了影响。

按照朋友的说法,那位家长很不满意自己孩子的表现;小小年纪,听到日本人,那位孩子用的词汇是“日本鬼子”、“小日本”,家长说,很怕自己的孩子这样,虽然大家都讨厌甚至是痛恨日本,但一个国家和一个具体的人,那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变成这样。”

这是家长下定决心的根本,而导火索,自然就是住房养老金。

如果这是一个个体的想法,只是一位中产的想法,那么我们便不会写这篇文章,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数据佐证,这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宏观趋势。

英国咨询公司 Henley&Partners 发布的《2024全球富豪迁徙报告》中,我国再次成为全球最多百万富豪流出的国家。

该报告预测了2024年我国将有15200名富豪流出,超过去年的13500名和前年的10800名,而美国,依然是这些国内富豪移民的首选之一。

对国人来说,更眼熟的还是胡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

今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中,有近四成的受访高净值家庭考虑移居境外。

还有一个数据也能够佐证这一点,那就是联合国移民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移民报告》,我国是世界上迁出移民人口第四多的国家,除了拥有丰富资源的富豪开始移民之外,许多中产也在想尽办法,去海外开始新生活。

而本文开头的那位家长,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向朋友问了更多关于那位家长的事情。

根据了解,和大多数中产一样,移居国外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先卖房,然后获得美国投资移民所需要的最低投资额80万美元和不菲的律师与行政费用。

但从去年开始找中介帮忙挂牌之后,这位家长已经降价了20%,但房子依然没有成交。

房子没有卖掉,资金就无法聚拢,出去,就只能无限期搁浅;没人愿意自己辛苦积攒的房子卖成一个低价,但出去的心理又是如此迫切,二者之间的博弈,悄无声息地开始,又悄无声息地结束。

在“住房养老金”公布后,这位家长下定了决心,选择继续降价。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市场未来的走向,现实的变化,似乎比预期更快,这是那位家长下定决心的首要因素。

房子,成了最后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吴晓波频道发布的《2023新中产阶级白皮书》来看,11.4%的接受调查的中产阶级家庭表示,去年他们的财富缩水了30%以上,28.9%的家庭表示财富缩水了10%至30%。

换句话说,去年一年,差不多有40%的中产家庭财富缩水了10%以上。

财富缩水,意味着过去多年来的辛苦打拼沦为泡影,叠加今天的就业形势和企业形势,钱难挣、公司难开、就业难找成了为数不多的共识,这也迫使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换个市场发展。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中产都是一个伪概念;今天这一代的中产,始于引入市场经济,他们赶上了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是也同样担心经济巨变让他们回归原始,而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则加剧了他们的选择。

上个月,国内青年失业率再创年内新高,在剔除在校生后,青年失业率依然高达17.1%,叠加未来十年每年毕业的数千万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难,早已经是结构性的共识。

在消费降级的当下,一个经济体每年要想新增上千万的就业岗位,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投资去撬动,但民间投资已经无限趋近于零。

据格隆汇数据,今年1-7月,我国民间投资累计同比为0%,民企投资增速自2021年2月高点36.4%大幅回落至0%,反映当前民间投资信心极度不足。

投资意味着对未来的预期。在消费低迷之下,企业更多的选择是收缩,而不是扩张,当民间投资不足的时候,新增就业岗位就面临承压,每年毕业的上千万大学生,自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就业内卷加剧,房地产下行财富缩水,越来越多的中产选择向外走,成了人性使然,我们很难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为了走出去,许多中产开始研究各种方法,甚至总结了出去的三大途径:

第一就是留学,报考欧美的本科或研究生,然后在毕业后找到工作,最后转为移民。

第二就是工签,在技术领域,尤其是欧洲、日本的工签很多。

第三就是找中介包装投资,这是对愿意花数十万走出去的人的常见选项。

如果以上三种都不满足,还有别的选择,那就是“走线”。

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数据,2023年从边境截获非法入境的国人总数超过5.2万人,其中仅10-12月就超过2.3万人,而在过去,这个数字每年仅有1500人。

对拥有丰富资源或高技能人才来说,走出去相对容易;但对中产而言,离开在国内拥有的一切,房子、亲友、人脉,却需要极大的决心,某种意义上,这不亚于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本身是一种逃避,是鸵鸟心态,但又何尝不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

那些想要离开的,和已经离开的,生活又能够如意吗?

也不尽然。

有的人离开后,在国外生活并不适应,住在郊区无法点外卖,甚至没有KTV和火锅店,哪怕去采购中餐食材,也需要开车数个小时,一来一回,很是折腾。

而那些留在国内的,嘴上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朋友圈真看到有人在国外,心里可能也会有一丝丝羡慕。

不管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这像极了一座围城,里面的人不时探头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人却又不甚习惯国外生活的一切。

里面的人是围城,外面的人又何尝不是围城。

在哪里生活,说到底这总归是个人的选择;但在个人生活之外,向外走的趋势不断扩大,也值得我们思考趋势形成背后的原因。

毕竟他们不是肉身出去的,带走的除了家人,还有财富。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