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河南一所专门为残疾军人设立的教养院里,一个22岁的年轻小伙儿,在战场上失去了双脚,每天靠假肢行走。

小伙子叫李来财,在教养院待了4年了,一直坚持锻炼,已经适应了配有假肢的生活,可以正常行走,生活也能自理,更厉害地是,他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李来财总在想,自己这么年轻,不能就躺在功劳簿上混吃混喝等死,窝窝囊囊地活着,他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个未来的方向,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一个叫马列西耶夫的人的事迹,深受启发和鼓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列西耶夫是苏联的一名飞行员,在一次空战中,他所驾驶的飞机不幸被敌机击落,他身负重伤,后来双脚被截肢,伤口痊愈后,他顽强地学会了用假肢驾驶飞机,重返空中战场,取得惊人的战绩,被称为“无脚飞将军”。

马列西耶夫顽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深深感染着李来财,既然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战争远离了大家,自己已经不能继续在前线为国奋战,那么自己就应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决心学习驾驶汽车,为人民服务。

李来财第一次向教养院的领导提交自己的申请,被拒绝了。他并没有放弃,又多次软磨硬泡,试图用自己平时的表现说服领导,自己明明跟正常人一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工作也一定没问题!领导最后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不上庆祝,李来财满怀热情地投入汽车驾驶的学习当中,为了能学会开汽车,每天花2个小时学习理论知识,4个小时学习驾驶技术,正常人学起驾驶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失去双脚的李来财。

他要比平常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练去学,由于练习时间过长,假肢和肉体之间摩擦产生溃烂,而且假肢无法很好地控制油门,眼前的困难重重。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李来财别无他法,只能忍痛坚持,经过一年时间,终于掌握了驾驶技术,且成功通过了考核。

因为他是残疾人,按照规定,交通部门无法给他办理驾驶证,李来财面临着空欢喜一场的结局,他并没有气馁,既然不给汽车驾照,那我去田地里开拖拉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闻讯之后,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开拖拉机这个职业对残疾人没有特殊限制,他又马不停蹄地向组织提出自己要开拖拉机。

李来财来到了博爱国营农场学习开拖拉机技术,农场长向其他人介绍李来财时,在场的同事们得知他是一位双脚都安有假肢的残疾军人,大家非常惊讶,同时心里也难免有质疑。

通过大家的表情,李来财猜到了大家的想法,他说:“我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不残废的人,别人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请领导们放心,遇到问题,我定能克服,也希望领导们不要因为我残疾,就给我安排轻松的工作。”

在场的人被他的话感动了,鼓起掌来,从此,李来财开启了他的新人生。

有过开汽车的经历,开拖拉机变得没那么陌生,但仍然出现很多问题,毕竟拖拉机跟汽车不一样,首先拖拉机体型比汽车大,而在操作上,自然要比汽车笨重许多,对司机来说,劳动强度就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练习过程中,李来财的残肢被磨得更严重,时间一久便血肉模糊,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认为这点伤痛不算什么,能为人民服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经过半年的时间,李来财熟练掌握了拖拉机的驾驶技术,也很快掌握了在田间耕作的各种技能,经过考核,被评定为三级驾驶员。

残疾军人李来财的事迹慢慢传开,引起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的注意,在亲自了解情况后,他向解放军报社做了推荐。

1956年2月,《解放军报》将李来财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作为创刊后宣传的第一个典型,隆重向全军、全国推出,甚至传到了朝鲜。《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朝鲜民主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李来财获得了“无脚拖拉机手”的称号,闻名中外。

之后,李来财出席两次全国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选入主席团,并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出席了全国革命残废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9年,李来财出席全国群英会时,受邀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并和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合影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到这里,想必大家会有疑问,合影中有大名鼎鼎的英雄,和英雄的父母,李来财有什么“资格”和他们站在一起?

这个“无脚拖拉机手”,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经历?

