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在接受采访时对小米汽车“贴脸开大”。他表示, 小米SU7 参数 图片 )的造型很明显是抄的保时捷,“真不要脸”。

同时还对小米给予了“肯定”,表示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只要成功。当然最后也“挽尊”了一把,说消费者会仔细考虑这个品牌是干什么的,手机都是长差不多,但汽车永远不会,似乎也是暗示小米汽车长久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汽车圈又出现了一位“纪检委”,最近汽车行业的“正义之士”似乎特别多。有企业老总,有公关负责人,有技术专家,当然也有头部的车评人。似乎一夜之间,都在下场“开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俞经民所说的事有没有道理?个人的一些见解与大家分享一下。

(1)抄袭风波,小米巧妙化解

首先说一下个人看法,我是不太喜欢抄袭的。莆田的鞋子哪怕质量比正品更好,价格又只有三分之一,我也不会考虑。甚至一些打着“重新加载”的口号,仿照的品牌鞋子(专利已经过期),我也不会买,算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支持原创。

但不得不说,小米对于这件事的处理,绝对是教科书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小米抄了没有呢?这个是肯定的。反正小米SU7刚刚亮相的时候,车圈所有人的观点都非常一致,“他们怎么敢的”?因为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小米SU7就是抄的保时捷,算是 Taycan 和帕拉梅拉的结合体。也有一些粉丝说,这属于“模仿后创新”,个人觉得大可不必,抄得这么明显了,设计、车身姿态都如出一辙,继续“洗”是真的难看。

不过这样做问题其实也不算大,一来设计专利本身是很难判定抄袭的,当年的众泰做得比小米更加过火,保时捷告也没告赢;二来保时捷帕拉梅拉的设计专利是2011年申请的,已经过期了,理论上车企都能用。

保时捷官方还专门回应过这件事,说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算是较为体面地揭过了这一章,也算是车圈主流的态度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理上没问题,保时捷官方也没打算追究(实际上也追究不了),剩下的就是应对舆论了。抄袭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一个应对不好也容易出问题,而小米的回应简直是满分。

关于像保时捷,小米的回应是,谁能拒绝女朋友长得像刘亦菲?这个答复相当高明,对呀,我的车只是像保时捷,又不是真的保时捷,就是像,就是好看还不行吗?虽然有点诡辩的成分,人像和车像还真不是一回事,不过应对真是完美。

甚至由于小米的流量大,并且口碑不错,还出现了部分保时捷车主“爆改”小米SU7的事。就是把保时捷的尾部贴上“xiaomi”、“北京小米”、“SU7”等标识,看上去似乎就是小米的车一样。

不得不说,能把抄袭这件事玩到如今这样的水准,小米的运营能力值得点赞。

(2)“抄袭”算常态,上汽也逃不过?

其实话说回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抄袭史”,这个真没啥好说的。最早美国车崛起,也是抄的德国车;然后日系车也是靠着给欧美车企“代工”起家,早期也是走“山寨”路线;国产车就更不用说了,早期几乎没有不抄的,上汽乘用车其实也逃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前几年的 名爵6 ,就被很多人质疑是抄袭马自达。虽然上汽做了解释,表示自己是英国血统,早期是做跑车的,如今做运动轿车非常合理。但明眼人也能看出来,设计上确实“借鉴”了马自达,或者说设计师“想一块”了。

领克和极氪的设计,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借鉴”了保时捷,只是确实没有小米做得那么彻底;公认的国产车设计之光 坦克300 ,也被很多人说“借鉴”了新款福特Bronco的外观造型设计。

这些还只是外观,其他方面的“抄袭”可能更加严重。比如早期的 传祺GS8 ,就被指发动机是菲亚特的,底盘是逆向的 汉兰达 。而大部分国产SUV起步,基本就是CR-V、荣放、 途观 这三款车选一个“抄”,比如 哈弗H6 就被认为是“逆向”的CR-V。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倒不觉得这些有什么问题,这些国际品牌起步更早,主流的设计,主流的技术,它们早就摸索得差不多了。国产车起步晚,难道一定要把它们踩过的坑重新踩一遍吗?没这个必要吧。

当然国产车这几年也有了一些不错的原创设计,比如比亚迪汉的设计就不错,大气、稳重之余,还多了几分国风。甚至新款的 帕萨特 还“借鉴”了比亚迪汉的部分设计,最初大家还准备声讨一下大众,后来发现比亚迪的设计师居然是从大众挖来的,搞半天原来两者是“一家”。这个“官司”也就没必要打了,也打不明白。

总之,在汽车行业,“抄袭”其实不怎么可耻,当然小米这种做法还是稍显过分了一些。

(3)“纪检委”不好当,小心反噬

这两年汽车行业的压力确实大,以至于很多相关的从业者都不再“温情”,主动当起了“纪检委”。但个人觉得,直接攻击对手固然畅快,却很容易被反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汽乘用车为例,今年1至7月的销量为38.51万辆,同比下降20.19%。这个时候跳出来直接对小米开炮,哪怕其占几分道理,得到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反正我看到的反馈,大多数人都是无感,还有人表示,为什么保时捷不急,国际车企不急,就这些国内车企急,是不是真急了?

这个其实有点像之前的长城、吉利攻击比亚迪常压油箱,法理上对手并没有什么破绽(这个也是红线),对于消费者貌似也没啥实质性的伤害,说破天也很难得到更多共鸣。反复拿出来“鞭打”,很难让消费者共情,除非本身就对小米或比亚迪有意见。

而且有些事情,哪怕是真的,也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能力。比如特斯拉这几年更新非常少,两款主力车型在一些方面确实落后了。但一些车企疯狂贬低特斯拉,就很容易被反噬。消费者会本能觉得,你把自己说得这么好,到底是不是真的?难道那么多买特斯拉的用户都没你聪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像小米SU7这样,主动说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产品不比 Model 3 差,还是很能争取好感的。不论是不是特斯拉的拥趸或者粉丝,都更容易接受。

其实说到底还是产品说话,消费者都试驾了,自然会有答案。主动去攻击对手,前提一定要是自己各方面都能站得住脚,并且对手的问题确实是有杀伤力的。要是满足不了这两点,大概率会适得其反。

这两年,国内车企的压力确实非常大。这个我们之前写杨学良攻击比亚迪的时候也提过,确实整个体系的承压已经接近极限,车企都要释放。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车企高管“失态”,他们不服气比亚迪,不服气小米,不服气理想,时不时要来一把痛击,也确实得到了一些流量,但更多还是消费者的“不解”。

个人觉得,更关键的还是产品。吉利的 银河E5 出来,小鹏的MONA M03出来,都是立马大卖,靠的就是出众的性价比和厚道的配置。包括吉利星愿马上也要出来了,个人觉得也是很有竞争力的一款小车,从 海豚 海鸥 手里抢一部分市场问题不大。不过上汽倒是没看出什么动作,有吸引力的新车不多,这个时候出来攻击对手,属实有点看不懂。

把攻击对手的劲头拿出来,多产出一些好车,汽车市场的潜力依旧有,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