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喜欢电影的人,始终都摆脱不掉“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尴尬。

就是说:电影看了数千甚至上万部,可却没有形成谱系化的认知结构;或者不少人奉为经典的文艺电影(比如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或伯格曼的《第七封印》),自己看得昏昏欲睡,虽然不知道它们究竟好在哪,却又不敢公开承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向太空》剧照

而且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某些作品会有如此两极化的评论,也拎不清判断导演水平的根本标准;又或者是,每每觉得看的足够多、甚至能自己去拍摄时,结果发现即便拿起手机去拍个寻常事物,都搞不清视听语言的原始出发点是什么,更别说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拍摄技法了。

总而言之就是:别人看过电影,要么能像影评人那样聊得头头是道,要么能像昆汀·塔伦蒂诺那样拿来借鉴、转去拍片;反观自己,可能只会觉得“好看”或“不好看”,要聊更多、怕是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汀导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别人在看电影时,比我们多做了一步,这就是——

拉片!

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对它的理解却不见得深刻,甚至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约等于“看电影”就足够了。实际上的拉片,并没有这么简单。它意味着你要对对影片的逐个镜头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这种方法和形式,去学习并掌握电影的结构、镜头的组织样式、表演的细节等。

也就是说,这门功夫看似有趣,深入进去却十分枯燥。一部片子要反复地看,看演员的表演、看现场的场面调度、看故事结构的编排等,而且还要大量做笔记,分析镜头之间的衔接关系、分析人物的走位、音乐的起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封印》剧照

10月21日,我们邀请毕业于美国查普曼大学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硕士刘竞宇,开设了《导演拉片课》,就专门以六大节课的体量,给小伙伴们讲解拉片的艺术。

什么是拉片?

需要区分两个不同。

第一个不同:拉片不同于做影评;第二个不同:拉片也不等同于看片。

这三者当然有相同点,毕竟都是为了看电影、评析电影,都是电影爱好者甚至是从业者深入了解电影的一种方式和技巧。

看片更多是为了赏析、消遣,而影评在题材上较随意自由、内容广泛,一般从主题思想等方面立意,作者的主观意识要强过电影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父》剧照

而拉片则意味着,你得一帧一帧地反复观看,逐帧逐帧地分析、记录,要不停地暂停、慢放甚至倒放,把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表演、机位等都写下来,然后进行复盘、总结。拉片通常会选择一个切入点,主要从视听语言等角度解读电影,有一定的学术和专业性,与看片和做影评相比,要更加冷静客观。

这种神经质的拉片举动,绝对不是为了发现剧作、表演或者主题的秘密——这些秘密要么可以从剧本获得,要么多看几遍就成了。

而且,拉片也不是为了获得更深、更爽的观影感受。比如《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的大漠飙车、《黑客帝国》中的锡安陷落、《迷恋》中阿佳妮的诡异床戏,或是卓别林周星驰电影里藏着悲凉的喜剧桥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剧照

这些虽然都是极具快感的诉求,但它们绝对不是拉片。

毕竟,影评评的是广度,拉片拉的是深度。

不同于看片追求的爽感,整个拉片过程可能极其枯燥。但有必要强调的是,也正是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是影视圈内每一位导演、制片人真正懂电影的必经阶段。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拉片也被视为影视专业与泛娱乐圈的分界线,区分导演与观众的试金石。

换句话说,电影的专业修养,并不只是观影数量上的盲目增加,它更是在深度上的慢慢提高与积累——这就像读书,并不是以阅读速度的快慢和数量的多寡为能,而是以选取书目的质量和阅读的深度来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客帝国》剧照

对于影评而言,其更注重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发现一部影片的闪光点,找出剧本、演员或是演出中的小彩蛋,而这些一般只需通过反复观影熟读剧情便可实现,并不需要做到拉片那种近乎“神经质”的程度。

这就好比,拉片就是抽丝剥茧地对电影进行精读,不仅要在精读里弄清每一处语言、标点等细节的底层逻辑,还要能在精读里从宏观上把控整个文本的奥妙,发现导演甚至是整个剧组的秘密。

如何正确地拉片?

既然拉片这么重要,那我们该怎样才能正确地拉片呢?

首先是要树立两个观念:第一,要提醒自己培养出一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毕竟拉片是个枯燥、繁琐的细致活,而且是个把2小时的电影,放大成5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要是耐不住性子,这事儿绝对干不下去。

试想,你得把《大话西游》周星驰10秒钟内变出7种表情的妙处和深意,给事无巨细地剖白出来,这岂不是把10秒拉长到了7分钟甚至更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话西游》剧照

第二个观念,要提醒自己剔除一切先入为主的杂念。

选定一部影片之后,需要适当地对它进行一些背景调查,包括拍摄年份、上映时间、导演、编剧、主演、制片人、配乐、摄影指导、剪辑等等——除了这些客观信息,我们一定切记要避免在观影之前看到的针对影片的太过主观性的分析和评价,哪怕是最著名的评论与分析,它们很有可能误导我们对影片的判断,给我们植下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大约也是斯坦利·库布里克面对媒体访问时,拒绝阐述自己电影的根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片场

明确这两个观念之后,就是具体的拉片环节。

如前所述,拉片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而导演隐藏秘密的核心技法,就是视听语言——即,导演是如何用影像,来分解和重组时空的。换句话说,如果看片和影评看的是导演拍了什么的话,那拉片就看的是导演怎么拍的。

这就明确了,拉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并不是剧情、表演、美术等内容层面的东西,而是内容背后的视听语言,它们才是组成电影的基本形式架构。

视听语言是导演的底线、核心技能、基本内功。极端一点说:如果一个导演的视听语言是平庸的,那他内容的深刻性就是值得怀疑的,或者说是不能持久的。

比如《霸王别姬》,在这个跨度长达几十年的叙事里,陈凯歌运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以保证画面的平稳流畅,从而让这个故事在视听上显出沉稳大气的史诗质感,这与它内容上的深沉厚重是相得益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霸王别姬》剧照

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电影也一样。

无论表象做的多华丽绚烂,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骨架——也就是完整的视听语言体系去支撑这些华丽的外衣,那它终究都不能被称为一部完整、优秀的电影作品。因为电影的视听语言丰富多元,所以就围绕它们,诞生了最主流的,也是更适合于绝大多数人学习的拉片方式,也就是“要素分析法”

所谓“要素分析法”,指的是以一个单一方面为出发点,分析影片的视听语言。

例如,如果你想学习拍摄角度和机位,那就只分析、总结片段的拍摄角度和机位特征;如果你想学习场景布置,那么你拉片的时候,就只用分析影片的场景规律;如果你想学习自然光的运用,那就专门找喜欢用光的导演,分析他的运用手法。

就像库布里克,绝对是导演中的用光高手,尤其是《巴里·林登》,居然把蜡烛做出了油画的视觉质感。要想弄清楚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没有比拉片逐帧去看,更快捷的路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里·林登》剧照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其实有些挂一漏万,而具体的拉片技巧和好处,我们则邀请到毕业于美国查普曼大学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艺术硕士刘竞宇,请她在《导演拉片课》里,专门以六大节课的体量,给小伙伴们讲解拉片的技巧和艺术。

在这门课上,刘竞宇老师将通过对经典影片进行剖析,让学员理解导演的艺术表达,了解导演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剪辑、音效等手段传达情感和主题:提升对电影的分析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电影,包括叙事结构、角色发展、视觉风格等,让学员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排版丨Amethyst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