李来财,1929年出生在河南沁阳市紫陵镇西紫陵村,全家11口人,从小家里穷得叮当响,李来财出生时,贫寒的父母希望这小家伙能给家里带来财运,所以起了一个朴素而讨喜的名字——“来财”。

在13岁那年,河南遭遇大灾荒,家里人逃的逃,死的死,最后只剩下李来财自己,成为一名孤儿,他的婶婶看他可怜,便带着他一起逃难到山西省。婶婶的儿子李进财在山西省介休县跟人合伙开了一家叫“中应德”的书铺,李来财在这里当了一名学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里有一个伙计叫王洪恩,比李来财年长,李来财就跟着他学习,俩人一起吃饭,同睡一铺炕,一段时间下来,李来财觉得王洪恩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特别喜欢跟他聊天。

在交谈中,他惊讶地发现,王洪恩竟然是一位八路军游击队的“成员”,白天来的不少顾客都是八路军,原来这里不仅是一个书铺,还是一个八路军的联络点。

有一天,他忍不住问:“洪恩哥,当八路军容易吗?”

王洪恩回答说:“八路军讲究官兵平等,在那儿当指挥员的,跟战士同吃同住,没有什么界限。”王洪恩讲得很多关于八路军的事情,李来财听来津津有味,他了解到,八路军是一支为人民着想的队伍,心里也留下了好印象。

王洪恩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李来财这小伙子是一个可靠的人,可以发展进入队伍,便向组织推荐了他,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李来财积极参加革命,成为一名积极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日本投降,西紫陵村解放,李来财回到家乡,距村子三里地外的沁阳城却被国民党占领了。

这年冬天,共产党领导的工作队进驻西紫陵村,带领贫苦大众闹翻身,在村里开斗争大会,让百姓们站出来诉苦,而百姓们都害怕日后遭到地主们的报复,他们竟没人敢站出来说话。

李来财纳了闷,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机会,为什么大家不敢站出来呢?此时此刻,他回想起了自己的亲人,父母是饿死的,妹妹被卖掉了,弟弟横死在街头,于是他勇敢地第一个站了出来。

控诉完后,周围的百姓们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引起共鸣后,接二连三地有人站出来开始诉苦,燃起了贫民百姓斗争的火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李来财担任西紫陵村民兵队队长,带领民兵到沁阳城打击敌人,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李来财取得飞速成长,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不久,李来财受党组织派遣,来到沁阳的临县博爱县,组织武装工作队。白天,工作队的同志分组到各个村庄,领导农民进行诉苦斗争大会,晚上,工作队聚集起来跟敌人打游击,在无数次的生死战斗中,李来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1948年,李来财响应号召正式参军入伍,依靠英勇表现,在同年12月荣获二等功,次年被评为模范党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李来财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参加了临津江战役的华岳山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第一、第二次战役后,敌军遭到沉重打击,由进攻转为防御,趁机休养生息,以利再战,临津江的南岸均是天然陡壁,不便攀登,驻守临津江南岸的敌军,利用临津江天险,设置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当时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敌人看似在大步撤退,其实他们想趁机进行整顿,主力部队的实力保存还是比较完整的,而志愿军入朝不久,经历了两次战役,军队已经相当疲劳,急需修整、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 从军事上考虑,继续进攻是没有优势的。

志愿军驻守在临津江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如果停滞不前,反而会大大消耗现有储备,将彻底无法与敌军抗衡。

所以,这一战必须打,也必须赢,而赢的关键就是迅速攻克临津江天险,快速插入敌军纵深,打个敌军措手不及。

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部队继续向南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敌军预感到我军将会发动一次新的攻势,每日出动航空兵对临津江以北的我军前沿,进行侦察、轰炸、扫射。在临津江的南北两岸,敌军设有大片雷区,混合布置了各种地雷。

李来财自告奋勇,主动提出率领小分队扫雷任务,面对敌军的轰炸和扫射,他毫不畏惧,英勇奋战。时值冬季,冰雪堆积深厚,在零下40℃的冰天雪地里,李来财和战士们坚持了三天两夜。

尽管身负重伤,但他仍不放弃,视死如归,和敌军奋战到底,和同样负伤的排长一起击退敌军3次攻击,最后成功冲破敌军3道防锁线,完成战斗任务,并因此荣立一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朝鲜还为他颁发了军功奖章。

在这次战斗中,由于恶劣的天气环境,李来财的下肢被严重冻伤,对右小腿中部和左脚面采取了截肢手术,成为一个失去双脚的残疾人。

1951年10月25日,李来财被转入河南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安上假肢,在这里生活学习,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是在心里仍有奔跑的梦想,他不想就这样过着安稳的生活,告诉自己,一定要站起来,学会走路。

