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6035字 | 阅读需1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叁拾伍期

随着虎门海域的隆隆炮声,清帝国的大门被英军的舰炮轰开,自平定台湾后,沉寂了百年的海疆又开始变得波澜起伏。康乾盛世之时,骁勇的八旗铁骑曾笑傲西域,击灭噶尔丹,平定大小和卓,将古老的帕米尔高原再次纳入版图。但此时,面对来自远洋的“夷狄”,驻守海防的“双枪兵”却已是腐朽至极、不堪一战。英军舰队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向北,杀到了塘沽。道光皇帝失魂落魄,罢免了忠心为国的林则徐,慌忙与英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帝国的腐朽被周边鹰视狼顾的西方列强彻底看透了,一时间,各国的军舰云集中国海面,逼迫清政府出让更多的主权。恰于此时,在广西的金田,洪秀全振臂一呼,数十万劳苦民众揭竿而起,短短两年便横扫江南,占据金陵。而英法两国也借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破了北京城,烧毁了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咸丰皇帝狼狈逃到了热河,眼见山河破碎,大厦将倾,悔恨之间竟一命呜呼。大清帝国已摇摇欲坠,满清统治者却继续奴颜婢膝地满足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对内则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中的有识之士,让他们自办团练,以替换早已不堪一战的八旗、绿营。靠着新编练的湘、淮两军和洋人的帮助,清廷逐步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汉族官员则借此登上历史舞台,位列朝廷要枢。这段时间,清帝国的政局相对稳定,内部纷乱已息,对外暂无战事,清廷又发起洋务运动大办军事工业,并大批进口西方先进武器装备,使得清朝陆军得以改头换面。危局的缓和给了统治阶层以太平盛世的假象,一些官员更是为了迎合慈禧太后的胃口把短暂的安定吹捧成了所谓的“同治中兴”,可“盛世”的热度还没持续多久,边境就又出现了危机。同治四年(1865)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在俄、英等国的支持下,趁清军守备空虚率军侵入新疆。同治十年(1871)沙俄又悍然派兵侵占伊犁。而最让清朝统治者无法忍受的是“牡丹社事件”的爆发,昔日的东洋小国日本竟敢骑到“天朝上国”的头上,仗着几艘从英法手中买来的破军舰就敢进犯台湾,慈禧太后顿感颜面无存,立刻派钦差大臣沈葆桢率兵赴台,与日本交涉。但在英、美、法三国的干预下,清廷最终还是作出让步,不但让日本蹭去了50万两白银,言语之间还被迫变相承认琉球为日本的属国。消息一出,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堂堂大清帝国竟然沦落到如此境地,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穿鼻海战中被英军舰炮炸烂的清朝水师木帆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李鸿章像

牡丹社事件彻底拉下了清王朝最后一块遮羞布,不但有识之士为之痛心疾首,就算受惯了帝国主义欺凌的满清统治者也同样难以容忍。同治十三年(1874)11月5日,总理衙门递上《海防亟宜切筹武备必求实际疏》,历数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牡丹社事件之间列强对中国的数次侵略,深感创巨痛深,同时剖析失败根本,认为必须加强海防,才能振国势,御外侮,并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意见。总理衙门的奏疏递上当日即得批复,军机处奉旨将总理衙门原折单抄录密发沿江沿海督抚详细筹议,并要求集思广益,务臻有济,不得以空言塞责,从而拉开了第一次海防大筹议的帷幕。

