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和李娟,两个文化人。
本以为他们的对话会是妙语连珠、氛围愉快,没想到却成了今年讨论度最高的一场尬聊。
而且网友们各执一词,有人觉得是李娟不够礼貌,有人指责董宇辉不了解嘉宾,吵得不可开交。
一场对谈,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董宇辉采访李娟翻车?
最近,《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作为嘉宾,做客董宇辉的直播间“与辉同行”。
直播结束后,“董宇辉李娟访谈疑似不同频”却直接冲上了热搜。
直播过程中,两人多次出现的交流不畅的情况。
比如董宇辉用排比句赞美李娟,称“很多人喜欢你的欲言又止,喜欢你的纠结,喜欢你的犹豫……所有看似充满了矛盾和缺点的东西其实背后,只有一个人性的光,就是善良。”
李娟回应说:“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
李娟在访谈中显得较为紧张,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好吧”,还7次试图打断对话结束访谈。
比如:
李:“我小的时候要是能遇到你这样的老师就好了。”
董:“那咱俩现在当朋友也不晚啊,你觉得呢?”
李:“好吧。”
董宇辉则努力引导话题,试图缓解李娟的紧张情绪、拉近二人之间的距离。
能看得出李娟也在努力配合,但最终效果还是略显奇怪,二人的对话中有很多“说东道西”的情况。
对于这场不同频的直播,有网友认为董宇辉没有深入了解嘉宾,光顾着自己表达,对李娟的作品和思想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尊重。
他们指出,董宇辉在访谈中过于依赖排比句和华丽的辞藻,而缺乏对李娟作品深入、具体的分析,这使得访谈显得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也有网友觉得李娟对董宇辉不够礼貌,多次打断他的发言,还用“一坨”这个不太恰当的词,显得过于紧张和局促。
他们认为,作为嘉宾,李娟应该更加配合主持人的引导,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目前,双方都已经对此做出了回应,表示交谈中其实并无不合。
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可以自由评价他,但不希望舆论影响到娟姨,因为她是一个非常善良,内心非常柔软的人。
李娟也发文回应,自己直播之前已经焦虑紧张了好几天,状态确实不好,也不擅长镜头表现,表达时比较紧张,所以容易产生歧义。她还强调,自己对董宇辉毫无抵触,虽然接触短暂,但能够认同他。他富于感染力亲和力,是印象美好的年轻人。
但网友并不买账,还评论“赚钱不易,吃屎更难”。
双方都表示并无不合了,为何网友还能从对话中提取出这么多的争议点?
争议源于何处?
这场采访之所以显得“奇怪”,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谈双方擅长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李娟害羞内向,更擅长通过精准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董宇辉则外向、热情,倾向于通过有信息量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引导话题。
这种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使得两人在直播中难以找到共同的语言和节奏。
两个人的诉求也不一样。
董宇辉在访谈中试图将李娟“捧高”,而李娟则更希望“接地气”。
董宇辉在访谈中用了许多华丽的辞藻来赞美李娟,向大家呈现一个精神自由、热爱诗和远方的理想女性、文艺女神。
而李娟则更希望以一种更加平实、接地气的方式来交流,展现自己的平凡与挣扎。
其实,如果从商业角度看,这场直播是相当成功的。平均观看人次30万,卖出17万册书的战绩,说明了直播的“价值”。
但直播带货和高质量的文化访谈,注定是难以同时实现的。
带货需要用快节奏、高信息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吸引观众购买产品,而文化访谈则需要深入、细致、富有思考的交流来探讨作品和思想。
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冲突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虽然董宇辉也在努力淡化带货的色彩,但总在对话中无形的引导着话题方向、迎合着网友的主流观点。
但李娟并不习惯这种模式,所以她的状态、比起来直播间做客的其他作家,显得拧巴、较真、抗拒、回避。
最明显的对照组就是余华。
同样是来直播间卖书,余华就对董宇辉的阅读理解和激情安利接受良好,全程附和“对!”
这次董宇辉和李娟的对谈,也再次引起了网友们对文化访谈节目的关注。
尬聊,就该被骂吗?
在一场对话中,两个人你来我往、气氛热烈固然很好。
但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谈话节目,还是现在的各种新形态谈话,“尴尬”才是常态。
因为访谈者和受访者往往并不熟悉,而陌生感自然会带来一定的沟通障碍。
这会导致双方“不同频”,即思维和话题上的不匹配,从而使得对话变得断断续续,或者时不时陷入沉默。受访者可能因为紧张或不知道如何回答而给出简短的回应,甚至有时候对话会偏离最初设定的话题。
可访谈的深层价值,往往正蕴含在“尴尬”之中。
因为它反映了真实的人际交往过程,包含了理解、适应和建立连接的努力。
访谈者要敏锐观察、巧妙引导,帮助受访者放松并敞开心扉,才能挖掘出更真实、更深入的内容。
受访者也需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访谈者共同构建有意义的对话。
从这个角度上说,董宇辉和李娟的这次“尬聊”,其实是正常现象。
只是如今,受到碎片化信息、强刺激内容的影响,我们越来越追求即时满足,所以早已经没有了忍受尴尬的耐心。
网友们理想中、且能接受的对谈,只有《圆桌派》这类的熟人聊天局:要火花四射、妙语连珠,不能让话掉在地上。
一旦现实情况稍有偏差,就展开讨伐。
但就算真的是“尬聊”,又能怎么样呢?
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不同,没必要过分苛责。
当事人都没觉得不妥,身为局外人的我们,也实在没必要时时刻刻都在做语文阅读理解,对这场对谈逐字分析,试图找到那一丝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弦外之音。
就像娟姨在声明里说到的:我的态度我的反应,也只不过是这人间庞杂秩序中随波逐流的小小一滴。
我接受这一切。也奉劝某类人要是闲得没事就多喝热水,照顾好自己。
作者:来士普
责编:回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