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探索思政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院级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工作,近日,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参与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其中由王功名教授、刘昕老师指导的思政2301班金韦圳团队推送的“掌上报到—海南自贸港基层党员‘双报到’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王彦玲教授指导的思政2301班柏晶月团队推送的“海南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基地”在刚刚结束的项目评审中荣获省级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本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秉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在充分发挥“国创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基础上,极大激发地方各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教育成果落地转化,彰显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平台作用,有利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从基层调研到材料筹备;从打磨选题到项目申报,申报团队每一步都在学院‘双创’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明确方向、清晰思路、悉心打磨,最终获得立项,突破了文科专业创新创业难的瓶颈,充分印证学院‘双创’育人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实践性。”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如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倍增效应,推动专业高质量建设与应用型、复合型思政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成为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培养“带得走、接得住、用得上”的思政人才为目标,以校内校外各大实训孵化平台为依托,在融通各方资源同时,加强集中培训、个别指导,将“双创”育人落在实处细处,确保专业学生有所产出、有所收获。

立项团队在学院培训下,立足专业,将研究重点转向社会所需、所盼。金韦圳团队在学院精心组织下,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线开展行业调研,在搜集基层党务相关资料、了解自贸港背景下基层党建新趋势、新动向基础上,以数字化、智慧化赋能“双报到”制度落实为抓手,深入研究海南自贸港基层党员“双报到”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旨在促成社区“政治资源”“人力资源”向“治理资源”有效转化,推动构建双报到智慧服务网格实现多级联动,确保基层党组织规范、高质、高效、有序推进“双报到”制度的实施与执行的目标,以此响应自贸港背景下党建引领地方治理的现实需求,助力“创新”“创业”与“创价值”融汇。柏晶月团队在学院老师带领下,将研究重点聚焦乡村振兴,着眼大学生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大力发展山海结合的乡村特色旅游”为转接,致力打通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海南乡村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海南打造“千村千貌”的乡村特色旅游研发基地,带动青年发展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海南乡村常“青”常“兴”。

立项团队在学院指导下,依托平台,将“双创”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团队成员在‘双创’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调研、选题、磨题、定题、拉纲、撰写等方面与教师深入讨论,不断走进项目申报的全过程、各环节,脚踏实地学好一门专业学问、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产出一个满意成果,以此通达“创新”精髓、悟透“创业”门道,成为思政创新人才培育的受益者,更成为贡献者。

此次推送的两项申报荣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不仅在“大”处彰显三亚学院不断优化的全过程“双创”育人格局,更在“细”处凸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创新人才培育上下的“绣花”功夫。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迎此次荣获省级立项之势,着眼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现实需求,继续挖掘优质课程“双创”资源,搭建“双创”人才孵化平台,完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将“双创”落在教学、科技、人才协同推进的始终,以此激发思政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