由于汉族官员势力的崛起,湘、淮两系官员逐步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重要角色,而在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更是一跃成为疆臣之首,有人甚至说他“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可见其在清廷的影响力之巨。李鸿章本人又是洋务派首领,从编练淮军,到兴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他无时不在为推动中国近代化工商业发展而四处奔走,一方面为的是师夷长技,通过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兴办洋务,壮大其属下淮系官员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其荣登宰辅、控枢台阁的政治理想。眼下东洋倭寇肆虐,朝中兴起海防大筹议,李鸿章敏锐地发现这正是推进洋务的大好时机,于是在接到廷寄后,李鸿章立刻提笔给时任湖广总督的大哥李瀚章写了封信,言辞恳切地说道,“二十七寄谕,饬议整备海防,注意在铁甲战船、水炮台等件,自是当务之亟",又怕这次朝议主持者无人响应,因此希望李瀚章能联络同僚积极参与朝议。李鸿章本人则细加斟酌,打算亲自动笔上奏。就在他认真思虑如何写这道奏疏时,清廷收到了由广东巡抚张兆栋转呈的正在广东揭阳老家病休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递上的条陈,即《海洋水师章程》六条。

丁日昌早年追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又因兴办洋务而步步升迁,曾跟从李鸿章一起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后来又出任江苏巡抚,算得上是淮系的要员。他本人对海防颇有见地,曾在任江苏布政使时就提出设立“三洋水师”的构想,并在之后上呈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内外洋水师章程》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即将中国沿海划为三洋,设北洋提督于大沽口,辖直隶、盛京、大沽各海口;设中洋提督于吴淞口,辖江苏、浙江各海口;设南洋提督于厦门,辖福建、广东各海口。不得不佩服丁日昌的先见之明,这简直就是今天中国海军三大舰队管辖区域划分的雏形,只可惜曾国藩没能采纳他的建议。此次朝廷兴起海防筹议,正在家养病的丁日昌闻讯激动万分,不顾身体有恙,坚持向朝廷上奏,并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外海水师专用大兵轮船及招募驾驶之人;二是沿海择要修筑炮台;三是选练陆兵;四是沿海地方官宜择仁廉干练之员;五是北、东、南三洋联为一气;六是精设机器局。丁日昌的奏折传至京师,立刻引起了朝中的热议,主持朝政的军机大臣文祥、恭亲王奕等人十分赞许丁日昌的想法,文祥还特意上了一道《敬陈管见折》,极力强调购办铁甲船、修筑海岸炮台的重要性,之后又写信给李鸿章,催促他畅所欲言。眼看朝中对海防的计议逐渐热烈,李鸿章认为上奏的时机已到,于是挥笔写下了日后闻名中外的《筹议海防折》。

在奏折中,李鸿章切中要害地提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李鸿章预感到这道奏疏递送朝廷必会引起新的争议,所以他写信给丁日昌,嘱托其筹议切实办法,为自己的奏议提供佐证。丁日昌接到信函后,随即写成《海防条议》寄给李鸿章,请他代为上奏。在《海防条议》中,丁日昌先是表明当前海防形势的严峻,“凡外国陆地之与我毗连者,不过得步进步,志在蚕食而不在鲸吞,其水路之实逼处此者,则动辄致我要害,志在鲸吞而不在蚕食”,并通过列举英法土攻俄之战、美国南北战争及普法之战等战例中海军起到的重要作用,极力强调建立近代海军的迫切性。同时丁日昌还提出东北地区为海防的关键,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除了有沙俄的压力之外,丁日昌也察觉到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随着国力的蒸蒸日上,其野心也在不断膨胀,“牡丹社事件”就是一次示警,日本除了对琉球、台湾垂涎三尺之外,对朝鲜半岛乃至中国东北更是早已心存妄念。所以丁日昌在奏疏中极力强调,“故今日驭远之法,内则力图整顿,不可徒托空言;外则虚与委蛇,不必稍涉虚骄。不惟与东西各国当开诚公布示之以信,即日本亦且暂事羁縻,使目前不致决裂,俟我水陆各军均既精练,自可潜消其窥伺之心"。

李鸿章对丁日昌的观点推崇备至,在给丁日昌的回信中,李鸿章盛赞丁日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可谓“淋漓大笔,发挥尽致”。在这场海防大筹议中,李、丁二人相互呼应,成为“海防论”的主导者。但当时的清帝国除了沿海地区的局势紧张之外,新疆一带也正遭受沙俄及其仆从阿古柏的侵略,塞防形势同样危急。可由于国库空虚,清政府对同时兼顾海防和塞防明显有些捉襟见肘。面对眼下局势,满脑子造铁甲舰、修海岸炮台的李鸿章却有些思虑欠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北洋水师鱼雷局

