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研究毛泽东时,一直有个疑问:毛泽东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上过军校,是如何成为名誉全球的军事家的?换言之,他会打仗的本领到底哪里学的?
美国陆军军事学院院长罗伯特·斯格尔思称,毛泽东的运动战是对东方人的战争方法重新加以定义和创新以击败西方人的。
他认为,毛主席可以取得革命胜利,主要是因为毛主席擅长运动战。其实这个说法对中国人来说,真的太片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毛主席的伟大,不单单是熟悉中国国情,善于游击战,如果是这样,那就不会说“千古一人”这个说法了。
笔者认为,毛主席之所以可以在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上过军校的情况下,成为名誉军事家,主要有几个其他人完全达不到的高度,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其一、博古通今
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战略家,不仅仅需要通晓历史规律的深邃眼光和高度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肚子里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可以贯通古今,灵活运用。
实话说,在毛主席读书的时代,知识分子并不是,1918年毕业时很多学生甚至还出国留学,比起毛主席来说,他们读的书或许并不少,但问题是,有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从写诶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就拿《毛选》来说,第五卷一共130万字,其中毛主席基本上是拈手就来,旁征博引,什么《左传》《老子》《孟子》等等等等,凡是大的历史人物,曹操,司马迁,韩愈,朱元璋,甚至国外的劳克塞维茨,达尔文等,随手举例,文采斐然。
学习历史知识,对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战略预见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还有现代文化知识。读书是毛主席一生的伟大爱好。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尽可能抽出时间去读书,在卫生间,在骑马途中,在吃饭时,只要有空就读书,因为肚子里有大量的知识,所以他可以灵活运用,不管是管理军队,还是管理其他,都可以随手借鉴历史上的案例。
有人说,毛主席打仗靠着的《孙子兵法》,毛主席虽然没有明说到底有没有,但毛主席的很多经典战役案例中,确实有《孙子兵法》的战略在里面,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创新。
比如1938年5月,毛主席把2000多年前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法运用到人民战争中,指示军民用“围魏救赵”战法,声东击西,打破敌人的围攻,这种案例数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善于总结
如果把善于总结当成一个军事家必备的因素,或许有点浅显,但事实上,这是毛主席身上非常重要的品质。
毛主席亲自说过,一切带有原则性的军事规律,都是前人或者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是给我们血的教训,我们应该着重学习。
毛主席的意思就是,即便是古代兵书,也是在经历了很多惨烈的战争才总结出来的兵法,应该好好学习。
1936年毛主席到陕北后,在给叶剑英的信中说,让他多去买点兵书,还专门嘱咐,买一本孙子兵法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从毛主席的很多军事著作也可以看出来,毛主席在实践中运用了很多古代兵书上的东西,比如毛主席在阐述“以劣胜优”、后发制人的思想时,用《水浒传》中洪教头气势汹汹要打林冲,结果被退让的林冲看出破绽,一脚踢翻的故事,来阐述劣势军队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有计划的战略退却的原则。
在战争时期,毛主席就中国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总结了两点,一个是如何打“以弱胜强”的仗。一个是怎么打农民战争。
因为从革命早期开始,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八路军时期,还是解放军时期,一直都是以弱战强,很多战争都是用战士鲜血换来的,所以必须要总结经验,少牺牲,多胜仗。因此,毛主席研究出了很多方法,这从经典的“四渡赤水”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把他自己的那套打法成竹在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者,他总结出唐代黄巢、以及李自成那样的流寇主义,是历代农民起义在军事上失败的重要原因。显然,毛主席研究这两方面,与他领导红军、八路军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单单从这点看,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无人可及。毛主席出生在农村,他了解农民,所以对农民战争他十分注重研究,那些留洋回来的高材生根本不会完全懂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毛泽东高超的战略,灵活的战术,让人望而生畏。”

当然,这两点显然不是毛主席可以成为一个名誉军事家的全部,如果没有从小的天赋,这也是很难完成的。除了军事方面,毛主席在政治方面,外交统筹,诗词创作上都有所建树。
这个世界上,或者不会再有第二个毛泽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