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
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
樱桃河畔
微风徐来
“泾”彩不断
黄浦江是上海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翻开上海市地图,最为显著的地理特征之一,就是作为上海市母亲河的黄浦江。黄浦江干流起点在淀山湖湖口,由西向东进入上海市区,在上海的中部转向,由南至北汇入长江奔向东海。这一直角大弯角,就是“浦江第一湾”。
追溯上海最早的历史地图,唐以前的上海,在当下黄浦江所在的位置,竟然是一片空白。此时的“上海”,唯有两条东西向的大河,一是北部(今嘉定区范围)的旧江,二是中部(今闵行区范围)的横潦泾。直到宋元时代,才出现了南北向的“黄浦”和东西向的“吴淞江”,而此时仍旧没有“黄浦江”。
明永乐年间,朝廷派户部左侍郎夏原吉(1366—1430,字维喆)赴江南治水。永乐二年(1404),夏原吉主持开凿范家浜等工程。他积极采纳鲁汇叶家行诸生叶宗行的建议,“黄浦夺淞”,动员十余万民工,以“第一湾”为起点,先后疏浚大黄浦、赤雁浦、范家浜等河道,打通了黄浦与吴淞江之间的淤塞(今日上海的陆家嘴区域),实现了“江浦合流”。
“江浦合流”工程将“黄浦”与“吴淞江”合流并引入东海,由此这条新黄浦就被命名为“黄浦江”。黄浦江在历朝历代皆为航运要道,商贸巨轮上溯黄浦江可通往郡城,向下可直抵上海县城,为上海开创了永续发展的水利、农业、交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使上海县从一个普通县城发展成为“江海通津,东南都会”。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黄浦江无疑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与命脉。
“江浦合流”工程奠定了今日上海的人文地理格局,功垂千秋,意义非凡。它不仅消除了城市的洪水内涝,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绿色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农业灌溉的重大水利工程、通商往来的黄金水道、城市发展的人文走廊,奠定了上海市“浦东浦西,泮水而居”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浦江第一湾”是“江浦合流”工程的起点,是一项长久以来被人忽视却又弥足珍贵的城市历史景观,以它为时空纽带,还串联着众多的历史遗迹、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关联性文化景观。
20世纪70年代的“浦江第一湾”(资料图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