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丽珠

1988年3月10日,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这天被记载到了中国的医学史中;因为在这一天,我国培育的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手术室里诞生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创始人、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张丽珠,也因此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张丽珠,白族,1921年1月15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其父亲张耀曾是老同盟会的成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云南起义。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张耀曾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律师,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是“七君子事件”的辩护人。

张丽珠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后,先赴美国作博士后研究,后受聘去英国做妇产科临床工作并考取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资格。在美期间,她通过进步组织“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了解国内情况,学习毛主席的讲话和文章;在英期间,她参加党领导下的留英学生会。新中国的建立使她下决心回归。不顾英国当局的百般阻挠,她勇敢地向国内求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留学生办公室发来电报,“欢迎你回国”成为决定她“一生命运的通知”。1951年夏,她乘船从伦敦起航、乘船回国。中途停留香港时,很多知名人士宴请她,劝她留港,但她不为所动。

1934年全家人合影,左一为张丽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全家人合影,左一为张丽珠
张丽珠和丈夫唐有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丽珠和丈夫唐有祺

1951年7月初,当她到达广州、第一次看到珠江口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凄然泪下:“亲爱的祖国,我回来了。”回国后,她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医学事业中,在医、教、研等方面施展自己的才华。

1965年,她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参加了以卫生部部长为首的北京巡回医疗队,住在农民家里,走村串户地照顾病人、进行生育宣传、培训赤脚医生。那一段在农村的生活工作,让她了解到当时中国农村的医疗现状、了解到为什么农民们会把将医疗队送到身边的党和毛主席当成救星。

按照毛主席为中国医学发展指明的方向,张丽珠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她是最早在针刺麻醉下成功进行剖腹产和卵巢囊肿切除的少数人之一。

而她领衔的国内首例试管婴儿的攻关,档案记载的过程是这样的:

  • 1987年6月24日,张丽珠首先对一位患有不育症(双侧输卵管不通)的妇女进行了开腹手术,吸取卵泡,获得4个成熟卵子,然后取这位妇女丈夫的精液经过两次清洗,加入培养液。待最活跃精子上游获得穿透卵子能力时,时值卵子培养5个小时,进行体外受精。
    6月25日,经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受精卵的雄原核与雌原核融合了,这表明体外受精成功。医生们将已经受精的4颗卵分别放入生长液中继续培养。
    6月26日,受精卵分裂为3至4个细胞,有的已分裂为4至5个细胞,即已成胚胎。张丽珠用一根特制的塑料管将胚胎通过宫颈重新植入妇女子宫内。
    7月6日,妇女经过化验,被确定为早孕。7月10日,妇女出现早孕反应。
    8月3日,B超检查能看到胎儿心脏搏动,生命过程已经开始,这说明临床妊娠成功了。
    9月1日,已可以见到胎儿四肢活动……

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张丽珠和试管婴儿郑萌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丽珠和试管婴儿郑萌珠
2019年4月15日,郑萌珠(怀抱婴儿者)生下一男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4月15日,郑萌珠(怀抱婴儿者)生下一男婴

此后一系列B超检查,均显示出胎儿生长发育正常。1988年3月10日,一个健康女婴出生。这个不育症妇女是甘肃礼县盐官镇的乡村女教师郑桂珍,当时,她已38岁。

当时张丽珠的工作条件,现在看来简直不敢想象——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针,针头钝了就拿到钟表铺磨一磨;没有专业的保温设备,存放卵泡液的试管就装在保温杯里;没有培养液,就照着方子自己配……

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张丽珠和她的生殖研究小组创造了奇迹、成功培育出了我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这个孩子出生后,被取名为“萌珠”;“萌”是萌芽的意思,而“珠”、则取自张丽珠的名字。郑萌珠的诞生,表明了中国在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

2016年9月2日,张丽珠因病医治无效逝世。3年之后的2019年4月15日,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分娩,诞下一男性婴儿,这是中国大陆首个“试管婴儿二代宝宝”。

如去想,张丽珠先生的在天之灵得知这个消息后、肯定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