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地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也面临着旧改与新生的需求。《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定期盘点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的部分建筑作品,虽未必“窥一斑知全貌”,但从设计中却可见出建筑师的思想与设计的独特匠心。本期聚焦于近期建设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包括挪威的萨米剧院、法国的谢西文化中心、国内的北京艺术中心及福建松溪大布村的文化生活空间。

挪威|萨米剧院

评价:挪威的萨米剧院是建筑事务所Snøhetta的新作。这一公共建筑位于挪威芬马克高原,在设计中,设计师将北欧的萨米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相融合,同时,建筑的整体设计与周围的山丘和高度相协调,保持了有机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米剧院© Lars Petter Pettersen

萨米剧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萨米文化,特别是驯鹿角和传统帐篷(Lavvu)的形式。建筑由三个相互连接的木质体块构成,标志性元素是倾斜的木质屋顶,倾斜角度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了极地气候条件下的排水功能,同时通过其几何形态,与周围的自然地貌形成了和谐的对话。

萨米剧院的主要使用当地木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用于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空间处理,为了应对寒冷的极地气候,建筑的墙体采用了高效的隔热材料,同时窗户的位置和大小经过精心计算,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减少能源消耗。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保留了建筑周围的自然地貌和植被,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如亲密的圆形前院和驯鹿围栏区域,将建筑与自然无缝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米剧院© Lars Petter Petterse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米剧院© Lars Petter Pettersen

剧院的室内设计以简洁、功能性为主,同时融入萨米文化元素,开放灵活的空间支持教育和文化活动。天窗和大面积的玻璃窗使得自然光能够充分进入室内,营造出明亮、温馨的学习环境。内部的木材处理延续了外部设计的自然主题,通过其温暖的色调,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感官体验。

此外,该建筑还符合被动房标准,90%的供暖和制冷能源来自深达250米的地热井,实现了高度的能源自给自足。设计师在功能性、生态性和文化表达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因此该项目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萨米文化的象征与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米剧院© Lars Petter Pettersen

法国|谢西文化中心

评语:Opus 5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谢西文化中心坐落在法国布里(Brie)地区文脉的谢西镇(Chessy),作为农业历史的遗存,被设想为乡村美学的延续。同时,该项目与西南部迪士尼现代风格酒店综合体相临,成为了两种建筑风格的调和者,架起了新旧之间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西文化中心© Luc Boegly

Opus 5 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们致力于打造一座能清晰表达其连接作用的建筑。现存的 Tournelles 农场作为布里农业历史的遗存,为设计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石材结构和粗犷的外立面,这座翻新的文化中心被设想为乡村美学的延续,而非与之形成对立的存在。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谢西文化中心核心理念是保留农场原有的体量和特色。他们新增了两栋建筑——音乐工作室和多功能厅,其形态模仿了现有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西文化中心© Luc Boegl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西文化中心© Luc Boegly

在该项目中,建筑师强调材料的重要性,重复利用回收的砖块和石材,来营造场地历史感的延续。为了加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室内空间采用了原始、朴素的材料。这种做法突出了建筑的材质特性,并增强了它与场地历史的联系。

与此同时,表演厅和主剧场巧妙地融入了改造后的谷仓中,提供了独特而富有特色的表演空间。尽管保留了历史特征,谢西文化中心还配备了最先进的技术,其现代化的表演空间拥有先进的舞台设备,来保障能够成为适应各种活动的多功能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西文化中心内部 © Luc Boegl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西文化中心内部 © Luc Boegly

北京艺术中心

评语:北京艺术中心位于京杭大运河畔,这座演艺中心由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组成,此外还包括小剧场和绿心露天剧场。而艺术中心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为京城储备粮食的通州粮仓,而现在,建筑师希望把它打造成承载本土和全球文化的“文化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艺术中心 © 朱雨蒙

北京艺术中心目地处通州区的城市绿心文化组团,周边汇集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公园绿地等一系列公共文化项目。北京艺术中心由SHL 建筑事务所,、Perkins&Will 建筑事务所设计,包含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以及能够容纳各类表演和活动的绿心露天剧场。每年,这里将会举办近千场丰富多样的演出,内容从中国传统戏剧到歌剧,从管弦乐到舞台剧、舞蹈等,不一而足。

