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日,新华社消息:

天安门广场今天显得格外壮丽,庄严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的中央。上午10点,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大会开始,礼炮声齐响,紧接着人民英雄纪念碑隆重揭幕。碑身上刻着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雄伟,是新中国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独特建筑物,它的设计和建造都有着生动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定纪念碑选址、主体形式

新中国建立前夕,不管是中共中央领导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认为人民政权是100多年来千百万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为了让大家永远牢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永远铭记革命先烈,建设新中国,应该建立一座纪念碑,纪念人民英雄。

于是在1949年9月30日的政协会议上,与会成员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们,在首都北京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建造地点,政协会议上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应该建在北京的东单广场上,要知道东单广场是当时北京比较大的广场,也是商业中心,人流量大。

主张建在东单广场上的政协委员认为:“这里的人多,便于更多来北京的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不过也有一些政协委员建议建在西郊八宝山,理由是:“人民英雄们是已经牺牲了的烈士,而八宝山则是埋葬英雄烈士的地方,建在这里,刚好可以和其他乃至以后为国献身的烈士一起纪念。”

但更多政协委员建议建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大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这里才是最为合适的。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政治的中心地带,建在这里更加庄严,也更能加重人民对人民英雄的敬佩之情。”

当然还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苏联,将英雄纪念碑建在首都最大的广场上。”

尽管大家的意见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人将建议说到点子上,直到周恩来总理出面,大家才心服口服。周恩来说:“天安门广场有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纪念碑理应建在天安门广场。”

周恩来这句话一出,主张建在其他地方的政协委员纷纷不说话,完全同意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就这样,建造地点的问题被定了下来。

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干部是非常稀缺的,再加上各项事业都百废待兴,因此委员会不少工作人员都是从其他机关临时抽调来的,而这个委员会也是一个临时机构。

尽管这只是一个临时机关,但却没有影响工作人员的热情,他们除了完成基本任务外,还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在天安门广场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政治、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的纪念性建筑工程,因此中央要求在工程设计和建筑方面要有独特的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建筑一座独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各大专科院校建筑系发出了“征选纪念碑设计方案”的通知。到1951年为止,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共收到200多份设计方案,其中也有海外华侨寄来的。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将这些方案归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平铺地面式;第二是巨雕塑像式;第三是碑形、塔形。

中央十分重视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于是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彭真担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担任副主任委员。

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工程处又分设设计、施工、采石等7个组。除此之外,委员会下边还专设了一个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担任主任,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等等。

梁思成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大师,当时他是清华大学营建系的主任,他认为纪念碑做成碑形不合适,应该由多块石头砌成的类似塔形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形体。后来经过开会研究,最终决定采取梁思成的建议。

虽然纪念碑开始进行基础施工,但此时浮雕主题和碑顶形式仍没有确定下来。为了加快纪念碑的兴建,中央又成立了专门的史料委员会,由范文澜主持,不久后就拟定出9副主题方案,并报请毛主席指示。

毛主席阅后亲笔批示:“将《井冈山会师》改为《八一南昌起义》;《义和团运动》改为《中日甲午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批示不是最后的拍板,以此为据,后来又经过多次审查,多次送回讨论,这才定下8副。

雕刻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雕刻的手法应该采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史迹,而不应该用象征的表现形式。根据这一要求,最终决定采用浮雕形式,浮雕高2米,全长40.68米。

最后对碑顶的形式,建筑家和雕刻家又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雕刻家认为“大屋顶”形象古老;建筑家则反对群雕,认为群像在40米的高空上,不管远近都是看不清楚的。

建筑家和雕刻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好将双方的意见上报到彭真处。彭真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群像的形式容易令主题混淆,还是用‘建筑顶’比较好。”

就这样,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顶按照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就如刘开渠先生在纪念碑建成所说的那样:

“整个碑体既有民族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心石三次“瘦身”后运至北京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碑心石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严谨、慎重的。据有关人员回忆:

“当时从全国各地采来的碑心石样,都被送到隶属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进行检测,从质量、密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衡量,最后决定选择来自青岛浮山的花岗石,因为这里的石头色泽好、质地出众。”

