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一起来感受这座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
“我是一个脊髓病患者,今年69岁,已经病了64年,我深知疾病和残疾的痛苦,在这64年中,我坚强地生活,克服困难,但是也一直盼望,医学的进步,让我能够得到康复。”8月23日-26日,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暨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在杨浦举行。在大会交流环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前主席、康复国际(RI)组织主席张海迪以切身体会,表达了对未来残障人士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的期待。
医学进步、科技发展,无障碍环境不断建设完善,人文关怀如雪中送炭……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生活秀带”致力于为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全人群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让城市温度“畅行无阻”,让所有人能够切实、充分、游刃有余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无障碍空间的友好,是“面面俱到”的
在直播间展示自我,在咖啡烘焙实践教室学习技能,在知愈空间放松心灵……全新的杨浦区阳光综合活动中心,于近日启用。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同空间载体“各司其职”,分别承担知识宣讲、手语交流、中医康复、辅具展示等不同功能。“为我们残疾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开放首日,前来参观的残疾人纷纷点赞。
“活动中心的建设,是建立在充分考虑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杨浦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空间规划上,中心以人性化为原则,以残疾人的活动便捷性为考量,从康复指导到个性化训练,从培训技能到成果展示,科学划分层次,精细分类设置。“我们想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友好环境和展示平台,让每一位走进活动中心的残疾人朋友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杨浦区阳光综合活动中心启用当天,市残联、区残联一同为杨浦2个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授牌。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延吉新村街道残疾人阳光睦邻中心这两家基地,将在市、区残联的指导下,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残疾人康复服务形式,探索发展基于区域实际的残疾人康复工作。
其实在此之前,不少残疾人士已经在“家门口”找到了康复训练的“专业陪练”。
位于大桥街道市民健康促进中心的阳光康健驿站是全市面积最大、器械最多的一处。无论风吹日晒,只要阳光康健驿站开门,家住附近的杨女士就过来“打卡”,她开玩笑说这就像上班,上午下午都来报到。
2013年,杨女士罹患脑梗,术后右侧偏瘫,右手几乎丧失功能,腿脚也不便。大桥街道市民健康促进中心投入试运营后,听说这里有专为残障人士提供运动康复服务的阳光康健驿站,杨女士就立刻过来体验。每天康复训练4个小时,坚持了3年,现在她已能稳步行走,虽然右手依然不够灵活,但已经能举至头顶。“整个人精神变好了,在这里健身很开心,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提及健身的感受时,杨女士难掩笑意。
这里不仅配备了体质检测、运动康复设施,还有专业运动健康师提供功能测评和科学康复健身指导。
68岁的王老伯于2017年罹患脑卒中,右侧身体功能性障碍,在康复医院进行了7个月的治疗后效果不佳,经朋友介绍他得知了阳光康健驿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过来锻炼。“本来只是想减慢肌肉萎缩的速度,上海体育大学的张博士为我测试了身体后,告诉我手和脚部的肌肉还有提升的空间,这让给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更有信心了。”
经过持续不懈的科学健身,如今的王老伯不再需要拐杖的支撑,能够独自行走。“之前因为生病,行动不便,我感到有些自卑,但是这里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很放松。”王老伯说。
2018年5月,殷行街道建成全国首家同时服务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以及残障人士的全人群社区市民健身中心,首次将残疾人的运动健康空间融入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本着“全民健身,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杨浦在全国首创阳光康健驿站,这是杨浦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破解残障人士社区康复难题的一种全新探索,这里的运动器械和健身课程,都是为残障人群和因疾病导致身体功能受限的老年人量身定制。目前,杨浦已经建成8家阳光康健驿站,并已推广至徐汇区、浦东新区、宁波市鄞州区等地。
如果说阳光康健驿站仅仅是专门为残障人士打造的“一站式”社区运动康复服务中心,可能有失偏颇,正如杨女士、王老伯所言,这里还是残障人士进一步融入社区、开展交流的社交平台。“家门口”的阳光康健驿站内,社区残障人士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寻求属于自己的“更高、更快、更强”。
以往只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未来科技”,正成为他们的“铠甲”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制成的电子导盲犬,在杨浦滨江开启第一次在视障人士带领下的实地操作测试。这是科研人员为视障人士出行开辟新路的创新探索。
电子导盲犬“长”着六条腿,前进、停步、拐弯,每一个动作都做得犹如行云流水,遇到行人或障碍物,它也能即刻感知,紧急避障。测试结束后,视障人士李菲忍不住摸了摸电子导盲犬,仿佛在摸一条真正的小狗。“与大众想象的不同,并非每一个视障人士都善于使用导盲杖,像我平时出行,通常需要家人或朋友带着一起走,”李菲说,“这种体验很棒,当电子导盲犬引领我前进的时候,我能走出一条更直的路线,而自己走的话,看不见的人是走不了一条直线的。”
这条与众不同的导盲犬,只是科技助残的一个缩影。
本次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暨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的主题为“科技赋能康复未来”。大会重点探讨康复治疗、康复护理、无障碍交互设计等领域的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基础议题,并关注智能康复与康复机器人、科技养老与智能照护机器人、未来康复与人形机器人、康复科技创新与中医智能康复、再生康复与仿生假肢、康复机器人与标准规范、居家康复与康复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风向。
在展示区域,不时可以看到工作人员身着充满未来感的外骨骼机器人来回穿梭。这些过去只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机器人,如今正成为让无数瘫痪患者重新行走的“铠甲”。
7年前,因为一场意外,邵海鹏从高空坠落,导致双下肢截瘫。医生告诉他,可能要终生卧床,恢复好一点的话,或许可以坐轮椅出行。“这里展示的是不同型号的产品,可以应用于康复的各个阶段。刚受伤两年之内,是神经恢复黄金阶段,我用的是初期的这款,它可以模拟人的行走,刺激神经再生,我现在穿的是康复后期的设备,有自主行动能力,但是肌力不够,它可以辅助行走,增加肌肉力量。”如今,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邵海鹏不仅重新感知到双腿的存在,甚至还完成了全程马拉松距离的行走。
像邵海鹏一样,借助外骨骼技术重新开始行走的偏瘫、截瘫患者越来越多。大艾机器人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已在全国的200-300家医院广泛应用,每台机器每天可帮助约16位病人开展康复训练,大大提升了康复效率。
机器人行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令人惊喜的是,影视和游戏行业常用的动作捕捉技术,在康复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
“其实比起游戏,动捕技术在康复领域有着更广大的应用前景。”为《黑神话:悟空》提供动捕技术的企业此次带着动作捕捉分析系统来到现场。度量科技华东区总经理迟昊介绍,他们带来的这套光学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用高性能红外摄像头捕捉反光标识点,采集并生成精准、实时的动作信息,可广泛应用于运动康复、机器人、无人机、机械仿生、虚拟现实、模拟训练、医疗整形、军事军工、电影动画、游戏制作等领域。“我们是康复设备研发的重要一环,为康复机器人厂家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他们可以拿我们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
远端康复机器人床边可用,动作捕捉系统可精准分析步态,全新的无障碍空间启用开放,在家门口既可获得专业精准的健康服务……张海迪的梦想有没有可能实现?这道民生题,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正在奋力作答。
来源:上海杨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