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就可以看出旧时婆婆与儿媳的关系难处,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故事里,却是另一番婆媳和睦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发生在晚清时期的河北正定县牛家庄。在当地,王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王家的主人王履安是读书人出身,在当地颇有名望,王履安的妻子周氏为他生有三个儿子——王如松、王如柏、王如云。

在大儿子王如松15岁那年,家里就为他娶来了正定县城儒士刘承翼的女儿刘氏,刘氏养在深闺,受家里熏陶,她知书达理、娴静聪慧,虽比王如松大3岁但更显得端庄稳重,王如松对自己的妻子很满意,而王家上下也对她一片赞誉,作为婆婆的周氏也很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尽管全家一派其乐融融,不幸还是发生了。婚后的第五年,王如松患病离世,年仅20岁,实在是让人唏嘘。家里人哭作一团,刘氏更是几度悲伤过度晕厥过去,在这之前,他们的女儿已经夭折,如今又与丈夫阴阳相隔,刘氏心中凄惨,甚觉了无牵挂,有了轻生的打算。

还是婆婆周氏体察儿媳,她怕刘氏做出傻事,自那以后,每晚都睡在她的隔壁房间里,而且整夜都是和衣而睡,但是,尽管这样,刘氏仍旧做出了轻生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深夜,刘氏趁婆婆睡下以后,把房门紧锁,正准备悬梁自尽之时,婆婆却在外面大声呼喊要她开门,刘氏无奈之下开了门,故作无事安抚婆婆:“妇室熟睡,无他故也。”

周氏哪里肯相信儿媳的话,眼见得屋里被褥整齐,一条长绫悬于梁上,看到这些,又想起早早去世的大儿子,周氏不觉泪下,她拍拍儿媳肩膀、许下承诺:“若两叔有子,必先嗣长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如松去世了,但他的两个弟弟王如柏和王如云还没有成亲,周氏为了让儿媳打消轻生念头,才早早许下承诺,将来不论是二儿媳还是三儿媳,谁先生下儿子就先过继给刘氏。活着总该有点希望和盼头,而自那以后,刘氏的盼头就是将来的嗣子。

两年以后,王如柏娶妻丁氏,并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王士珍。按照之前的约定,王士珍过继给了已故的王如松,由刘氏抚养,不过,刘氏体察妯娌丁氏爱子之心,特意让年幼的王士珍与生母丁氏生活在一起,而她自己也对王士珍视如己出、极尽关心,两妯娌全心全意爱着一个孩子,关系也十分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的是,在王士珍3岁那年,生父王如柏也去世了,王家的境况大不如前,生活日益艰难起来,为此,刘氏才正式把王士珍抱到自己房里养。她的娘家富裕,之后她又带着王士珍住到了娘家,不过,刘氏更多时候是花费自己的嫁妆,为王士珍凑上私塾的费用,她对王士珍有殷殷期盼,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多年以后的事实证明,刘氏的尽心教养没有白费,王士珍终究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后来成为了朝中将领,民国成立以后,还曾担任了民国总理,与段祺瑞、冯国璋一道被人称为北洋三杰,可谓一个风云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珍功成名就,作为嗣母的刘氏和生母丁氏十分欣慰,她们后来都被封为了一品夫人,由王士珍奉养,可谓苦尽甘来。刘氏60岁去世,丁氏65岁去世,在1920年,王士珍为两位母亲修建了“双节祠”,以表孝心。

如若不是当年周氏体察儿媳刘氏,为她做主,将王士珍过继,恐怕刘氏早已追随丈夫而去,哪还会有这后来的故事……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文|促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