1953年4月,数百名工人在青岛市郊浮山采石场开始采石。刚开始,当地的老石匠建议选择一块平整的岩石,在四周凿上炮眼,然后埋上炸药爆炸。但非常可惜的是经过多次尝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这个办法失败,工人们只好思索下一个办法,在石料四周挖了个4米深的沟槽,再沿着沟槽凿上几十个对称的楔子眼,然而再在石料的两个长边对称凿出八个窝龛……

经过3个月的开采,石料成功从岩体中分离,这块石料15.3米长、3.55米宽、2.1米厚,重达300多吨。专家看过这块石料后,认为开采得很好,也符合纪念碑的建造要求。

浮山采石场离青岛火车站有30公里的路程,想要将石料运去火车站也不是件易事。当时工人们本打算修一条临时重轨铁路,但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想要修建一条临时铁路也不容易。

为了方便运输,施工人员对荒料进行加工,第一次加工后,石料从300多吨减为280吨,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工人们又对石料进行第二次加工,加工后石料重103吨,两边略薄,中间略厚,如此一来,碑心石的大致模样就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经过两次“瘦身”和一路折腾,这块石料终于被工人们运到青岛火车站。抵达火车站后,工人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将它运送到北京?

当时负责运送石料的火车车皮最多能载重90吨,按照可超载10%来计算的话,只能运载99吨的东西,而这块石料则重达103吨,那么该如何运输呢?

经过多方商量,决定在火车站就地对石料再进行一次加工,以减轻重量。第三次加工后,石料中间厚度变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减到94吨,这样便符合运输的重量。

为了防止运输过程中折断,火车只能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和进站1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1953年10月16日,这块重达94吨的石料被成功运送到北京。

石料就位后,需要将其侧立进行加工。工人们先用厚木料将石料包住,用钱夹箍紧,然后再用按预定厚度0.6米进行加工,将其减为60吨。但大家都知道以当时的条件,想要将60吨的石头安全吊起20多米并顺利安装到碑身上,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不过好在工人们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们用相同的石料造了一个小型的碑心石和小型的碑体。经过多次模拟实验,最终制定了一个安全的办法:“利用滑轮原理,将纪念碑内部的混凝土方筒直接作为起重支柱,然后用卷扬机进行吊装。”

经过6个小时的艰难安装后,碑心石吊装就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问碑文谁写?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在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兴建委员会拟定,由毛主席题写碑文。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毛主席在书写碑文的时候十分认真严肃,他将这8个大字写了三遍。毛主席写完后,还请秘书告诉兴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这三幅字要多请书法和雕刻的专家们看看,请他们提提意见,看看哪一幅可以用。”

毛主席还说:“如果其中有哪些字写得不够好的话,也可以从这三幅字中挑选出单个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整体都写得不够好的话,我还可以重写。”

大家从毛主席的这句话中足以看出他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看重,我们也能看出毛主席谦逊的态度和认真的作风。而毛主席身上的优秀品质也感染了兴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件事。

在征求书法和建筑专家们的意见后,兴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从毛主席写的三幅字中挑选出个别字重新编排,随后送到中南海请毛主席最终确认。在毛主席同意后,这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碑心石上,所镶刻的毛主席题字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刚劲奔放,自成一派。尽管如此,毛主席在书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时候,仍然如此严肃认真,这不仅仅令兴建委员会的同志们肃然起敬,也令其他人十分佩服。

碑心石的正面由毛主席题写完毕了,那么碑文该由谁来写呢?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字自成一派,而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更何况碑文正面已经使用了毛主席的字。

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商量后,觉得碑文用楷体写固然很重要,但还是要由中央领导人写才具意义。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找到彭真,向他提出:“我们经过讨论后,还是决定应该由主席来题写碑文,这样意义更加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真

彭真虽然也同意两人的看法,但他却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都认为碑文应当用楷体书写,其实周总理的字不赖,他的字迹工整大方,我们可以问问总理的意见。”

在问周恩来意见之前,彭真先去中南海将自己的建议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听后没有生气,而是笑着点点头:“怎么好都用我的字?恩来的字确实不错,这个意见我同意。”