如上文所诉,李来财不仅实现了梦想,后来还学会了拖拉机的驾驶技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

收麦子的季节到了,李来财担任一部小型拖拉机驾驶员的助手,负责把打下的小麦运到晒麦场,在运输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收割一仓麦粒需要20分钟,而运输麦粒前后需要30分钟,也就是说,收割的时间空白了10分钟,无法正常衔接,会产生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收割小麦的时间非常宝贵,如果收晚了,麦子熟透了,会脱落到泥土里,万一碰上下雨,麦子全都糟蹋在田里,所以,空白的10分钟必须给它“抢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来财日思夜想,绞尽脑汁。

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李来财回屋卸掉假肢,累得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夜里,他一翻身浑身酸痛,但是在心里一直想着怎么缩短时间,将收割时间和运输时间匹配起来,不浪费时间。天还没亮,李来财就起身赶往地里,为了节省时间,他拿了几个馒头就出去了,一边走一边啃。

几天后,李来财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并想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点子,他立刻行动起来,经过几次操作,时间慢慢缩短,最后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

他拿着表尝试着计时,计算整个运输过程,结果正好是20分钟,这一就能和收割时间吻合得天衣无缝,打破了原来30分钟才能完成运输一趟的记录,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在整个13天的麦收战斗中,和李来财他们合作的那台收割机,共收割麦子1756亩,计341700斤麦粒,成为收割麦粒最多的一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劳动是辛苦的,但是李来财却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在热烈且紧张的劳动中,他找到自身的价值,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而他的能量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李来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为成千上万的革命残废军人做出了榜样,之后,他随代表团出访苏联,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无脚飞将军”马列西耶夫,他非常激动,两人交流了战胜困难的经验,成为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李来财最难忘的就是在1959年,他作为全国革命残废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受邀去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活动,当时他被安排在西苑宾馆,和“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在同一个房间。

两人交谈中,李来财得知宋学义也是沁阳人,老乡见面,分外亲切,他们一起谈家庭,谈工作,谈党和国家给的荣誉,谈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激动地流下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来财说:“得了幸福想恩人!我常常梦见到毛主席!有那么一天,真见到毛主席,我该对他老人家说些什么呢?”

他拍拍自己的后脑壳,猛一个激灵,说:“我这不就在北京,就在毛主席的身边嘛!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见到他老人家?”

第二天,李来财就接到喜讯,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们,还邀请他们到住所做客。

李来财激动地几乎一夜未睡,第二天,他们在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然后应邀来到毛主席住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住在一个普通的四合院,看起来还是旧式的瓦房,和李来财心里想得简直是天差地别,他禁不住“惋惜”: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领袖,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解放,每天处理很多国内外大事,这么辛苦,怎么能住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房子里呢?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李来财他们走进屋内,他四下打量着,屋里只有一桌一椅一床,还有一排沙发,跟一般的办公室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靠墙的柜子里放满了图书。

李来财感叹道:“怪不得毛主席知识渊博,原来是读了这么多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工作人员忽然说:“毛主席来了,大家欢迎!”所有人一齐站起来,一个劲地鼓掌,李来财心里“咚咚咚”激动地直跳,眼睛不由自主地向门口张望。

毛主席红光满面,迈着稳健地步伐走过来,一一和大家握手,惊喜的是,毛主席竟然能叫出他们每个代表的名字,并对他们嘘寒问暖,没想到主席老人家这么平易近人,此时的李来财,已经激动地只剩下鼓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暄过后,毛主席亲切地叫他们入座吃饭,桌子上已经预先摆上了三道菜,一道是红烧萝卜丝,一道是炒菠菜,还有一道是虎皮豆腐,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又端上来一道炒肉丝,这就是这顿饭“最有油水”的一道荤菜。

主食吃的是烧饼,配的小米稀粥,这就是毛主席请客的“四菜一汤”,连招待饭都这么简朴,可想而知,他自己日常的生活会更加节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李来财在心里暗下决心:回去以后一定要更加勤俭节约,好好地做为社会主义事业。

用餐结束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一和他们握手道别,李来财紧紧地握住毛主席的手,久久不舍得分开,他更舍不得迈开脚步,生怕这一走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见到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