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一的婺剧在缙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群众基础广泛,深受老百姓欢迎。一场大戏,帷幕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唱念做打,而是演员身上的行头。戏中人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观众于一套套种类繁多、花样各异的戏服中就能窥知一二。因此,戏曲行当里有句话:“宁穿破,不穿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穿错”,不是一句简单的俗语,而是艺术追求的终极体现,靠的是对传统的坚守。正龙戏装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已坚守制作戏服30多年,拥有“正龙”、“全龙”、“祥龙”三个不同定位的品牌。三种品牌满足了各个地方、国家剧团的不同需求,获得广泛认可,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始人陈香月看来,成立正龙戏装的初衷,既不是生产,也不是销售,而是戏剧文化和戏剧服饰知识技艺的宣传与传承。戏服制作讲究,花色搭配也都有严苛的规定。戏服中最华丽的是蟒袍,又叫龙袍,是台上演皇帝和当大官人穿的。其实龙袍上绣的龙不叫龙,叫蟒。蟒纹与龙纹相似,古时候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台上做戏人穿的戏装绣的龙得少一爪,四爪龙又称为“蟒”,所以龙袍又叫蟒袍。其他的戏装公司都不太讲究这个,很多蟒袍上绣的都是五爪龙。但正龙戏装却守着这个老规矩,从戏服图谱的绘制开始,到戏服制作,再到传统婺剧服饰图谱收集整理,严格遵守传统的制式规定,按照戏曲人物的角色身份精心打造每一件戏装,绝不怠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蟒袍)

台前一抹华装舞,幕后虔虔制衣人。在舞台上,梨园弟子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需要经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淬炼。同样,演员身上的华美戏服也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的打磨才能绽放光彩。传统戏装制作讲究颇多,工艺繁杂,戏服上的图案更是一门学问。这不仅要求手艺人具备独到的审美观和精湛的指尖功夫,还要拥有扎实的戏曲知识。小到一簇团花,大到一幅凤戏牡丹,都需要制作人纯手工一针针地绣出来。特别是台上武将穿的戏装,靠旗、软靠、硬靠、靠肚,都要绣上图案,手工绣的活非常多。一件戏服如果全部都是一个人手工绣,可能花上三五个月甚至一年半载。这一针一线,串联起的不仅是那一件件华服,而是戏服制作人对传承的情愫和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百年来,无数伶人身着一袭袭流光溢彩的戏衣绣袍,在一方方小小的戏台上替戏中人尝尽人生百味。一曲谢幕,褪去锦绣霓裳,他们回归普通人。但戏服,仍在一隅里诉唱着口耳相传的古老技艺与积淀百年的厚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