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初期,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极度膨胀,对东三省这块广袤且资源富饶的土地垂涎欲滴。东三省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还有广袤无垠的肥沃农田,能够为其军事扩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一举将这块极具战略价值的土地纳入囊中,同时还要谨慎防御在一侧虎视眈眈的苏联红军,关东军绞尽脑汁,针对在边境区域的堡垒工事,不遗余力地开发出不少足以用于“攻城拔寨”的重型武器,其中就包括这种令人瞩目的“98 式臼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的时候,这种巨型臼炮正式定型,由于当时正处于鬼子皇纪的 2598 年,按照日军一贯的命名惯例,所以被命名为“98 式臼炮”。这种臼炮所发射的“98 式榴弹”极为特殊。从其机构外观来看,据说和德军的 V2 火箭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这种炮弹由三个部分精巧构成,弹头的战斗部精心装填着威力巨大的炸药和灵敏的引信,中部是专门的发射药室,通过弹体侧面的门管引入火线击发,或者采用更为先进的电力击发方式,后端则配备了喷射管和尾翼,以确保炮弹的稳定飞行和精准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炮弹整体全长约 1.5 米,直径 0.330 米,重达300 公斤,堪称炮弹中的“巨无霸”。如果装药充足的话,其爆炸杀伤直径可以达到惊人的 250米。98式臼炮的发射台由一个三层结构木制台座,以及一个竖立的发射筒组成。木制台座由层叠的横木通过螺栓紧密连接固定,横截面呈阶梯状,如此巧妙的设计,极大地方便了士兵搬运沉重的炮弹上去。而发射筒是以坚固的钢制底板进行封闭,再稳稳地固定在台座上,直径大约 320 毫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种火炮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 98 式臼炮的炮弹体积过于庞大,运输过程极为繁琐,往往要分成几个部分才能艰难地运往前线,到达目的地后,还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完成组装。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小半天的功夫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同时,由于这种火炮采用的木质发射器在高温燃气的持续炙烤下,承受能力极为有限,仅发射 4 至 5 次就要重新进行更换。所以每次战斗前,鬼子炮兵们都不得不提前备上 4 - 5 个这种发射器,随时准备更换,才能勉强保证火力的持续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安装时发射台的角度必须以 45 度固定射角发射,这一要求极为严苛。在挖坑前就要精准地确定好发射方向,再将发射台小心翼翼地置于坑壁上。如果在战斗中想改变炮弹的射击方向,那么就得重新大费周章地调整发射台,这无疑增加了作战的复杂性和难度。而射程的远近则是通过装填不同量的发射药来决定,这对炮兵的操作精度和经验要求极高,所以这种武器的射击精准度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8 式臼炮自问世后,一直被日军视为秘密武器,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妄图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憋一个大招。一直到 1942年 2 月11日,在在新加坡战役中日军才首次亮出了这种巨炮,当时,由日军第 5 师团杉浦旅团装备,不过数量极为有限,一共才投入了三门。尽管炮弹没发出去几发,但在和英军的激烈战斗里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给英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到了太平洋战争的后期,这种火炮在硫磺岛战役中开始频频亮相。据说,一个独立臼炮大队编制完备,拥有 12 门九八式臼炮。每个大队下辖 3 个中队,每个中队编有 4 门 98 式臼炮,每门火炮备弹 12 发。而每门臼炮的运作都需要炮组、后勤单位、运输车辆紧密协调运作,大约由 56 名日军士兵负责,但是这种火炮由于数量偏少、弹药储备也不多等诸多问题,最终没有在战场上起到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