力主推进海防建设,李鸿章主张弛禁鸦片、渐弃新疆,他认为既然鸦片不能在短时间内禁绝,不如以本土产的鸦片取代进口鸦片,同时加重进口鸦片的税银,这样可以减少鸦片的进口量,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对于新疆的边防,李鸿章的想法则更为荒诞,他认为新疆地处西域边陲,距离京师遥远,“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眼下朝廷财力拮据,无力支持西征,应该招抚新疆当地各个部落,施以羁縻之策,委任部族酋长管理当地事务,缓和边疆局势,停拨用于“塞防”的饷银,集中财力物力发展海防。李鸿章此番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了朝中很多官员的激烈反对,不但支持“塞防”的湖南巡抚王文韶等人坚决反对,清流派更是攻击李鸿章、丁日昌为卖国贼,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李鸿章的观点确乎欠妥,其中还包括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他认为李鸿章全力推进海防的观点的确有些冒进,变相提出了自己支持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左宗棠的意见则更加明确,他认为眼下阿古柏正气焰嚣张,如此时停止进兵,裁撤新疆地区的防务,“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所以他认为朝廷应该海防、塞防并重,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眼下的边疆危机。各方反对意见的打压给李鸿章造成了不小的阻力,但对这样一位久经宦海沉浮的老油条来说,这点挫折还是无法阻止他实现自己的构想。李鸿章马上动笔致函给丁宝桢、刘坤一、沈葆桢等地方督抚,详尽说明自己的海防主张,极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并推荐自己的另一位铁杆郭嵩焘出山,以福建按察使的身份上奏朝廷,言明富国强兵之策,强调通商、造船、制器的必要,以策应李鸿章、丁日昌二人的主张。经过激烈的讨论,虽然督抚们对如何平衡海防、塞防的意见仍不甚一致,但也都认为铁甲舰作为新式战舰,必然会成为日后海战的主角,建设外海水师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巡阅北洋海防图》

这场海防筹议一直持续了数月有余,从朝廷到地方,各署官员意见不一,但无论是支持海防、塞防还是江防,各种观点都自有其理。面对朝野的争论,主持朝政的奕䜣和文祥颇有远见卓识,他们认为西方列强自恃船坚炮利,肆意侵犯中国沿海,对海疆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兴建海防、打造新式海军当然是眼下的重中之重,但沙俄等国对中国领土的觊觎更是肘腋之患。如果任其吞并新疆,那列强就可以举兵从蒙古国和河西走廊两线进兵,长驱直入,威胁京师的安全,所以海防、塞防都直接关系到大清帝国的命运,二者均不可偏废。最终,朝廷综合各方面意见决定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这就是所谓的“分洋分任”。另外,还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入疆。不得不说,清廷最终坚持海防、塞防并重实为明智之举,这才使得新疆留在华夏,而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建设也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次海防大筹议后,根据既定的章程,清廷率先发展北洋水师。光绪元年六月(1875年7月),由总理衙门和户部联合奏准,从海关洋税和厘金项下拨解海防经费银400余万两,分交南北洋大臣兑收应用。但就在这时,刚刚上任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却表示愿将划归南洋的每年200万两海防经费,在前三年让给北洋用于购买舰船军械。沈葆桢为何如此慷慨呢?原来,其中还颇有一段渊源。沈葆桢和李鸿章都出自曾国藩门下,而且还是同科进士,说起来,沈葆桢在非淮系官员当中,与李鸿章关系比较近,而且沈葆桢还是林则徐的女婿,受其影响,对洋务尤其是海防甚为关注,也颇有见解。他为人慷慨大度,凡事从大局着想,受晚清官场尔虞我诈的风气沾染较少。李鸿章对沈葆桢本人颇为尊重,在“牡丹社事件”爆发,沈葆桢奉旨率军赴台抵抗外来侵略之时,李鸿章极速抽调唐定奎部铭武军13营6500人驰援台湾驻扎凤山,与侵台日军形成对峙之势,为沈葆桢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次筹办海军,沈葆桢也是深感海防经费捉襟见肘,每年400万两的经费如若由南、北洋分用,对于筹办海军更是杯水车薪。再加上作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事件时的切身体会,沈葆桢深感如果再不加快海防建设,那么中国将在未来与列强的竞争中更加落后,所以他才下定决心将海防款悉数出让北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沈葆桢像

