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李口称的“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表现真的不够给力,炸成两半的事儿有,炸开一条裂缝的事儿有,没炸开只是呲烟花的事儿,也有。

抗战之前的中国国民政府曾经批量购买过德国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在国内战争中被大量运用,杀伤力较大,于是在汉阳、济南、山西、巩县各地的国军兵工厂,纷纷推出仿制版,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M24系列在老家德国于1924年定型,它的外壳是采用薄脆钢板冲压成型,里面填充的是TNT炸药,属于靠爆炸冲击波和少量弹片造成杀伤的进攻型手榴弹,但也可以加装刻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变成靠大量散碎弹片造成杀伤的防御型手榴弹。由于德国M24系列独特的木柄长把,使得它的空中运行轨迹既远又稳定,给对手带来很大麻烦。

国军兵工厂仿制的德国M24系列手榴弹,水平则良莠不齐,山西、济南兵工厂采用的即是铸铁外壳和黑色火药,八路军的兵工厂前期由于缺乏设备、技术、原料和经验,所仿制出来的成品也大量使用黑火药和铸铁,即便这样也是前线部队的宝贝。随着八路军兵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八路军军级的正规兵工厂产量跟不上实战需要,各级边区兵工厂也就地取材,开展土法制造手榴弹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易模具制造而成的铸铁式手榴弹,比起冲压钢板,设备投入这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敌人来扫荡了抱上模具就可以撤退,即便丢了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套,但这种制作工艺就决定了弹壁厚薄不均,再加上黑色火药的局限性,使得文章开头时描述的那一幕幕成为现实——这种“边区造”手榴弹老是炸不响,炸响了往往杀伤力也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后期,八路军兵工厂在旅德华人的帮助下,偷师掌握了钢制弹体的生产技术,在许多归国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在火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制造出了硫酸,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多款烈性炸药。根据地不缺煤矿和铁矿等能源材料,这也是稳定生产的一大保障,打这时候开始,小日本的苦头就来了。

根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了3000万颗以上的手榴弹,其中八路军及其下属部队使用了800万颗,侵华战争中日本军人的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就得拜中国生产的手榴弹所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显神威的黄崖洞兵工厂的“边区造”主要还是配备给八路军主力部队,像县大队、区小队、敌后武工队这些游击队员们,恐怕更多的还得使用简易版的各不挂名分厂制造的土法手榴弹,不仅仅是被李云龙诟病的铸铁,甚至石头、陶瓷也一样被广泛使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敌寇的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