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为了避免内战,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5日,签订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同年初的政协会议上,中国青年党与民主同盟等国内进步党派提出了“停止军事冲突、实行军队国家化案”的议案,美国顾问马歇尔根据政协的最终议案,提出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简称《整军方案》,经过六轮磋商,2月25日,国共双方落笔签订了通篇精神为“军政分离”的美国式《整军方案》,压制了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的统治权。
《整军方案》中,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存在大概维持了二比一的比例,在海、空军的建设上,居然还为中共当时并不存在的海空力量预留了30%份额,自然让蒋介石如鲠在喉,难以真心接受。
既然白纸黑字签了约,蒋介石只好从最容易调整的地方先下手,开始整编陆军军队,在整编的过程中,除了对外高调宣称“避免国共内战”,撇清责任,还可以一石二鸟,借此削弱不服管的地方“军阀”实力。
按照方案,国军要将纸面上的91个军(含2个骑兵军,不含中共部队)、252个师的人马,整编成60个师(中共需要整编成30个师)。对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来讲,整编后虽然淘汰很多冗余兵员,但战力方面并无太多降低,也就是说,一个整编师的军力配备,并不低于之前的一个军。
以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为例。
1946年6月1日,第74军奉命整编为74师,原军长施中诚他调,由下属之58师师长张灵甫接任。
第74军有着一个光荣的抗日传统,1937年8月,74军奉命组建,首任军长俞济时,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也有一说是蒋介石的外甥,刚刚组建,还未举行成军仪式,王耀武便率领下属的51师开赴淞沪战场。在俞济时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军长。之后的74军,又先后投入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战绩突出,被誉为“虎贲英雄”。1944年1月施中诚接任军长后,又参与了雪峰山战役。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74军几乎参与了国军抗战中所有的大型战役,以能啃硬骨头著称,堪称抗日铁军,日本人也把74军下属的51师、57师、58师三个带5字头的部队称为“三五部队”,倍加重视,美国顾问团更是发出了“国军中,只有74军最能打”的赞叹。日本投降后,74军奉调进驻首都南京,成为绝对嫡系的“御林军”部队。
张灵甫接手后的整编74师,已将51师、57师、58师改师为旅,各裁撤一个团,变为三旅六团的规模,其师部直属部队还设有辎重兵团、工兵团与榴炮营、特务营、通信营、搜索营等四个直属营,以及一个战车连,人数从抗战时的四万五千人减少到了两万多人。
虽然号称美械,但在抗战时美国人的支持力度极大,弹药充足,自1946年开始,美国对国共双方表面采取中立措施,停止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弹药无法及时补充,除了重炮和汤姆逊冲锋枪,只好大面积改用国械。
内战开始之后,在1946年的攻势中,74师战损近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兵,以至于到了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老兵在74师中的比例已降至四成以下,因为孟良崮地形多山,战车、榴炮部队无法进山,没有参战。面临华野9个纵队、多倍的人数优势,孟良崮战役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之后虽然再次组建,却已是苟延残喘,再无抗战时的赫赫威名与旺盛斗志,在淮海战役中,由重组的74师改编而成的74军再度被全歼,这一次,它没有逃脱被推着小车支前的人民战争洪流淹没的命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