当彭真找到周恩来,并将此行的目的告诉给对方后,周恩来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这个任务会落在自己身上。尽管如此,周恩来还是接受了彭真的邀请。

在共产党内,周恩来的书法功力也是非常有名的,但他并没有因此就采取随便的态度,相反,他对书写纪念碑后面的碑文极其认真严肃。周恩来为了写好碑文,他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一遍碑文,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抽空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练习碑文也是有规律的,他先是练习书写这些碑文中的每个字,写一些字后,自己又反复对比、琢磨,然后再练习一遍,最后正式书写碑文的时候则是一气呵成的。

他一气呵成的书写,就前后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写了40多遍,最后从中挑选出一幅自己最为满意的。这幅字,写得既美观,又不失刚劲,整个书法的结构也十分严谨、刘昌。

当周恩来写好后,将碑文搞整齐折好,亲自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上,并征求雕刻家刘开渠的意见:“怎么样?行不行?不行的话我再重写!”

刘开渠说:“总理您太谦虚了,这字已经够好了,根本不用重写!之前只看过您的题词,没想到您写这么多字也是如此好看!”

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同志们拿到毛主席和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碑文后,决定用鎏金的方式将这些字都刻在纪念碑上。这一意见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周恩来特批经费购买黄金,用于纪念碑鎏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就是刻后鎏金的,全部金字共用132两黄金,这不仅表现了我国人民世代纪念人民英雄的情怀,更倾注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心血。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纪念碑的兴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为筹备计划阶段,也就是从1949年9月开始,到1952年5月结束,历时近3年;第二个阶段为施工建造阶段,从1952年5月开始,到1958年4月结束,历时近6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49年奠基到1958年建成,整个筹备设计建造过程历时9年,那么为何会消耗这么长时间呢?

最初考虑到铜铸后期可能会发黑,影响下部石块,因此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采用的是石刻。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开始在全国各地招募雕刻工匠,工匠经过考核后才能参与到纪念碑的雕刻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雕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兴建委员会从1953年到1955年培训雕刻工匠。1955年后,100多名雕刻组的成员才正式开始进行雕刻。据著名雕刻师傅天仇回忆说:“纪念碑浮雕的雕刻工作曾停工三天,专门组织数万人提意见。”

雕刻工作持续了近3年的时间,直到1958才全部完成,再加上之前培训的2年,雕刻工作共历时5年。除了雕刻工作外,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料的采、运、装等都困难重重,也都需要时间。

根据参加过纪念碑设计施工的专家回忆,周恩来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为了将来能让更多人醒目地从长安街看到纪念碑的正面,我建议将传统的纪念碑坐北朝南的形式改为坐南朝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梁思成

此外,林徽因和梁思成还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那么为何会这么设计呢?据了解,百草花纹是我国历代人民所熟悉并喜爱的题材,有悠长的传统,而在细节各部,比如说花朵、花梗、花叶中也能活泼地展现出时代的精神。

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正式落成,尽管机构筹建、方案设计、石料彩云等工作并不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进行的,不能用简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时间,但考虑到各级领导人都是十分重视的,因此耗费9年的时间也在情理之中。

中共中央在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全部完工 的报告后,当即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落成仪式,时间定在195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天。

5月1日,天安门广场响起了大家熟悉的国歌、国际歌乐曲,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缓步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下一秒,碑上的红披徐徐下落,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纪念碑,也是新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型纪念工程之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外,还有广泛的人民性、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代表了我国纪念性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最好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最后一天,当时会议进行了两项选举:第一是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是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

除此之外,会议还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下午6点,由毛主席率领全体委员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奠基典礼。周恩来在纪念碑奠基典礼上致辞,致辞结束后,全体脱帽默哀,随后毛主席宣读了纪念碑碑文。

新中国还未成立,国家领导人的选举还在计票之中,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率先想到的是要为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建造一座纪念碑,并于新中国建立前一天举行奠基典礼。这表明了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完成烈士未竟事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吴良镛先生曾这样评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重要性自不待说,单就其设计成就与所达到的境地来说,作为新中国的象征当之无愧,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着重大的象征意义。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英雄献出了生命,无数先烈连名字都无从查找,但其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其精神永垂不朽。