在得到沈葆桢的鼎力相助后,李鸿章立即着手筹办北洋水师,通过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订购了四艘蚊船,即龙骧、虎威、策电、正霆四舰。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军舰,它们来到中国后,曾应闽海诸臣所请,在台海一带驻防,并用于操练水师。光绪四年六月,四舰由直隶候补道许钤身督率北上,驶抵天津。李鸿章亲自到大沽勘验,认为其轮机等部件尚精致灵捷,并经过演习测试,最终确认这四艘蚊船质量堪用,于是李鸿章又代南洋水师订购了四艘。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在这时,清廷的海防近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新的麻烦。因为中国当时本土的造船工业羸弱,虽有马尾船厂等一批近代企业,但还无法制造铁甲舰这样的新式战舰,所以筹办海军还得依靠进口。起初,清廷引进的舰船大多委托赫德代办,但久而久之,赫德一看有利可图,还可借此把控清帝国的海军,便逐渐滋生野心。他向总理衙门建议继续购买船舰,并提出建立总海防司,由他主事,才肯继续为中国的海防建设出力。起初,总理衙门官员不明其理,竟然接受了赫德的意见,可是按照赫德的章程,海防建设用人、支饷、造械诸事均由总海防司决定,这就严重侵害了南、北洋大臣的权限,同时也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赫德的所作所为被刚刚重归李鸿章幕府的薛福成洞悉,他立刻呈文李鸿章,提出“夫赫德之为人,阴鸷而专利,怙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且以南北洋大臣之尊,尚且画分界域,而赫德独综其全……数年之后,恐赫德不复如今日之可驭矣”。薛福成一言点醒了李鸿章,他立刻上书总理衙门,并将薛福成的意见写入其中,提出赫德不能既管海军,又管海关税收,建议总理衙门出面,让赫德在海关总税务司和总海防司之间选其一。最终,赫德因贪恋海关的丰厚利益,不得不对谋夺总海防司权力之事作罢。通过这件事,李鸿章开始逐渐疏远赫德,他转而扶持赫德的手下,天津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北洋水师后期购买的8艘主力舰中,有5艘是经德璀琳推荐从德国购买,其中就包括后来威震东亚的定远舰和镇远舰。到光绪十四年(1888),南、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北洋水师共有大小舰船25艘,总排水量近3.7万吨,成为当时的亚洲第一舰队。南洋水师亦有大小舰船17艘,总排水量近2万吨,另外,清朝还有广东水师、福建水师等舰队,总排水量达到7万余吨,海军建设初见成效。同时为实现陆海协同防御,清廷还在旅顺、威海卫、泉州、马尾等处修建海军基地,构筑岸防要塞,使得晚清的海防体系初见规模,海防大筹议的初衷得以大部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北洋水师某军舰水兵合影

中国的近代化海防建设一直在摸索中不断推进,虽然这之后经历了甲午惨败、北洋水师覆没的重大挫折,但在战后,海军再行重建,直至清朝灭亡前夕,海防建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而这一切都发端于1874年底兴起的海防大筹议,这次筹议虽然没能将中国真正推向海军强国的序列,但却实现了近代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弱趋强的转变,对启导国民的海疆防卫意识、推动本土海防工业的发展更是有着长远的意义。

文章作者:李大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