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初秋时节,广袤大地翻开了丰收的篇章,在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六股路村,五谷丰登,处处洋溢着古朴纯美的味道,彰显北方农村秋收丰满的一面,既丰富着农民丰收节的经纬,又唤醒了人们的乡愁记忆。

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

农村秋收,往往离不开玉米这个主角。9月2日,六股路村的大片玉米地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光太正指挥联合收割机收割早熟玉米,一个个玉米“金光闪闪”,煞是喜人。“我们这里种得最多的还是玉米,以前能解决温饱,现在是致富粮。”王光太告诉记者,他也是一名种植大户,流转了750多亩土地,夏收小麦,秋收玉米,现在收获的是早熟玉米,后续有晚熟品种,前前后后要忙活半个多月。

与喧嚣的玉米收割现场不同,附近一块棉花地里,六股路村村民侯秀云正静静地采摘棉花,雪白而饱满的棉花诉说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记者了解到,棉花与寿北农民渊源颇深,作为耐盐碱作物,它鼓起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也把人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一直是人工采摘,种棉花管理简单,但采摘费力费时,这些年价格总体稳定,每公斤保持在8元钱左右,风险小、不愁卖。”侯秀云说。

寿北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某些特殊的作物,在六股路村的耐盐碱农作物中,除了棉花还有谷子。据王光太介绍,盐碱地上种谷子,加工出来的小米口感好、营养足,村里种谷子有几百年历史了,原先分散种植,现在是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涌现出了一些种植大户,当下是谷子的加速成熟期,金灿灿、沉甸甸,只待收获了。

“现在水利条件好了,我们这里不但谷子种植延续下来,而且有种水稻的,培养了不少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王光太自豪地说。

侯秀云所在的棉花地南侧,是一块花生地,地上绿意盎然,地下果实累累,田间铺设着滴灌设施,凸显种植的现代化和精细化。作为当地的传统农作物,花生仍然保持着一定种植规模,与之相比,同样步入丰收季的红薯已成为配角,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蕾而存在了。

记者采访当天,恰逢一场秋雨刚刚结束,六股路村碧空如洗,空气清新。阡陌纵横间,以这美丽的幕布为背景,人们或用手工或用机械,收获着五谷丰登的喜悦,感受着生活的甜蜜多彩……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文图

通讯员 : 朱军 刘娜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