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把一生投入到波澜壮阔的生活和创作中,以蓬勃的生命力写就一部永恒的“青春万岁”——(引题)

王蒙:我写了70年,现在还没停(主题)

哈尔滨日报记者 韩冰

王蒙,生于1934年,已然90高龄。如今他依然文思敏捷、滔滔不绝。70多年来,他不停歇地写作、学习,不仅著作等身,还能以英语、德语、日语、俄语、哈萨克语、波斯语流利地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蒙在哈题字。

笔耕不辍“热劲”十足

不辜负得到的快乐和恩情

王蒙说:“我写了70多年,现在还没有停。今年夏天还写了一部中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笔耕不辍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内在的精神驱动力。他把这股动力称为“热劲”。

对于写作,每个人的“热劲”的来源不一样。

“我的特殊幸运在于,我从小就深度参与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党的生活、党的事业。”他说,11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的共产党员就是叶剑英的秘书。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背景,对于作家产生独特的影响和推动力。王蒙表示,高尔基的“热劲”可能来自于他的贫困。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则把自己称为“写作的动物”,她说,“我的生活需要这个,写作是我活着的兴趣,我有所作为的需要。”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写作的动力来自于痛苦。他说,最恐惧的事情就是对不起这辈子所受的痛苦。

王蒙则这样说:“我经常反问自己,我们不仅不应该对不起痛苦,更不应该辜负你所得到的快乐,你所得到的恩情!”

王蒙提到,今年夏天他看了很多作家的传记片。在一部法国拍的契诃夫传记中他发现,原来《小公务员之死》那样脍炙人口的名作,契诃夫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写出来了。

谈到巴尔扎克,王蒙感慨,巴尔扎克只活了51岁,却写出来那么多的作品,我自愧不如。“你们总说我著作等身,其实是因为我个子矮,如果我像姚明那么高,我还得再写100年才能著作等身。”王蒙风趣幽默地说。

“我可太爱学习了”

访德六周,抵达当晚就报德语班

王蒙一生中多次提到学习对他的重要影响。90岁高龄的他面对年轻作家打趣道:“你们年轻人要谦虚,到了我这个年龄可以‘猖狂’一点——我可太爱学习了!”

说着,他秀起了纯正的德语。他告诉大家,1996年他应邀去德国工作6周,到德国的当天晚上他就报了一个德语班。6周当然不可能学会德语,但是王蒙认为,来了德国总要学一学当地的语言。虽然过去了近30年,他依然可以用德语叫车、打电话。

王蒙还可以熟练地用日语、俄语致辞、交流。会日语,是因为小时候北京被日军占领,从小学过。俄语,则是1949年前后,跟着中央广播电台的俄语节目自学的。2003年,他被授予俄罗斯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位,他流利的俄语致辞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对于一些小语种王蒙也可以轻松驾驭。他曾经去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访问,当他口中说出哈萨克语的时候,与会群众沸腾了,大家都在欢呼,他们无法想象一个来自于遥远东方国度的作家可以用他们的语言发言。毕竟,哈萨克语不是英语、俄语、法语……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伊朗,在那里,王蒙用波斯语作了15分钟演讲。

学习就是一种娱乐

多活一天就多学一天

王蒙说,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目的,就是一种娱乐。人和人之间,语言通了,心灵也就通了,用北京话讲,就是“套瓷”成功。外国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中国人真有意思,也许,通过这个人,他们会想去了解中国。

学习不仅要涉猎广泛,也要致力精深。王蒙说,无论你写到哪一行,都要对它有充分了解。比如你要写吃,就要学习到一级厨师那个水平。你要写政治,就要像一个研究中美关系的博士那样,对相关专著有充分的研读和积累。学习历史、自然科学也是这样。学习就是自娱自乐,多活一天就多学一天。

王蒙认为,成为一个作家,还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有丰富的想象力。作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扩展自己的人生。没有做过的事情,可以去试着做;没有做过的事情,也可以写出来。比如你没有创业过,并不代表你不可以写创业,也可以写,可以扩展,发展的余地很大。

选择了写作

就是把自己献给文学了

走过漫长的创作之路,王蒙深知文学之路并非坦途。他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要面对很多痛苦、可能、挑战,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他很喜欢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那句:“因为除了写作,我什么也做不成。”

王蒙说,一开始还不完全理解。但现在,我更充分地理解了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准备从事文学,就得准备好付出代价。他举例子说,本来你可能有足球天赋,可以进国家队当守门员,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文学,就得放弃足球,“把自己献给文学了。”他说,这种代价中有一种苍凉和悲壮。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