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的奠基,彰显了克难奋进的中国精神。7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协办,京东方科技集团承办的“156项工程”与新型工业化专题座谈会,在原北京电子管厂旧址举行。来自全国13所科研机构及高校、5家文化单位、8家“156项工程”代表企业及部分省市工信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156项工程”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156项工程”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传承创新进行深入交流。现将部分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整理摘编,分两期发布。本期发布科研机构、高校和省市工信部门代表发言。
研究把握“156项工程”的当代启示
朱佳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
朱佳木会长在座谈会上发表致辞。(主办单位拍摄)
“156项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志。
“156项工程”是在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起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帮助设计、提供设备和主要建设物资,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核心,最终确定为154项,实际施工150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无疑是“一五”计划建设,其标志之一无疑是“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体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智慧、我国劳动人民的觉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
“156项工程”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加工、船舶制造、化学工业、煤炭、电力、石油、现代化军工,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当年处于世界先进工业水平的几乎所有门类,从一开始就是瞄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布局的。可见,它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我国之所以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之所以能在今天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都与当年的这一布局密不可分。
“156项工程”是在我国民主革命胜利不久、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签订停战协定、经济仍处在一穷二白状态下进行施工的。其间,广大工人不畏艰难,农民群众无私奉献,全国人民大力支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模范事迹,充分体现出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56项工程”也体现了当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党和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正如陈云同志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
“156项工程”为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6项工程”就像156根擎天巨柱,顶起了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大厦。它不仅建成了一批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关键作用的骨干企业,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为我国后续五年计划建设所亟需的技术人才和工人骨干,积累了工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而且,孵化出了千千万万个在各条工业战线上发挥了和仍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播撒了无数品质优良的种子。总之,对于“156项工程”的伟大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今天研究“156项工程”,对于增强历史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一五”计划和“156项工程”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
第二,有助于深入总结计划经济时期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作用有机结合好;做到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难题。”
第三,有助于传承在“156项工程”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我国工人阶级的志气、骨气,以及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指导思想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焕发出更大的斗志和干劲,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第四,有助于唤醒人们对以“156项工程”遗址为主体的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156项工程”承载着对前人奋斗业迹和宝贵精神的记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见证和红色文物。由于时代变迁,其中有些厂房和办公、生活设施被拆除改建,有些则被挪作他用。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宣传“156项工程”的历史,提醒有关部门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不能任凭其随意消失,以便利用它们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党史国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156项工程”建设形成了珍贵物质遗产和文化内涵
董志凯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
董志凯研究员在座谈会上发言 。 (主 办单位拍摄)
了解重大工程是读懂创新中国的一把钥匙。“156项工程”建设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重大工程。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在经济十分落后、工业门类残缺、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业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建设“156工程”,支撑起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一步步走向自主可控的历程,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起到了奠基作用。“156项工程”建设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56项工程”建设所形成的珍贵物质遗产和文化内涵,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谱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工业史研究具有资政育人和护国安邦双重意义
武力
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
武力主任 在座谈会上发言 。 (主 办单位拍摄)
“156项工程”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和作用。出于国家安全考虑,“156项工程”在关键领域的产业构建方面是瞄准世界领先发展水平的。从这个角度讲,研究“156项工程”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意义。虽然当前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历史任务和国际环境都不同,但要继承和发扬好自身已有优势,这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也是党的领导的优势。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做好工业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工业史研究应该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政育人,更在于护国安邦。
“156项工程”对中国近现代技术转移意义重大
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原所长
张柏春主任 在座谈会上发言 。 (主 办单位拍摄)
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现代工业规模很小,技术落后,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苏联技术援华,使中国首次实现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近现代技术转移。这些重大工程的历史地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大规模转移技术,初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转移了中国过去没有或基础很差又急需的技术,填补了很多技术领域的空白。第三,与全国院系调整、科技远景规划相互配合,显著加强了工程科学体系的建设和工科人才培养,初步建立起产、学、研相互配套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
口述史应该成为“156项工程”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杨学新
河北大学二级教授、原副校长
杨学新教授 在座谈会上发言 。 (主 办单位拍摄)
“156项工程”在河北省的情况:一是当前对“156项工程”企业名单存在混淆。河北省有5个“156项工程”项目,但由于研究和宣传不足,一些企业误将自己划归为“156项工程”。二是“156项工程”不仅对重工业影响大,对轻工业、农业和地区经济实力也有明显影响。比如,河北省“156项工程”与当地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密切,其建设投产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在当时已经显现。三是“156项工程”体现的自力更生、学习外国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内核需要加强研究。四是研究方法要更加多元。“156项工程”涉及企业史、工业史和社会发展史,分别对应不同的研究资料和目的,口述史应该成为下一步“156项工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和工作。
“156项工程”是在发展当时的新质生产力
赵学军
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赵学军主任 在座谈会上发言 。 (主 办单位拍摄)
从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6项’建设工程资料整理与相关企业发展变迁研究”立项以来,团队走访调研了全国十余个“156项工程”相关企业。深感其发展的生产力,符合新质生产力核心含义,更为准确地讲,“156项工程”发展的是“新型生产力”。到今天,不少“156项工程”企业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坚强后盾,也必将为当前推进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
以大历史观把握“156项工程”中国防工业项目建设的历程与成绩
季卫兵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季卫兵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言 。 (主 办单位拍摄)
国防工业项目是“156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究这些国防工业项目是以大历史观把握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历程与成就的重要切入点之一。“156项工程”中的国防工业项目极大推动了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的建设,夯实了国防工业在新中国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新中国工业的战略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而言,“156项工程”中的国防工业项目较为体系化,但涉及最尖端领域的比较少;项目建设在努力争取国外援助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并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等的关键支撑作用。
(以下为书面发言)
现在是研究宣传“156项工程”的最好时机
陈东林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156项工程”是肯定的,邓小平、陈云、习近平都对“156项工程”等苏联援助明确给予正面评价。研究、宣传“156项工程”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把握苏联援助和我们自力更生的关系。对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的历史,在宣传上可以回避。现在是中俄关系最好时期,也是研究和宣传“156项工程”的最好时机;过去的研究和宣传不足,使社会上对中苏关系一些问题存在误解。宣传“156项工程”,应充分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积极作用。
采取类似大遗址保护措施考虑“156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杨晋毅
郑州科技学院 教授
“156项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与国之间的援助建设工程,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义。目前“156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整体形势十分严峻。以项目比较集中的洛阳工业区为例,近年来,许多重要工业遗产被彻底损坏;四大广场工业景观也未得到应有保护,有的主体建筑原貌至今没有恢复,周边环境破坏严重。有必要将全国“156项工程”遗产保护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建议尽快将“156项工程”精华部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议编辑出版《中国“156项工程”丛书》。
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的三个问题及建议
赵亮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黑龙江省有22个“156项工程”项目,数量仅次于辽宁省、陕西省,5个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但从实践看,目前这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还需进一步凝聚共识。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压力下,部分工业遗产被损毁,损失较大。二是缺乏政策性资金支持。老工业区遗存体量大、维护成本高;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通、活跃度不高。三是跨部门机制不顺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涉及部门多,包括工信、文物、建设、规划、园林、国资等,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下一步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理顺各地、各部门职责权限,推动有关制度、政策、标准的协调对接,形成保护工作合力。二是梳理优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审批流程和规范标准,减少社会资本参与障碍,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基金,参与工业遗产重大项目建设;在中央预算投资内设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专项,对各级政府、民间资本投资进行补助,调动各方面参与积极性。三是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契机,推动包含“156项工程”在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老工业城市党委政府目标考评内容,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发展格局,推进综合性保护利用开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