“我们总是把这个项目看作是‘文化的容器’。主创建筑师 Chris Hardie 说到:“这里曾经是为京城储备粮食的通州粮仓,现在我们要打造的是承载本土和全球文化的‘文化粮仓’,使其成为推动北京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艺术中心外立面 © 朱雨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艺术中心外立面 © 朱雨蒙

设计旨在用一种含蓄且具象征意义的诗意笔触,描绘出一个与环境和市民共生的文化艺术社区,连接场地的悠悠往昔与熠熠未来。位于绿心文化组团核心位置的表演艺术中心,被设想为京杭大运河畔的三盏由艺术点亮的灯笼。以歌剧、戏剧与音乐等三个文化容器雕塑般的体量,融合通州当地的漕运历史与文化底蕴,重新诠释了古代运河沿岸的通州古粮仓。建筑形态与古老粮仓的屋顶造型彼此呼应,也隐喻了徐徐拉开的剧院帷幕与运河上传统船只的风帆。一个共享的平台层串联起三座剧场体量,经由通往四面八方、平缓延伸的台阶,平台将剧院大堂的公共空间向外延伸,使剧院内部空间与周边景观以及大运河更为亲密地交织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艺术中心内部 © 朱雨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艺术中心内部 © 朱雨蒙

“每座容器内的设计都各具特色且与其功能紧密结合,例如歌剧院的体型是结合声学要求优化的结果。”项目总监陈超说:“但三座容器又浑然一体,仿若水边的三盏灯笼欢迎大家前来。”

绿心文化组团下方设有地铁站,加上地面四通八达的坡道和阶梯,公众可以轻松抵达剧院各观演空间。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在地下通过共享配套设施联系,设有停车场、商业、餐饮区,并点缀有下沉花园。连接三座剧场的平台层始终向公众开放,为人们提供一个漫步赏景之所,饱览通州与大运河的壮丽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艺术中心 © 朱雨蒙

福建|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

评语:福建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是针对当地一组传统民居的更新与改造项目。建筑师力图在尊重和保护历史痕迹的同时,以新的结构与空间形式,探索传统村落中的当代空间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 © 高含之

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由可空建筑设计工作室负责更新与改造。可空建筑总体的改造策略为基于现状保护保留有价值的构件,并以新结构连接整合,形成新旧交织的空间体验。

南侧建筑状况分散铺开,设计团队采用了织补链接的更新策略。在考虑不影响既有结构基础,新置入的空间以对角错开的方式嵌入群落格局。在空间内部,这种策略形成了可漫游体验的庭院式的空间群。而在北侧,宅院形制完整,夯土封火墙内,雕花木构和天井墙上的“福”字浮雕均刻画场所的历史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 © 高含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 © 高含之

屋顶披檐之下,横向展开景致纳入视野;而在其下方,厅堂空间的木构架被完整保留,地面顺木构檩条的位置和标高,做出面向景观供人席坐的条板台阶,木构与新结构通过台阶的错落嵌合一体,还原木构支撑屋顶的结构力感,从缝隙中透露的道道光影提示结构与空间的重构,将当代体验结合进历史氛围。

作为大布村的文化生活空间,项目的公共属性非常重要。设计团队将注意力投向建筑屋顶上的户外空间,在这里设计团队构筑了一个既可以近距离触摸风蚀的夯土墙,又可以爬上面向山水景观的瓦屋面的乡村公共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溪大布村文化生活空间 © 高含之

在屋面的一端,一座越过街道悬挑向河流的天桥,将屋顶空间引向景观的远眺,桥梁白色的拱形曲线桥墩,以超脱村落风貌尺度的特殊形式,在街口河边构筑了一个当代的标志物,成为村落新的集体记忆。这座桥和历史上村落延申至河道的条条堤道码头一样,以连接自然与村庄的线性形式,延续着向河而居的村庄文化记忆。

(本文综合自建日筑闻、GA环球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